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庆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学习机会,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发展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围绕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展开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对于教师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新授课探究式教学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本文开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新课标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纵观近几年数学授课,逐步由学生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变,突出对学生核心能力即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由教师单一讲授式的教向学生自主的学转变。作为小学高段数学老师,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总结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教学方式不灵活,素养育人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为提高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成绩和小升初升学率,我们在课堂中比较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传统讲授式加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灌输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导致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效果不佳
(二)教师探究性学习设计的能力欠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难以完整地将零散知识融入一个大情境中去,难以设计高效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效果不佳。可见,在提升小学高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鉴于此,我们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新授课探究性学习的优化设计,向学生呈现一系列探究性的知识问题,并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学习环境。在提高教师探究性设计能力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渐次地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新课标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探究学习
教师深挖教材中的可探究因素,设计或启发学生设计新的探究方案,立足实际,设计“真实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引发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先知”平衡,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体验中不断总结和思考,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所需要的新知识,从而达成“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目标。
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也可以是讨论情境,还可以是操作情境。但这些学习情境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并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乐学、善学,并不断地接受挑战,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扎实地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并且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设计课堂活动,指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寓于具体的活动当中。我们知道,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一味讲述,让学生在抽象中思考,这样的效率无疑是比较低下的。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觀察、思考,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真正将数学知识领会于心。
以“可能性”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课堂活动:
活动一:抽签试验
1.观察三张节目卡片,猜测从其中抽一张,可能会抽到什么?
2.五人小组开始抽签试验,要求:一人组织、一人记录、三个抽签。(抽之前要把节目签打乱,按顺序抽,边抽边做记录)
3.小组交流抽签的结果,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描述抽签的过程,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4.随机点名让三名同学上台抽签,验证小组抽签结果。
在抽签试验中,随着签条数量的减少,可能事件逐步演变为确定事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这为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生活举例
1.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现象。(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点名全班交流)
2.展示击鼓传花、地球转动、太阳升起、抛硬币四种现象,让学生试着说一说。(重点是抛硬币,体现其公平性)
3.将击鼓传花、地球转动、太阳升起、抛硬币进行分类,说出你的理由。
4.转盘,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看似普通的现象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数学理论。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活动三:解决问题
1.实际应用: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三位同学抽到的奖品吗?
2.涂色游戏:按要求在学习单上涂色,看谁涂得又对又快。
3.回眸一笑:用今天所学知识描述这些成语的结果。
与抽签相对应,设计了抽奖品、涂色、回顾三个小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实例,深刻理解可能性有大小,渗透随机思想。
(三)拓展课程,启发自主探索
数学拓展课程是以数学课程知识为载体,旨在对课程内容的意义空间、文化内涵和生活底蕴进行延伸、开拓,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目的是在巩固数学知识、提升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有效抓住时机,掌握知识生长点,适当进行多元化活动的拓展训练,如数学思维导图竞赛、数学日记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数学拓展课程可以以小课题研究模式为主。小课题研究给学生提供了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载体,将合作、自主的学习形式汇聚为一体,使学生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获得直接经验,提升核心素养。小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确定课题、构建目标、制订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展开研究过程、成果评价。单课型小课题研究在课堂中容易操作。此类型有以下设计流程: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分步探究、总结研究发现。
以“怎么样围面积最大”教学为例,首先,创设活动情境,教师提供一个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即24米的铁丝,怎样围面积最大?此问题学生较为熟悉,当长宽最为接近时,所围成的面积最大。其次,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即若该铁丝一面靠墙,怎样围面积最大?让学生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学生汇总后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宽的两倍时面积最大。为了规避24是个例的情况,教师让学生先探讨再举例研究,直到发现规律为止,并让学生尝试说明道理。总结研究发现,将铁丝围成正方形,它的面积不是最大的,当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宽2倍时,它的面积最大,同时发现“一面靠墙围成的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是铁丝直接围成正方形面积的2倍”。
(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巩固与应用所学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创建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还要鼓励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数学知识的纵向运用目的,在达成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效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比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可以按课标教学建议选择现实的随机事件,以熟悉的投篮比赛为情境提出问题,并结合天气预报中百分数的随机数据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掌握利用百分数认识、表达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的方法,做出判断、制定标准。同时,结合学生的调查、整理、分析生活中百分数的含义,使其在交流质疑中感受百分数既可以是对已知发生事件的表达记录,也可以是对没有发生或即将发生事件的表达记录,具有随机事件的判断功能,从而加深学生对百分数随机统计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对学生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目标。
再比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黄果树瀑布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問题,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紧紧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行思考,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运用代数的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呈现国庆期间黄果树瀑布景区旅游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五)多样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趣味和质效
作业既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需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把握新课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设计新颖有趣的作业,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得到不同发展。
在讲解有关“圆”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圆设计图案,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学生说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说对题意的理解及考查的知识点、说解题思路、说解法及优化、说习题变式以及解题感悟等,使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好的作业设计是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展现学生自己的想法,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去学习。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大单元教学设计,落实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是指把一个主题或一个知识点拆分为多个子主题,在不同时间段内逐步讲解,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了很多的知识点和技能。如在“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个子主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合和连接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确定主题:选择一个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水平的主题,并将其划分为多个子主题。如,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主题,并将其划分为分数的概念、简单运算、比较大小等子主题。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主题和子主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练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
(4)评估与反馈: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调整和设计优化。
例如,在“几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几何图形”作为主题,并将其划分为多个子主题,如点、线、面的概念、三角形、四边形等,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画图和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反馈。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几何图形的概念,还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之,上好一堂成功有效的数学课不仅需要考虑以上几点要求,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潜心钻研与学习的内容。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指导,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依据,组织好课堂教学,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