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以可可托海为例

2024-01-02 08:28
行政与法 2023年12期
关键词:老一辈建设者党性

王 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2023年4月,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2]新疆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红色精神一体相融、一脉相承。出于保密等原因,可可托海等地具有的红色文化和精神传承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挖掘、研究、利用的相对空白期。开展可可托海红色基因传承问题研究,既是推进基层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文化润疆”战略要求的需要。

一、学界关于红色基因的研究动态

红色基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在特殊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红色基因特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为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对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需要,全国持续掀起了弘扬红色基因的文化和学术热潮,形成了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良好氛围,引领了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具体而言,相关红色基因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色基因的本质属性。主流观点认为,红色基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是对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具有革命性、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如杨晓苏(2014)认为,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和价值评价活动中形成的观点、看法的总和,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最大的特征在于这种精神的纯粹与崇高。[3]王琳娜(2017)主张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红色基因,包含革命传统基因、优良作风基因、领导艺术基因三个方面。[4]

二是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主流观点认为,红色基因是经过实践验证了的价值理念,是无数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崇高精神;红色基因包含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革命精神、价值原则和道德品质;红色基因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强大的生命力。如吴娜(2015)认为,红色基因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是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5]岳凤兰(2018)主张从历史的角度对具体的某一时期来理解和把握红色基因的内涵,认为尽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所培育和蕴含的红色基因是不同的,但都诠释了对红色基因的不断继承和发展。[6]

三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价值。主流观点认为,红色基因如同“基因”的属性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遗传密码,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传承和大力发扬下去。如郑昌东(2016)认为,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前启后的文化高地。[7]周兴兵(2018)认为,传承红色基因对坚定政治信仰、强化听党指挥的号令意识,对聚焦主责主业、提升能打胜仗的能力素质,对培育强军文化、彰显作风优良的时代内涵有重要意义。[8]

四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主流观点认为,红色基因具有革命性、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除要做好挖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外,还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创新红色基因传承的方式和路径,更好地为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构建提供强大支持。如周静、陈再生(2020)认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不能因循守旧,只有融入新时代发展的不断实践创新,才是其得以传承的根本基础。[9]张子婵(2018)认为,红色基因要从发掘红色基因资源、加强理论探索、创新传播模式、注重精神传承四个方面进行传承。[10]刘浩林、范国盛(2015)认为,激活红色基因要做好红色教育使之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主要渠道,做强红色旅游使之成为激活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注重制度设计与创新以构建激活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11]

总体来看,学界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揭示了红色基因的属性特质和传承规律,但对于新时代新变化和新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将红色基因“浸润”到各业态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基于此,笔者对新疆可可托海的红色基因加以解析,希冀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可可托海红色基因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盛产稀有金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因开发矿产资源而新建的工业城镇,曾为助推“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及稀有金属工业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被誉为共和国的“英雄矿”“功勋矿”。半个多世纪以来,可可托海孕育出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与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一)可可托海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采矿史(1930-1949)。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发现在牧场中一些特定的山头上总能捡到色彩艳丽的石头,就自发地进行简单采剥之后用作装饰物。1933年,盛世才主政新疆后,允许苏联的地质勘探队伍在阿勒泰地区进行地质普查、勘探和开采事宜。1935年,在可可托海本地牧民的帮助下,苏联的地质勘探队伍在可可托海找到了中国最大的稀有金属矿脉——可可托海“三号矿脉”。1940年11月,盛世才与苏联签订了《租借新疆锡矿条约》,有效期50年。这个条约的签订,使苏联获得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矿区的开采权。

第二阶段: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中外合营企业(1950-1955)。1950年3月27日,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经过中苏双方深入持久的多轮磋商和谈判,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与新疆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石油、民用航空三个合营公司协定,其中“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率先挂牌成立,下设“可可托海矿场”和“承化(阿勒泰)矿场”,由中苏双方共同开发建设阿勒泰地区范围内的稀有金属矿山。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成立正式拉开了中国稀有金属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篇章,建立了一整套矿山企业管理制度,培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哈萨克族产业工人和第一批少数民族工业干部。

