李金桥,潘俊宇,张美灵
(1.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2.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3.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4.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生命教育即以培养学生生命价值观为目的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教育性和实践性,旨在使学生自觉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形成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追求生命的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尊重和关爱生命、善待他人、热爱自然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2010年7月,“生命教育”出现在国家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1]2020年12月,教育部提出要通过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普及生命教育知识、推广生死教育意识,将生死教育和生命教育贯穿于疫情防控全过程,引导民众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同时要求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2]。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渗透生命教育,把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保护学生的安全、加强对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知恩图报等健康人格和积极心态,促进学生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要通过系统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对生命的敬畏转化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实际行动。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3]。
生命教育是一种塑造生命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明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构建关于自己生命意义“为何与何为”的价值判断,从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奠定思想认识基础。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要体现对学生个体的生命关怀。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特殊使命。高校思政课需要顺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知识和情感的获得,意识和行为的转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抓手。
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彰显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感受生命的快乐,体验生命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与超越自我的生命价值,把自己的热情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不断确立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意识,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性,通过生命力的集合,使整个社会充满能量与爱心[5],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目标。
个体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和保障[6]。重视和倡导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不仅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对大学生个体生命予以深刻关切,更意味着要引导、端正、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作为实践的主体,个体生命在社会实践中首先需要承担的是自我生命成长的责任。大学生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是影响个体发展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7]。大学校园和课堂是大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场域。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倡导构建动态交互的学习场域,提升大学生策划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他们将自我发展自觉融入个体生命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能够拓宽大学生建立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渠道,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命的内涵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感悟生命的价值、明确生命的意义,并为个体的生存发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能够滋养大学生的内心生长,助推其个体精神力量的增长,进而形成生命个体自我发展的生命自觉。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通过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真正把握自身命运,不仅体现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然万物的积极态度,也体现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意义所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通过个体的生命活动得以彰显。大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通过其思想和行为得以展现。生命教育是让大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为何与何为”的学习,必须要体现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从单纯审视生命过程到审视生命本身、生命起始、生命终结的新视角,使大学生通过对生命的深入认识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拓展了大学生对生命审视的视觉维度和时间维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体现了构建思政课程体系的全面性要求,体现了生命教育现实价值的要求。生命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更趋完善,同时也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进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积极探索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的成长,生命的价值在于实现个体的存在价值。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对生命意义、价值认识不足,轻视生命、漠视自身健康等问题,需要进行引导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构建契合机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有利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生命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应明确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机制,使生命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助推大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的动力。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命价值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内容。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从而提高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中生命价值导向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要通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生命价值。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自觉履行公民责任和社会义务,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高素质人才。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要始终将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作为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情感脆弱等。思政课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要形成合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向生命教育方向发展:教师要有较强的生命意识,用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学生;学生要懂得珍惜生命,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感悟生命的真谛、享受生命的快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要注重自己的生命教育;全社会要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向生命教育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生命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通过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转化。目标转化的关键在于“转化”,即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由生命的认知向生命的实践转化。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在以“目标”为核心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同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个性特征等因素,对生命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转化。目标转化时,一要转化成可检测、可评价的行为指标,这些行为指标必须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二要转化成具体的任务,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枯燥无味的内容趣味化。在生命教育目标转化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教育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将生命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活动,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随着教育目标转化的深入,教师也要适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目标转化过程中,还需明确生命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调整”来实现生命教育目标,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培养和增强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和责任意识。
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想实现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必须明确生命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确定思政课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支撑,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命的观点和方法。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生命、自然、社会与人生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生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作为主要依据,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命实践的观点;二是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命教育的观点;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观点。
事实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思政工作环境的变化,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内容完善机制也是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总而言之,基于思政课程目标和生命教育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内容体系,将生命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完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实际教学看,由于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重视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生命并提高对生命的关注度与重视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8]。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落实好这个根本任务,关键在于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还肩负着培根铸魂的育人重任[9]。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刻把握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此,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融入导向的政治性原则,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出回答。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道路;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导向的政治性和正确性。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出发点始终是为了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即引导大学生朝着党和国家需要、朝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去成长和成才。高校思政课只有确保导向的政治性,才能扎根中国大地,切实做到“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只有坚持融入导向的政治性,才能真正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责任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时代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关乎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在于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这是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只是一个点,也绝非只是一个面,而是系统的、全面的、立体的目标体系。因此,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应当突出全面性。融入的目标应当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相适应,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固本强基,应该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
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在结构体系上要进行再设计和再规划,应当尊重“以人为本”生命需要的特殊性,让有需要的大学生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接受生命教育,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接受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生命教育,以获得对自身生命价值更好的认识,实现生命个体的高质量发展。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将课堂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快乐地学习,也就是说,要以大学生兴趣为基点,构建生命教育融入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的教学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10]。因此,融入总目标的再设计要考虑优化思政课教与学的体验,使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更加自主和有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个人潜力,释放学习的创造力。
