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敏
摘要:高考作文命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写作时常用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论据。选编时鲜材料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发放给学生不失为一种推动议论文教学的好方法。因此,明确开展时事拓展阅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拟定时事拓展阅读材料的选编标准和发放频次。此外,需要对学生进行使用方法的指导,并安排一定的活动课提高使用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时事 拓展阅读 高中 议论文 写作教学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写作中也将议论文作为首要选择。近年来,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考察要求渐渐提高,作文命题材料愈发贴近生活,这种命题趋势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关注时鲜材料。
于是,不少一线教师会选编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发给学生以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拓展阅读能够很好地对课堂的内容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如何选编并合理利用时事拓展阅读、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合理使用时鲜材料便成为当下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时事拓展阅读的选编标准
要让时事拓展阅读发挥最大功用,需要对材料内容和编排形式进行精准把控和巧妙设计,这有赖于教师对学情的掌握和对写作课程的合理安排。选取出来的内容首先是能够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的思辨能力,其次是在之后的写作中经过适度改装可以成为论据。
由于学情不同,选编材料的长短可以有细微区别。议论文写作水平普通的班级,一次4页约5000字,学生在15-20分钟阅读完毕;班级写作水平较高的话,一次可以安排8页约12000字,学生在30分钟左右阅读完毕。频率也可以根据情况调整,高一高二课程内容多,可以两周一次,高三考试多、进度快,可以安排每周一份。或者进行梯度设置,即设置必读和选读的栏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利用选读篇目对相关内容再深入挖掘。结合教学实践,还需要从主题内容、结构形式和材料来源等方面拟定时事拓展阅读的选编标准。
(一)时效性强,思想积极向上
要让议论文具有时代性,拓展阅读材料必须也紧跟时事。在选编时要注意内容的时效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热点事件往往在当天便会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发布的时评中。概述事件可以选择权威官方的媒体(如新华网、半月谈等),评论则可以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新媒体(如三联生活周刊、吴晓波频道等)。要注意的是,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发展的关键期,教师筛选时务必注意其是否符合积极正面的价值导向,避免煽动情绪或思想过分激进的文章。
比如2022年8月,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以出土于甘肃、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为主题,创作了一款做着体操、“马超龙雀”造型的玩偶。围绕这一事件,可以选择人民日报评论的《文创“出圈”,知识产权保护也当跟进》和光明日报的《又“丑”又“火”,它凭着什么出圈了?》作为学生了解事件背景的基础资料,并选编中青评论《铜奔马玩偶遭盗版:爆款逃不过的命运?》、新华国际头条《灵动仕女“豫”见法兰西 中原文创海外出圈》、刺猬公社《这些心中有“数”的年轻人,正换种方式“供养”敦煌》等相关文章作为同期材料,从不同维度解读事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以上文章都是态度积极正面,具有一定建设性。
(二)贴近生活,引发群体共鸣
高中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主动探索生活,因此学生会对生活中的各种时事热点产生兴趣。时事拓展阅读可以收录关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时评,兼顾广度和深度。选择内容时应避免专业性过强或政治敏感的内容,而最好是选择立足当下生活,从身边小事、社会现象等作为切入点的内容,或者涉及青少年、学校、社区等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引发共鸣。
如2022年世界杯期间,选编足球解说员贺炜在决赛的解说词作为材料的导入,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兴趣。随即编入新京报快评《世界杯开幕在即:另一种“文明”在此复苏》和半月谈《世界杯吉祥物“小馄饨皮”竟然来自中国?》从体育文明和商业经济角度对世界杯进行解说,最后附上南方人物周刊的人物专访《伟大的决赛,新王的世界杯》,作为一个深度解读的示例。
(三)主题鲜明,特点典型突出
对于国民度高的事件,无需做详细的细节呈现和过程梳理,更应该把重点放在概括分析,致力于提炼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五届进博会顺利开展”“中国女足重获亚洲杯冠军”等事件,学生一定非常熟悉,拓展阅读材料可以选编一些更有深度的时评,而不单是呈现事件细节。
此外,优秀的时评文强调一事一议,主题鲜明突出。在学生阅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内容上选择更加典型的文章,学生得以更直接地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说理严密,有一定思辨性