第三阶段:独立经营后的砥砺前行(1955-1978)。1955年1月1日,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签署的《中苏关于将各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公报》,我国收回可可托海矿区管理权,自主经营。矿山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由于可可托海生产的稀有金属是大国重器的原材料,出于国防保密需要,自1956年起可可托海矿管处对外称代号“111矿”。可可托海在独立经营后经过艰难的探索,为建立国家第一个稀有金属工业基地、“两弹一星”等国防重器提供稀有金属原材料作出了特殊贡献。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踔厉奋发(1978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1984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到可可托海视察,提出了“推广稀有、大搞有色”的战略思想,使可可托海的整体战略发生了变化。1989年,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国际市场的变化,矿山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开采后实行了战略性闭坑,企业一度走入低谷。期间矿务局进行了企业改制、人员分流、搬迁安置等厂矿重组。2013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实施第一批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作的通知》,将可可托海列为全国五个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作试点之一。“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也及时把握机遇启动了资源转换战略,成立“北疆明珠”旅游公司,打造红色工业旅游基地。自此,可可托海实现了从单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这一有形资源到充分开发综合利用旅游、红色、地质、科考等文化精神资源这一无形资源的转换,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转型道路,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小镇”“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示范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5A景区”。

(二)可可托海红色基因的内涵

老一辈可可托海人把可可托海的红色基因概括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

第一,吃苦耐劳是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的优秀品质。在可可托海,吃苦耐劳指的是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在异常寒冷、吃不饱肚子、物资奇缺的困难条件下用铁一般的信念和担当完成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任务,让不可能成了可能。寒、高、远是可可托海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质。可可托海地处偏远,海拔高、气候冷,其中寒冷是最为刻骨铭心的。可可托海素有“中国寒极”之称,有气象记录的最低气温是-51.5℃,冬季平均气温是-30℃至-40℃。在举国还债的特殊时期,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以“苦我们也不能苦国家、卡我们也不能卡国家、难我们也不能难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坚硬的岩石较量,用马拉爬犁、人拉肩扛的方式将外债“扛出”了中国。

第二,艰苦奋斗是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的优良作风。在一穷二白“零基础”的条件下,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硬是靠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劲头,在祖国西北阿尔泰山腹地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稀有金属工业基地,取得了选矿、采矿、水利水电、医疗教育等方面一个又一个技术奇迹。笔者曾采访过很多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问他们为什么可可托海在短短二十余年里能够取得那么大的发展成就?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苦干、实干、巧干。机械厂的汉族机械师于海龙,带领机修人员边学边干,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克服了苏联技术人员撤走后造成的困难,保证了矿区车辆的正常运行,由于他们能大胆革新工具,使电工间由1952年14人完成100多辆汽车的修理任务变成1955年4人完成170多辆汽车的修理任务。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带动下,可可托海先后在采矿、选矿技术领域取得30多项科研成果。据《可可托海矿志》记载,截至20世纪80年代,可可托海的科研革新大小项目共计140项,很多创新都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第三,无私奉献是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是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是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付出,是他们在面临公私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除了工作,其他的都不想”,在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在物质极其匮乏、条件极其简陋的矿山工地,在夏日一身土、冬日一身霜的恶劣环境里,以牺牲健康和生命为代价,献了青春献子孙,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坚硬的矿山上一锤一镐地开采矿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恶劣的气候、落后的生产条件、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作斗争,扎根边陲,战天斗地,为国奉献。

第四,为国争光是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的信念、信仰和使命。1979年之前,出于保密需要,可可托海长达几十年不为人知。但在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看来,这是一项祖国需要且别人无可替代的工作。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作为共和国稀有金属工业的“长子”,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坚定“开发矿业、报效祖国”的信念,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为“两弹一星”等大国重器提供了特殊的原材料保障,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

(三)可可托海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12],而可可托海精神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疆大地上的具体体现。[13]

第一,热爱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14]无论在发展的哪个阶段、哪个时期,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本着“把一切献给党”的信念,把国家的需要作为人生选择的第一志愿,把接受党的挑选视为无上光荣,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是至高荣耀。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作为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的一种路标、一种导向、一种精神,在真抓实干中担当起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重任,对党绝对忠诚,矢志不渝跟党走,牢牢记住自己的政治身份,永远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忠于党和国家、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可托海精神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坚定,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在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始终保持了昂扬的奋斗姿态,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建功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不断锻炼自身的党性意志,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修养,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坚守初心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5]正是因为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才能始终走在前、干在先,带领广大矿山职工、家属众志成城,在茫茫雪山、荒凉戈壁、大山深处战酷暑、斗严寒、忍饥饿,用对党和国家无限的忠诚、对人民不变的初心,用智慧、青春乃至生命,书写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赓续精神力量,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把党的宗旨变为实际行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第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纵观可可托海的建设发展史,其不仅是一曲荡气回肠、抛洒青春热血的壮美乐章,也是一部各民族兄弟用生命相托、共建家园的奋斗史。可可托海精神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并在新时期仍闪耀着光芒,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可可托海的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了各民族职工的拥戴和支持。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16],坚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攻的虚功。

