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璜,王爱菊
(安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为了解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与困境,笔者对安徽省S县J小学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J小学是一所乡村中心小学,每个年级一个自然班,共6个班,在校学生149名,其中住校生38人、留守儿童67人,教职工31人。此次调研重点是了解乡村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共访谈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30人、教师20人及校长1人。此外,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段,笔者随机对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共访谈30名学生家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综合观察和访谈的结果,从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师资、场地及设施、参与程度和影响五个方面对该校的课后服务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1.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该乡村小学2021年9月正式启动课后服务的“5+2”模式,即每周周一至周五提供课后服务,共5天,每天提供课后服务2课时。其中,第1课时(15:40—16:20)为作业辅导时间。该小学作业辅导项目以班级为单位有序进行,班级任课教师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课后服务安排表轮流负责作业讲解,有时会在黑板上分析学生错题、疑题,有时会让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而自己则在教室内巡视学生作业情况,若有学生举手提问,教师便一对一单独讲解。第二课时(16:30—17:10)为社团活动时间。该校结合资金、师资等情况,开设有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绘画等活动,低年级以跳绳、绘画为主,中高年级主要为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绘画等,但是高年级普遍存在时间被占用的情形,如学生写作业、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甚至讲授新课。
2.课后服务的师资。据教师与校长介绍,该校语、数、英教师共27人,艺体类教师共4人,其中体育教师2人、音乐教师1人、美术教师1人。艺体类教师主要指导课后服务活动中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和绘画等项目。部分语文、数学教师兼任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多个社团项目活动的指导教师。该校课后服务工作全部由校内教师承担。
3.课后服务场地及设施。该乡村小学建有行政楼、教学楼和宿舍楼各一栋,其中教学楼共三层。该校音乐教室由普通教室改造,乐器稀缺,仅仅配置了一台钢琴供教师使用。美术教室同样也只是普通教室,学生自己带绘图颜料和画纸,教师在黑板示范,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步骤进行模仿。体育课在操场进行,全校共有六台乒乓球桌、两个篮球架、一个羽毛球场地。访谈发现,多数教师认为该校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4.课后服务的参与程度。通过访谈教师了解到,由于该校师资力量不足,所有教师都被学校安排参与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100%。半数以上的教师每周5天都要参加课后服务,三分之一的教师每周参加课后服务1天以上5天以下。学校考虑到6名即将退休的教师的身体状况,安排这些教师每周参加课后服务1天。另外,该校全体学生都参加了课后服务,参与率为100%。
葡萄糖代谢途径中,丙酮酸作为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脱氢生成乳酸,此外还可通过丙酮酸的代谢支流形成双乙酰和乙醛。乳酸脱氢酶的酶活在整个储藏期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比酶活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乳酸脱氢酶的比酶活并没有受到低p H高酸度的影响[27,28]。
访谈发现,虽然家长都支持孩子参加校内课后服务,但存在低关注、低了解、低参与的情况。仅有3名家长“完全知道”课后服务。“不知道”的家长数量最多,为20人,他们认为只需要听从学校的安排即可,并将课后服务理解为给学生辅导作业、提高学习成绩。这30名家长普遍认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是学校的事情,无须自己参与和关注。
5.课后服务的影响。该校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后服务使自己的负担加重,包括工作负担、心理负担和角色负担。首先,认为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花精力和时间承担课后服务,这无疑增加了工作负担。其次,认为上班时间的延长挤占了备课、教研、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私人时间被严重挤压。此外,不少教师在访谈过程还提到学校的午休值班制度,认为午休值班加上课后服务,使自己每天疲惫不堪甚至产生心理焦虑。由于师资匮乏,大多数教师“身兼数职”,导致教师负担加重。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观察发现,课后服务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向影响。课后服务的开展发展了学生的爱好特长,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质量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二是负向影响。高年级课后服务大多数时间都会被作业讲解、新课讲授占用,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倦怠感。笔者在一次作业辅导结束之后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当你遇到难题时,你会思考多久呢?”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求助老师或者同桌”。这表明教师作业辅导时间过长及方法欠妥,致使学生在学习上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另外,笔者发现,乡村小路崎岖,多是泥土小道,路况极差,因此若学生放学时间太迟,天黑影响学生的安全。对此,校长说道:“课后服务的实施使得放学时间延迟,到了深秋和冬季,学生放学时正好赶上天黑,回家路上存在安全隐患,我们有些担心。”
开展课后服务,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时解决学生放学回家后无人看管的问题,以缓解家庭辅导的压力。乡村学校要使课后服务真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必须正视现实困境。
开展课后服务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解决现实困难。但是,乡村小学的课后服务多因条件限制往往难以实现这些初衷。
第一,乡村学生的居住地偏远分散,开展课后服务存在安全隐患。据了解,该校学生的居住地较分散,约有四十名学生的家校距离为四五公里,放学需步行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回到家。此外,该乡村地区多是泥土小路,路灯较少,到了晚上光线昏暗。秋冬季节课后服务结束后,学生放学回家正好赶上天黑,无论是学生步行回家还是家长骑电动车接回家,在交通安全方面都存在明显隐患。开展课后服务的本意是提供额外的托管服务、让家长放心,却由于乡村地区交通条件的限制,反而增加了家长的担忧,这显然有违课后服务的初衷。
第二,资源匮乏,课后服务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乡村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学校资源匮乏,现有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且一些设施已经破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课外活动需求。据笔者的现场观察,S小学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设备器材供给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非常有限。另外该校活动方式主要是大班制,教师会安排部分学生参与活动,其余学生现场观摩,并不能保证每节课每位学生均能亲身体验,因此课后服务的效果难以保障。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执行“双减”政策的最小单位。目前该乡村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一是教师队伍年龄偏大,50岁以上教师超过三分之一;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中专大专毕业教师占在校教师的一半以上。然而,该校课后服务并未引进任何外部教师资源,导致课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一方面,该学校年轻教师、骨干教师数量偏少,老教师专业知识有待更新,乡村小学从家长、志愿者等方面获得的社会支持也较为薄弱,很难建立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师资供给体系;另一方面,师资短缺使每位教师均需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课后服务工作,整体工作量加大,导致教师对课后服务产生倦怠感。