时事拓展阅读除了呈现内容和观点,还可以突出对观点的论证。一些政论文可以做到逐层深入,利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说理,呈现出严密有说服力的特点,从而完成论证任务。很多学生常常苦于说理乏力或内容空洞,可以从这类文章中进行学习。
不过,政论文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需教师提前阅读并做一定筛选或进行阅读指导。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选择观点、角度不完全重合的文章,以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锻炼思辨性。
(五)文质兼备,便于学生仿写
所谓文质兼备,即除了内容外,文章还要具备一定文学性。选择文章时可以在用词严谨、措辞准确、衔接严密的基础上,侧重选择一些善用比喻、排比、引用、对比等修辞方式的文章。雖然议论文写作并不要求华丽辞藻,但如果可以做到文采出众,当然是一大亮点。
选编时可以从论据充足、语言凝练、生动形象等方面进行考虑,还要注意便于仿写改装,与高中生的文风比较接近,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学生才会更感兴趣。
(六)考虑来源,注重群体差异
就时评文而言,文章的质量与来源途径和评论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挑选文章时要考虑来源。比如党报(如人民日报等)较权威,有代表性,且质量有保障;地方性媒体(如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也是可以考虑的,文风多样,有现实性;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则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更认真地甄别筛选。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群体差异进行选择,比如考虑选科背景,选择政治科的,选文可更具时政特色;选择生物化学科的,则不必避开学科专业名词。
二、时事拓展阅读的应用策略
为了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论据,不少学生有积累素材的意识。然而,细看学生手中的素材本会发现,由于缺乏积累的方法技巧,内容显得散乱无序,甚至大部分只是对素材细节的简单罗列。未进行好的分类整理其实并不利于对素材的记忆和应用。同样,如果拓展阅读材料交到学生手中,学生未能及时对其进行高效的消化整理,照样会出现写作时卡壳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会愈发不重视材料,利用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方法指导很关键。
(一)头脑风暴,共享拓展思路
要让拓展阅读材料焕发生机,就得在教会学生如何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不仅要精选思维含量高的阅读内容,而且要指导学生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必要的拓展思考,以提升思维深度。由于同一事件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角度,可以让学生再分组进行头脑风暴。
比如,有一期拓展阅读材料中以“教育名人”为关键词,有些学生立足文本细读,准确提炼“师德高尚、关爱学生、技能过硬、敬业奉献”等内涵后,将材料中的感人细节与精炼表达进行归纳整理,再进行同类辐射找到不同领域的人物素材;有些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将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北大和张謇致力兴办基础教育进行对比,并由此拓展到教育与时代、教育的真谛等等问题,从而进行纵向拓展;有些同学找到不少与当代教育相关的时评,如《拼娃焦虑:我们能不能放松下来?》《苔花:如何如牡丹般怒放》《“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等,从中归纳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办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和现实意义。
这种个性化积累的方式不仅更加自由,能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还能弥补教师编写资料视角的局限性。
(二)小组合作,完成积累清单
一个关键词或某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可能会多次出现,若能梳理整理印象更深刻。但由于内容量大,很多学生无法坚持下去。因此,教师可根据材料的内容布置相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比如积累重要人物相关例子时,可以让学生完成“名人档案”。所谓名人档案,大体可以模仿简历撰写的形式:首先是基础信息,可以将发生在他身上的主要事件进行梳理,概括从事件中反映出来的人物性格、精神品质,记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其次是人物亮点,摘录人物的想法和表达,外界对该名人的评价,总结提炼对该名人的评价;最后是适用话题,他与哪个人物(同时代、同领域、课本中)能够产生关联,他可以用在之前写过的哪些作文里等等。“基础信息”板块能让写作内容精准,语言富有情感;“人物亮点”板块能让学生读懂读透,多角度挖掘人物品质;“适用话题”板块能让学生实现思维的纵深发展,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整理,学生对已发材料能够有更全面的认识,还能提升把握详略、提炼概括、客观评价、举一反三等能力。
(三)思维交换,尝试替换训练
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很有价值的典型案例简单粗暴地应用,导致文章没有个人特点,千人一面。为避免这种情况,盘活拓展材料,可以展示使用了拓展阅读材料中素材的优秀范文,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哪些使用材料的方式方法让文章增色?如果现在要替换这个例子(如从正面例子替换成反面例子、从古代例子替换成时鲜素材、从国内替换成国外等),可以联系到哪次拓展阅读材料的哪个内容?
