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音乐剧作为新时代民族文化的艺术载体,是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现路径。以民族音乐剧为文化媒介,向世界展现民族音乐文化、宣传华夏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深入分析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再进行民族音乐剧创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展现民族音乐剧的影响力。音乐剧《蝶恋天山》以“文化润疆”为主题背景进行创作,描绘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美、自然美和精神美,让受众看到了一副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幸福生活图景。本文从音乐剧《蝶恋天山》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和创新路径三方面探究当代民族音乐剧的创作。
关键词:民族;音乐剧;艺术特征;文化资源
我国民族音乐剧的创作与西方相比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呈现,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美学文化。这种文化以民族文艺素材为内容,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促进民族音乐剧文化的发展。民族音乐剧《蝶恋天山》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为一体,呈现了带有民族色彩的“小”故事。让观众在观赏这个乡村振兴好故事的同时,也领略了新疆巩留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民族音乐剧《蝶恋天山》的创作背景
民族音乐剧《蝶恋天山》以文化润疆为背景进行创作,主要向观众讲述了巩留姑娘努尔古丽与知识青年李松华相知相恋的爱情故事。整部作品以青年旅者找寻最美云杉为线索,在他的带领下引领观众进入到了蝴蝶之城——巩留的自然景观之中,并展开了一段带有民族风俗风情的爱情故事。整部音乐剧着重刻画了青年工程师李松华、港城男青年和巩留少女努尔古丽等人物形象,在舞台演绎的过程中用哈萨克族爱乐善舞的民俗风情完成了艺术呈现,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舞台张力,增加了这部作品的可看性。此外创作者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法进行故事创作,将主线和副线交织进行讲述,看似是两个故事同时进行,实则是故事情节相互交叉,二者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创作也使得观众有了全新的音乐剧审美体验。
二、音乐剧《蝶恋天山》的艺术特征
民族音乐剧《蝶恋天山》以多维的叙事串联起了旅行者李松华与巩留姑娘努尔古丽甜美的爱情故事。通过音画共情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感官体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独具民族特色的视听艺术盛宴。
(一)匠心独运的剧本创作
音乐剧《蝶恋天山》的故事结构以戏剧性为主,通过唱跳的方式进行舞台演绎。整部作品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为受众展现了巩留地区每一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在四季变换的过程中,编剧有意识地穿插了四个有趣的故事,将生动活泼的音画体验带给观众。故事呈现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爱情故事,也蕴含着汉哈两族人民真挚的情谊,推动着两族人民的文化与生活的紧密交流。编剧为了满足不同阶层和年龄段观众群体的需求,在创作上赋予了故事大众化的特点[1]p56,让人们能够从故事中感受到音乐剧的文化性和趣味性。与此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大型歌舞表演元素,一方面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将乡村振兴、人们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融入到剧情的创作中。在剧本创作中,编剧还运用了一系列的物象,如加入了大量的蝴蝶元素和云杉树枝做道具,蝴蝶的出现象征着二人爱情故事的美好,云杉树枝象征着长寿与吉祥,这样的寓意同样是对哈萨克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携手共进的祝愿。通过匠心独运的剧本创作激发广大观众对民族团结的共鸣,将“文化润疆”的深意蕴含其中。可以说,其独特的剧本创作呈现了巩留地区的民俗之纯与自然之美。
(二)别具一格的舞台呈现
随着数字舞台技术的广泛应用,舞美设计的理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造景加影像”的舞美方式被广大受众认可并接受[2]p125。观众坐在台下就能够感受到数字合成技术带来的符合剧情的虚拟动画影像。这种数字化的舞美设计最大限度地延展了舞台的空间和时间,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在音乐剧《蝶恋天山》中,舞美设计师利用“全数字化”的置景技术让表演不再受限于舞台景象和道具,在给演员提供演绎空间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入到巩留地区的美景中,仿佛置身于带有多样化的异域风景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逼真的舞台布景也提升了舞台表演者的表演难度,但通过音乐剧的舞台演绎我们不难发现,表演者们在数字布景中从容不迫的表演呈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加上大量模拟数字镜像的舞台使用,让观众更加简单明了地感受到了巩留地区独特的秀美山河和民族风情。舞台上数字化虚拟四季的流转和北京的变化让观众身临其境,也使得整部音乐剧的多维叙事空间得到了呈现。技术性和人性化的舞台设计,让观众更加深刻全面地感受到了民族音乐剧的文化美。
(三)融入本土创作的表演