三、加强可可托海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思考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记录了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来时之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彰显了信仰的伟大力量,是取得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半个多世纪以来,可可托海人的奋斗形象铜雕铁铸般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可可托海红色基因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近年来,针对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年事已高、工作资料遗失、工业遗存废弃等方面的现状,相关单位通过开展现场访谈、资料收集整理、工业遗存修复等手段,对珍贵史料进行“抢救性”挖掘,形成了口述历史书刊、“红色印迹”展馆、历史资料档案室、专题纪录片等一系列成果,为可可托海的红色基因研究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社会掀起了研究可可托海红色文化的热潮,初步构建起了以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为主阵地的党性教育体系、以“红色文化进课堂”“研学营”为主要形式的青少年红色教育体系。但应看到,可可托海红色基因在传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挖掘有待深入。一方面,出于可可托海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以及国家保密的需要,一些珍贵的资料从未经过整理和展览,这为考证史料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投入力量有限,加之设备和专业水平不足,采访覆盖面不够大,采访质量也不够高。此外,在资源挖掘方面过于注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收集,在档案资料收集上投入的力度不够。二是针对性有待加强。研究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是弘扬红色精神、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可见,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而目前党员干部教育基本上是统一的标准,开设的课程、采用的方式方法基本一样,针对性不强。三是宣传推介有待拓展。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还很有限,加之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每个干部都是身兼数职,难以选派专人负责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推介工作。四是相关保障有待完善。因师资力量薄弱,可可托海党性教育基地在教学效果上并未很好达到预期。

笔者认为,为推进可可托海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中持续发挥作用,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做好可可托海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研究工作:

第一,加大史料挖掘力度。进一步聚焦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深度挖掘可可托海的红色资源,找准可可托海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与从严治党要求的连接点、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需求的结合点。一是把红色资源挖掘作为可可托海红色基因传承的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史料抢救性挖掘工作。二是积极邀请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回访并走进课堂,让培训对象在历史的发生地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三是进一步研发精品课程,不断提炼可可托海精神的时代价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的“魂”贯彻到每个专题、每个现场,让可可托海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注重内在规律研究。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干部成长规律、干部教育规律,将可可托海红色基因融入到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当中去。一是对这些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党性的历史继承性、时代发展性、价值隐形性、具体实践特征性以及党性教育实际,从源头上找准党性教育的坐标。二是合理确定党性教育内容。不能把其视为一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什么都往里面靠;科学分析党性教育对象,制定针对不同层次、重点岗位的教育目标,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将各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的先进经验和方式方法进行梳理、总结、研究,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式方法灵活运用于干部教育培训中。

第三,拓展宣传培训路径。进一步推进以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为龙头的党性教育综合体系建设,组织召开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研讨会等活动。一是邀请专家、学者和当年亲历者针对“如何讲好可可托海故事”“传承可可托海精神”召开研讨会,提升可可托海在疆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党性教育基地的合作,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积极吸收借鉴内地干部院校先进办学经验、聚集优质资源,努力破解干部教育培训难题,在教学培训内化、深化、强化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是组织举办“可可托海精神高端论坛”,加强与国内各干部学院的沟通。

第四,不断形成工作合力。可可托海党性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集国防教育、党性教育、青少年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干部教育基地。应以此为切入点,坚持高位推动的工作理念,从学术研究、教学、旅游等不同层面综合施策,形成合力。一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干部对红色精神的认知和组织部门对红色教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二是适时出台可行性措施,对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教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建立党性教育精品课专题库以及包括全国统一编写和自编乡土教材在内的教材库,推进党性教育基地资源共享。三是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推进教学培训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优质的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员的培训体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可可托海的红色基因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成为鼓舞和激励新时代共产党人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老一辈建设者党性
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建设者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劳动者”与“建设者”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老一辈革命家的规矩意识和清廉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