如模拟考试的优秀范文在论证“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论点时,使用了某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词的拓展材料中《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讨论其在着眼表现宋代社会繁荣图景时,凸显了大量精妙细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联想到拓展阅读材料中冬奥会开幕式的例子,并加以替换,指出开幕式立足全球展望美好未来,更不忘如节气倒计时、不可分“鸽”等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替换训练还可以同桌之间合作完成:阅读同桌的习作,然后选择最好的一段或最有修改空间的一段,尝试进行替换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练笔,而且对材料内容更加熟悉,材料使用效率得以提升。
三、利用时事拓展阅读设计语文活动
语文活动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很多老师在新授课可以有很多方法手段,但在作文教学时囿于教学任务的艰巨,形式往往比较呆板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课堂的氛围也较为沉闷。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形式,组织创新性的课堂活动,让拓展阅读材料在语文活动中增光添彩。
(一)“唇枪舌剑”,真理会越辩越明
在课时比较充裕的高一高二学段,可以根据时事新闻不同的主题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辩论形式。还可以在传统辩论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特点,引进新型的多样的辩论形式,比如车轮战、一对一陈词等,分组开展,提高课堂参与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己方立场,对已有材料进行整合,运用多样化的论证方法,使用严谨精准的论证语言,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有力度。比如,可以设置“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还是“行高于人,众必仰之”的辩题,这首先考验学生对已有材料的梳理与整合能力,并且还能够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积累更多如孔子、屈原、道德模范等正反方的例子和道理論据,从而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思维框架,整合资料的效率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已有的资源库中不断压缩、整合、提取出所需素材,还能拓展延伸、逐层深入,从而有助于写出思路清晰明确、内容翔实丰富、语言简明有力的作文。
(二)“心怀天下”,小组合作共发声
到了高三学段,课时较紧,可以每月安排1-2节课,学生利用拓展阅读材料中的素材加以拓展,进行主题写作,并以“小组合作-代表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分享内容可以是对时鲜人物或流行現象的评价,也可以是观点阐发或感想心得。对活用素材要支持鼓励,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能够起到锻炼的效果。这一活动与课标“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要求非常契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须对分享的主题和内容所有把控。比如分组时限定主题,或者就同一事件、同一热点分配给不同小组,让不同小组汇报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关联,有助于学生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在小组代表分享后,教师可以进行点评或拓展。比如可以展示囿于材料篇幅没有收编的其他媒体对这一事件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分享内容进行点评反馈,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把分享的内容通过撰写反思、习作等形式保留下来。或者结合活动具体情况,整理思路,加入个性化理解,撰写成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身处网络时代,获取信息极其方便,时事新闻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得到有效利用。议论文作为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载体,时事相关内容的加入可以增加时代感和辩证性。善用时事拓展阅读材料,辅以方法指导和语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提升思维层次,丰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文星.时评阅读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D].西南大学,2020.
[2]邱小益.时事新闻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3]周颖.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2.
[4]陈雪.新视角下“时评”写作有效策略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01):30-31.
[5]孟霞.文章合为时而著——时评阅读和任务驱动型写作相结合的探究[J].高考,2019(17):50.
[6]李庆生.权威媒体时评与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读写关系刍议[J].中学语文,2020(01):25-27.
[7]毕慧敏.有效收集并应用高中作文素材的途径思考[J].汉字文化,2022(03):105-107.
[8]刘小莉,温红博.基于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J].教育家,2022(4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