民族音乐剧《蝶恋天山》在前期创作和舞台呈现的过程中较多地融入了本土化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在音乐剧歌舞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哈萨克民族舞蹈艺术。演员们将扎实的舞蹈功底和对哈萨克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转化为生动优美的舞姿,再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生动原貌。尤其是在表演巩留地区哈萨克舞蹈部分,独特的民族服装和羞答答的舞姿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绝美的舞蹈盛宴,观众通过舞蹈的视听延伸仿佛能够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除此之外,在钢琴伴奏方面,《蝶恋天山》由“中配西”改为“西配中”的模式。作品的配乐大量地采用了独具新疆本土特色的民族乐器,并融入了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笙与胡琴等音乐元素,极具哈萨克民族风格特色,蕴含着新疆独有的异域韵味。在音乐剧的演唱方面,整部剧作大部分采用了具有本土风格的新疆民谣和民歌。这些来自大西北的民歌流传久远,时而忧伤时而欢快,其鲜明的节奏和独特的情调都彰显了极强的地域特色。这种带有民族化的表达与西方的音乐剧演唱曲目相比,更加富有场景性和随意性。长音和短音部分的自然融合,将现场的氛围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再加上富有本土风情的歌词和语气词的融合给观众一种眼前一亮的视听体验。这种原生态式的创作让观众迅速地产生共鸣,拉近了与剧中人物的距离,同时加快了情景化的带入,为作品的完美演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剧《蝶恋天山》的创新路径
(一)简单明了的唱词
音乐剧《蝶恋天山》的唱词较为清新,通过简单明了的唱词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西方音乐剧的故事讲述大多数以讲好故事为基本原则,这一点恰巧符合国人观剧的传统习惯[3]p201。这部剧作以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为剧本结构,通过哈萨克民歌和民俗风情的穿插,对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通过串联回忆的方式讲述了青年李松华与哈萨克姑娘努尔古丽忠贞的爱情故事。唱词中的叙述提道:“我带着好友李松华的嘱托,传送一个带有独特意义的礼物。”青年旅行者抵达巩留,在热心好客的哈萨克姑娘努尔古丽的引导保障下,找寻最美云杉。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渐渐爱上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并在偶然的交谈间得知哈萨克姑娘努尔古丽与好朋友李松华相恋相别的爱情经过,然后恍然大悟,原来最美的云杉就是李松华的恋人努尔古丽。几经确认,他将礼物送给了努尔古丽,完成了朋友交代的任务。最后,李松华回到了巩留与曾经一起工作过的朋友和恋人团聚,开始了一段新的幸福生活。整部作品以简洁轻快的叙事创作手法,将剧中的各个人物关系和脉络进行梳理,在演唱的过程中也淡化了一些不必要的情节;简单的唱词让观众清晰明了,同时在音乐剧的整体布局中给予了哈萨克族舞蹈和民俗风情音乐更多的展示空间。整部作品清新脱俗,同时在舞台设计上配合文旅融合的创作思路,将巩留地区独特的民俗之美和自然风光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观看时自然而然地被巩留地区的人文风貌所吸引。这也是这部音乐剧整体创作的独到创新之处。
(二)时尚化音乐和舞蹈的提炼
众所周知,哈萨克族的文化多元,在音乐和舞蹈方面的个性化较强,尤其是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题材丰富、旋律优美,也被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录。在音乐剧《蝶恋天山》的创作中,作曲家对哈萨克民族音乐和舞蹈元素进行了灵活创作,实现了音舞契合。剧中曲目多是在哈萨克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时尚化和专业化的舞蹈提炼表达,其音调自然、风格淳朴、旋律流畅,短小精悍的曲目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大部分曲目在旋律的二度创作和乐队的编配方面下足了功夫,将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自然地融入到了音乐剧题材中。这种时尚化的融入和提炼也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之处。尤其是在时尚化音乐提炼方面,饶有新意。如选取了哈萨克族经典民歌《美丽的姑娘》和《燕子》等作为创作的音乐素材。作曲从现代受众审美和戏剧表达的审美角度出发,将民歌《燕子》的旋律进行了二度创作和时尚化体现。通过编配和移植的创作,这部音乐作品成为男女主人公美好回忆的主题音乐,可以说与剧情的内容紧紧相连[4]p33,形成了民歌单旋律与音乐织体的交织,给观众既陌生又熟悉的感官体验。在舞蹈创作设计方面,音乐剧中使用提炼了大量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语汇,如“黑走马”“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整部作品的舞蹈部分全部按照剧情的情节发展需要与现代审美相契合,对舞蹈部分进行了时尚化和戏剧化的提炼和包装,让整部作品的舞蹈部分洋溢着较强的民族时代气息[5]p10。
(三)按情节需要完整布局
音乐剧《蝶恋天山》从人物情感需求的角度出发,对相吻合的歌舞内容和民俗项目进行了合理的出场布局。整部作品从主要人物的性格、情感及情节发展需要出发,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脉络及相关的民族风俗、民族文化元素、音乐元素进行了通俗化和戏剧化的处理,整体的音乐风格委婉深情、欢快热情,实现了戏剧、舞蹈、音乐的三重融合,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整体性和统一性较强,但在大幅度民俗色彩舞蹈展示与戏剧融合的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音乐剧《蝶恋天山》融当代民族文化的优势和西方歌剧的特点于一体,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结构的布局方面都有所创新,可以说是当代一部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完整的剧情设计布局和时尚化的音乐与舞蹈提炼也为后续民族音乐剧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该剧在进行音乐剧编创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一些本土文化,让其散发光芒,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
[2]李刚:《中国歌剧故事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3]居其宏:《百年中国音乐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4]陈乾:《空中花园 彩蝶翩然——评音乐剧〈蝶恋天山〉》,江苏艺术评论公众号,2023-8-18
[5]马丁:《音乐剧舞蹈动作与人物塑造脉脉相通》,《文化产业》,2023年第20期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