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或者渗透生命教育,关键是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引发学生思想上的触动和心理上的共鸣,真正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1]。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把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融入结构的合理性原则。有生命教育融入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由目标结构、内容结构、问题结构、活动结构和时间结构组成,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体系。在这个整体性结构体系当中,各个结构以目标结构为统领,具有各自的层级属性。
为了融入目标的实现,各目标结构也会进行适当的组合与调整,实现与融入目标的精准匹配。首先,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方面建立教学目标的框架。其次,根据课程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的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再次,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则、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层次性问题,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解题形式,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模式。最后,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因素,进行课程的活动和基础课程的时间安排,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课程的学习,形成合理的融入结构体系[12]。要使各结构体系和各构成要素之间协同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入结构的功能,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入,顺利实现融入的目标,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或自我需要,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在特定情况下对原有的事物进行改进或直接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获得一定效果的实践行为。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适当融入生命教育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及教师教学能力为依托,在思政课的课程导入、节课总结、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师生互动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创新融入方式,以融入方式创新为纽带,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根本目标。融入方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即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好地凸显出来。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创新方式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13]。二是学生的学,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做好生命理念的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通过学生自主讲课、演讲辩论、时事点评、社会调研、经典朗诵等创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升华生命境界,坚定生命自信。三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即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创新运用。高校要为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创新运用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支撑,完善创新方式所需的配套设施,通过建立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或者智慧教室,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智慧课堂,创设具有针对性、与生命教育紧密联系的情景[14],增强大学生的沉浸式情景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加深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并将生命教育知识迁移到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提升生命的高度和品质。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生命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漠视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大学生在生命意识、生命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应对大学生生命危机的需要,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存在生命教育内容虚置、生命教育形式单一、思政课教学中缺乏生命关怀等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实施高校思政课融入生命教育的对策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生命教育”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高校应把生命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实现“大思政”育人格局。一要坚持“大思政”理念,推进生命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支撑,实现思政课“思政”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生命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协同育人。二要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用好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促进学生对生命本质和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切实增强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自我体悟。
生命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他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提高其生存与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以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以人格培养为基础,通过道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探索和选择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把生命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生命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生命教育,意义重大。
尊重生命是人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生命是一种“有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尊重生命就是要尊重生命个体的存在价值,从而使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和谐共生与共同发展。思政课作为高校的公共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阵地。思政课要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就要从根本上树立尊重生命观念。思政课的核心就是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而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首先就要培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只有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热爱生活。这既是对思政课性质和特点的要求,也是对思政课价值和功能的要求。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将“尊重生命”作为思政课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紧扣学生成长成才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一是要加强生命教育,形成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生命教育要以个体生命的价值为核心内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要从培养大学生自我价值、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二是从实际出发,将尊重生命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尊重生命融入教学内容中。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心理辅导活动等。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理地设定评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无法回避,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思政课教学应遵循“生命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思想基础。
优化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系统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命活动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马克思则把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具体内容定义为改造自然的实践,实际创造物的世界的实践,认为“个体的生命发展、丰盈与美好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15]。在现实世界里,人通过实践超越生命局限,肯定生命本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构建系统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价值、提升生命品质、理解生命意义。
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充分挖掘生命教学素材:一是从校园文化中挖掘生命教学素材。校园是一座城,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秀品质。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用好学校文化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加强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生命教学素材。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思政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生命观的课程,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挖掘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情境中体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三是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生命教育素材。比如,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在灾难面前如何自处,如何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学,如何帮助他人走出困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那些在困境与灾难中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是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又是如何克服自身缺点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要使学生学会尊重、珍爱、宽容、发展自己,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具有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打造思政课新形态,丰富生命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一方面,要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要注重“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在理论讲解中结合案例、社会实践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打造思政课新形态,可以利用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来传播生命教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生命教育宣传普及和教学分享;通过多维度的创新手段使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得到落实和发展;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元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总之,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举措,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推动思政课同向同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生命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具体体现。因此,思政课教育教学要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将人作为教育的中心,构建生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所谓生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指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教育学科特点和价值功能的基础上,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思政课的主要指标,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我们应该从完善生命发展的高度对教学评价进行重构[16]。
构建思政课生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重点关注三个维度:一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二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状况,注重对学生生命发展质量的评价。三是关注学生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生命发展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同时,要发挥思政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评价主体作用,通过构建思政课生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对思政课进行系统的、全面有效的评价,以确保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应该从内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对思政课生命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首先,确定评价指标。对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过程、结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评价,要设置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考核指标并进行动态监测。其次,加强评价主体间互动。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者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生命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思政课学生学业质量跟踪制度和反馈机制。最后,突出结果导向。在评价指标中引入过程性考核指标,在过程性考核指标中引入终结性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