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文
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大象被视为庄严的象征,代表着国王的权威。从埃及、亚述、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历史中,都能找到大象的身影。人们常记得大象是王室的坐骑,却忽略了它在文明发展中更大的作用,那就是作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大象在军事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直到许多世纪之后才被火炮所取代。然而,特劳特曼在南亚次大陆发现了特殊的用象制度,这一制度保护了大象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那就是战象制度。正如特劳特曼所言:“在维持战象制度的过程中,国王需确保野生大象免遭猎者觊觎,保护大象栖息地森林不被砍伐,并维护与森林民族的关系。”由此可见,国王与大象的关系牵涉到国王、大象、森林和森林民族这四个方面,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网络。
凭借卓越而渊博的学识,特劳特曼在《大象与国王》一书中,深入追溯了战象的起源、传播路径及文化遗存,描绘了一幅跨越3000年的文化图景,为我们解读这一复杂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书中介绍:“以恒河流域为起点,战象的足迹逐渐遍布南亚,同时向西传播至波斯、叙利亚、埃及、迦太基、希腊和罗马,向东传播至中南半岛、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亚历山大大帝曾在印度与战象搏斗,汉尼拔也曾驱赶战象跨越阿尔卑斯山。然而,随着19世纪英国人的到来并统治南亚的绝大部分地区,猎象成为一种流行运动,战象制度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共有八章,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叙述,以恢弘的视角探讨了在不同地区(南亚、东南亚、东亚、西亚北非以及部分欧洲)大象被利用的历史,将涉及大象的自然史与人类史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导论“大象的退却与留存”中提到,在全球大象生存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了解大象退却的原因固然重要,但了解它们为何能够留存下来更为关键。作者通过举例介绍了大象在中国的大规模退却现象和印度虽然有所退却但仍然留存的情况,强调要了解大象的退卻和留存,就必须深入探究王权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印度的王权模式。第一部分“大象与印度王权”,深入研究了古代印度王室与大象之间密切的关系。该部分分为三章,分别是“战象”、“用途构成:四军、王室坐骑和作战阵型”以及“关于大象的知识”。借助有关大象的知识传承,包括由国王赞助的大象管理人员所持有的实用性大象知识,以及用梵文书写的正式象学文献,详细探讨了大象在古印度王室中的多种应用,包括它们在军队中的作用、作为王室坐骑的用途以及在战斗中的阵型作用。第二部分“战象习俗的传播”分为三章,分别是“北印度、南印度和斯里兰卡”、“近东、北非和欧洲”以及“东南亚”,这一部分追湖战象制度的传播历程,关注印度战象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各地对战象文化的吸收和演进过程。总的来说,这一制度首先在印度和南亚其他地区传播,然后是印度以西一直到迦太基和罗马,最后是向东传至那些进行印度化的东南亚王国。第三部分“大象的未来”指出,虽然战象制度已然走向终结,但那些曾经被构建出来以维系该制度的实践关系仍在发挥着作用,只是以一种不同的组织逻辑。该部分作者采用比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重新考察中国这片没有将大象当作战象使用的土地;随后分析战象时代以后出现的不同组织逻辑,即那些运送原木的大象的情况;最后,分析在民族国家体制下大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