课后服务指的是“在学校学科课程结束之后,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部门提供的,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旨在保护和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服务活动[2]。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后服务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课后服务出现有悖育人宗旨的情形:一是在课后服务的第一课时经常开展类似学科教学活动,如组织考试、评讲试卷、布置习题等,学生的作业辅导大多数也都是集体讲授,鲜有其他形式,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从未见到。二是虽然该校设置课后服务的第二课时为社团活动,但仍有教师占用这个时间进行作业讲解,而且普遍认为学生把时间用于社团活动纯属浪费,还不如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学习上的查缺补漏;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在正常教学时间全部安排新授课而将作业讲解挪到课后服务时间,以此增加新课讲授的时间。该校课后服务成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应试倾向明显,并未做到学生负担的量减,课后服务主旨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
“教师与家长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和谐发展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相补充。”[3]目前,在该校的课后服务中,家长参与度低,课后服务育人难以协同。乡村地区的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理解水平普遍不高。有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就是增加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增加教师新授课的课时;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只是较晚放学,学校有自己的安排,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自己只需要保证按时接送;许多家长甚至没听说过“双减”政策和“课后服务”这两个名词。家长的低认知、低关注是导致低参与的关键因素。家长的缺失不仅体现在课后服务的协同参与上,也体现在对放学回家后的学生多采用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上。笔者进行家访发现,对于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只关注成绩报告单上的各科目成绩,而对孩子平时的在校情况几乎不过问,当提及课后服务相关细则时,大多数家长处于茫然状态并表露出无兴趣了解该政策的态度。
2019年,中国乡村共有高中740所、初中1.45万所和小学8.9万所;高中在校生82.9万人,初中在校生650.4万人,小学在校生2557.5万人[4]。乡村中小学教育尤其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因此审视乡村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并研究其优化路径以构建乡村小学良性教育生态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小学开展课后服务需要相关的场地、设施器材和足够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资源建设,落实经费资源保障,是乡村小学有效实施课后服务的基础。
1.加强教师资源建设。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地方政府应鼓励并资助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并邀请省、市、县教育教学专家到当地乡村小学进行全员培训,面向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改革、教学改进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尤其通过宣讲让教师了解“双减”政策的要点和课后服务的合理方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二要选聘适量的课后服务兼职教师。政府应按照专业标准,对外选聘社团活动教师,可以是在校大学生,可以是退休人员,还可以是其他学有专长的社会人员,所有教师都必须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学工作。
2.落实经费资源保障。政府要加大投入,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义务教育经费拨付范畴,补齐乡村小学短板,进一步改善乡村小学办学条件,弥补学校现有的教室、课外服务教具、活动场地的不足。例如,为学校课后服务扩建活动场地,购置必备的设备设施和材料,提供充足的服务经费。
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加强课后服务机制建设,规范开展课后服务。
1.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良好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利于预防和及时处理课后服务中的安全问题,能够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5]。乡村小路偏僻,多河塘多堰口,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学校一方面要弹性设置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在秋冬季节适当提前结束课后服务,让学生赶在天黑之前到家;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放学路上的安全监管,如招聘志愿者在路口值岗、安排教师就近护送一定区域内的学生回家等。此外,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学校配备校车,学生可乘坐校车回家从而缩短步行距离,避免出现摔跤等安全事故。
2.建立教师工作相关机制。一是建立课后服务激励机制。学校对于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要明确课后服务补贴标准或者办法,给予专项补贴,加大福利力度,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险服务,在生活待遇方面,要配备相应设施[6]。学校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于有特殊原因临时不能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教师尽快积极投身到课后服务工作中来。二是建立课后服务评估机制。评估内容可以包括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安排、效果、教师的态度等;评价主体可以是家长、教师、学生等;评价方式可以是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教师同行根据课后服务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评价、高年级学生的问卷等。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补贴发放和年度考核的依据。
坐拥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是乡村小学实施课后服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开发课后服务资源、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是保障课外服务多样性、创新性的必要渠道。例如,重新规划学校多余空地开展劳动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的那段时间,与孩子们共同搭建温室苗圃、共同栽种果树、共同采摘,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他说:“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劳动在智力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往往从他们劳动时的指尖中升华。”[7]
乡村四季风景优美且独特,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同样也是丰富课后服务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拥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景象,用语言、音乐、绘画等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思维驰骋的海洋,是想象力培养、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把学生置于大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说:“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源泉。童话、幻想是一把钥匙,用它可以打开这些源泉,让泉水生机勃勃地涌流。”[8]
家长参与度的缺失是乡村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阻碍因素。学校应该关注家校联合的重要性,实施必要的举措促进家校联动。
1.增进家长群体的认知,破除家校联动的观念障碍。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强化课后服务宣传引导,通过开展家长课程、家长讲座、家长来校参观课后服务等活动,让家长了解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并意识到自己关注、参与课后服务的重要性。
2.鼓励家长参与课后服务,使家长成为课后服务的“合伙人”。据了解,有一些家长对剪纸、捏泥人、皮影等民间“绝活”颇为精通。学校可以把家长请进学校,担任课后服务的临时指导教师,向学生展示和传授民间艺术,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课后服务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缝对接。当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日渐清晰、参与日渐频繁和深入,就自然会成为课后服务和家校共育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