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历史课程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要求提高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传统教学中,历史学科作为文科性课程更多侧重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身体关注不足。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2]。这一理论强调身体、互动和环境的作用,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笔者认为,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科素养的达成。笔者试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中的运用,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抽象概念可视化
涉身性是具身认知的重要特征,因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课堂活动设计的题中之义。《中外历史纲要》吸收了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教材在讲述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的背景时,吸收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这一学术观点,增加了“农业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并通过设置“历史纵横——圈地运动”来呈现。笔者在学生已具备相关政治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对“圈地运动”进行解释。多数学生词不达意,个别学生机械地背诵了政治学科的相关表述。发现学生的困惑后,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结合《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设置了【课堂活动1:在图上圈出当时可以“圈”起来的土地】。之后,笔者基于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设置了下列问题:①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将大规模的土地圈起来后如何经营?②原来土地上的农民和农奴怎样生活?③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哪些条件?④圈地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教材观点便水到渠成。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
二、文字内容图示化
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教学,體验就成为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示意图具有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笔者在处理“工业革命的进程”这一内容时,设置了【课堂活动2: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内容,画出工业革命进程示意图】。这一活动要求学生:首先进行信息搜索,在教材上划出关键时空信息;继而,整理并明确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最后,用箭头、线条等符号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物化成果。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最终完成如下示意图:
接着,教师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①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涉及哪些领域?
②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出现了哪些新兴部门?
③两次工业革命产业结构分别侧重于哪一领域?
④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是什么关系?
⑤工业革命的进程呈现出哪些特点?
在对基础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通过思考,特别是通过归纳工业革命进程的特点,能认识到工业革命不仅在范围上扩展,更促进政府职能的完善;工业革命的进程不仅体现在广度上,也体现在深度上。
三、互动合作信息化
具身认知还具有环境嵌入性,即认为认知的内容、认知的方式和认知的结果与身体密切相关,而身体是环境中的身体[3]。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助希沃白板相关功能设计了【课堂活动3:分组竞争、超级分类】(图2、图3)。
信息化竞争环境的创设,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波动,促使其脑、手、口、脚等身体部位协调作用,加深学习体验。同时,该活动设计也符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4]这一课标要求。
四、历史结论示例化
具身认知“包括三种类型:实感具身、实境具身、离线具身。实感具身是主体在现实环境中亲身感受产生的具身效应;实境具身是主体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进行情境再现产生的具身效应;离线具身是个体通过他人描述或者自己想象引起的具身效应。”[5]依据历史学科特征,课堂教学活动多采用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认知实践。
本节课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历史结论较多,涉及生产力、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社会阶级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世界面貌等方面。历史结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单纯讲授不免显得空洞,笔者尝试为学生创设离线具身认知情境,结合学生所学中国史知识进行示例,设计了【课堂活动4:工业革命与中国】。
首先,教师展示了如下年表: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872年 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1877年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
1905年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
1907年 秋瑾就义
1909年 京张铁路通车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1917年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所涉生产力等角度,对年表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类。继而,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得出:近代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两个核心历史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结论,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进行针对“影响”的学法指导。
五、价值评价生成化
具身认知主张身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复归,构建根植于一定情境的体验式、生成式教学模式[6]。新课标建议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笔者在本课中尝试采用生成式教学开展教学评价。图4为笔者授课过程中的板书设计,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板书设计中的标题与教材不一致,而这一“留白”正是笔者设置的生成空间。笔者在课堂小结环节设置了【课堂活动5:结合所学知识,给工业革命下定语:____的工业革命】(图5)。
学生所下定语,常见的有:不断创新的、与时俱进的、改变生活的、惠及全球的……等等。教师在鼓励学生勇敢上台展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对部分观点如“惠及全球”进行辨析,对工业革命形成了全面、客观的看法,渗透了唯物史观。继而,教师引发学生思考“教材为什么用‘影响世界的这一定语?”通过教材体例设置,认识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具身认知理论蕴含着体验性、实践性、主体性等原则,与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念有相通之处。“三新”背景下,情景创设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项目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教学方式在有意或无意中也践行了这一认知理论。笔者不揣浅陋,就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活动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然而当前,这一理论在历史学科的应用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科学构建教学设计?如何对身体进行科学评价?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教师的身体应该如何看待?虽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践活动和作业也必须思考,这些又当如何关照?从问题发生处着力,或将进一步推动历史教学改革。
【注释】
[1][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53页。
[2]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第705页。
[3]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35期,第60页。
[5][6]刘喜赛:《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河南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