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枫
2023年全国高考已经落幕,各地高考题也陆续公布。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第28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试题如下:
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官方的答案没有公布,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D。仲伟民教授有专著《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对19世纪中国茶叶贸易进行过系统研究。下面根据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就19世纪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变迁做一番梳理,给出选择答案D的理由,以就教于方家。
一、19世紀中国茶叶出口概况
茶叶作为商品通过海路向西方输出,大概起自17世纪初,但中国茶叶出口的高峰期出现在19世纪。在19世纪的大多数时期内,茶叶都占据中国出口货物的第一位,与此同时,茶叶出口贸易的衰落也是令人惊奇的迅速。可以说,茶叶出口贸易的盛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19世纪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是英国、美国和俄国,对这三个国家的出口额达到了出口总量的80%以上。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中英茶叶贸易
茶叶在18世纪已经成为英国人民的日常必需消费品,需求量巨大。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由于英国政府顺从商人要求,多次降低茶叶进口税,这促使中国茶叶对英国的出口增长迅猛,1868年比1838年增加约100万担。[1]以1870—1874年5年平均计算,出口茶叶达176万担,价值3515.3万两,出口量是鸦片战争前的4倍。[2]
187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开始不景气,突出表现是量增价减。1870年代以后,英国茶叶消费增加的部分几乎全是印度茶,华茶增加微乎其微,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所占份额也不断缩小,相继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超过(具体数据见表1、表2)。1889—1894年间,虽然茶叶价格略有回升,但茶叶出口量却下降了20%,对英国的出口量下降最快。1894年,华茶出口量仅占英国消费量的24%。[3]
(二)中美茶叶贸易
与英国主要进口中国红茶不同,美国主要进口中国绿茶。从1785—1895年,茶叶一直是中国输美的第一大商品,增长速度迅猛。1784年中国输美茶叶仅为3022担,1833年超过10万担,1836年达22万余担。[6]在此后的几十年,输美茶叶数量继续增长,茶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60%以上,最高达80%,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1870年代末。188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绿茶的竞争,中国对美茶叶出口数量直线下降:1880年45.9%,1890年36.8%,1901年26.5%(具体数据见表3)。
(三)中俄茶叶贸易
19世纪中俄茶叶贸易增长迅速,起初输俄茶叶总量中的95%是经过汉口运往恰克图的。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中俄通商关系大变,恰克图在中俄贸易中日渐失去其重要性。1861年,俄国开放敖德萨港,华茶遂开始部分通过海路销往俄国。1880年代中期以后,华茶销往英国的数量骤减,而同时销往俄国的数量却猛增。1890年,销俄华茶占中国出口茶叶总值的38.44%,已超英国所占25.9%的比重。[8]此后,华茶即以销俄为主。
总的来看,19世纪前中期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是面向英国,19世纪末期逐渐转向俄国,同时美国也始终是华茶重要的销售市场。这三个国家占到了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80%以上(见表4)。
二、19世纪中国茶叶出口由盛转衰的原因
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危险处境早在1870年代就已经暴露出来了,中国茶在英美两个茶叶消费大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印度红茶和日本绿茶所挤占。只是由于在这个阶段,中国出口俄国的茶叶量增长迅速,所以出口总量直至1886年仍在增长,但危机的种子却早已埋下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一蹶不振呢?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10]:
(一)茶叶种植管理方式落后和后期加工水平低导致茶叶质量的不稳定。
在茶叶的种植方面,中国的茶叶生产与印度、锡兰有很大不同。中国茶叶生产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不仅在生产管理环节,就是茶叶的采摘和加工环节上,中国茶农几乎是数百年不变,没有改进。印度、锡兰茶叶种植虽然较晚,但因为其生产方式先进,很快超越了中国。他们实行大规模茶园生产,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机械化加工,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自1850年代后,借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锡兰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不仅加工水平高,加工速度快,而且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而此时的中国仍完全采用传统手法手工操作,不仅浪费人力,效率低下,而且品质没有保证,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卫生习惯。此外,中国茶农故意制假售假和以次充好也败坏了中国茶叶的口碑。奉英国东印度公司之命来华秘密收集中国茶树和茶籽的“茶叶大盗”福琼曾亲眼目睹了中国茶农将茶叶染色的全过程。[11]
(二)国内政局动荡和苛捐杂税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几乎与中国产茶区重叠,因此对中国的茶叶生产和销售产生了极大影响。原来很多晋商和徽商相对固定的采办茶叶的主要基地,如汉口和福建北部茶区等,受到严重影响,几至无货可办。茶叶贸易路线网也遭到破坏,茶商不敢前往被太平军占领的产茶区。即使在战乱结束后,茶区的生产和贸易也没有马上恢复。
此外,相对于其他商品,中国的茶税明显偏高。各地茶税情况复杂,名目繁多,越是偏远的地区,茶税负担可能越重,再加上高昂的运费,茶商承担的风险极大。高税收导致高价格,中国茶叶比印度和锡兰的茶叶价格高出很多。中国茶叶所包含的税款,包括厘金在内,大约为每担4.1两至5.4两,为茶叶价值的35.5%左右。大吉岭或阿萨姆所产上等茶叶在加尔各答卖到每磅8先令,相当于每担14两,就可以获利。而1887年中国次等茶的平均价格应该卖到14.5两以上,才能获利。很显然,以每担14.5两的次等茶与每担14两的上等茶竞争,结果不言而喻,更何况印度和锡兰比起中国来距离英国更近。
(三)外商的竞争与打压。
在中国半殖民地的背景下,外商利用资金优势及种种特权,设法压低茶价,甚至采用各种欺骗手段,导致中国茶商亏损以至于破产。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商人资本普遍规模较小,分散经营,势单力薄,不能同心协力。中国商人大都是散商,资本有限,各自为战,而外商往往采取集体行动,不仅同一个国家甚至不同国家的外商在购入茶叶时,为了压低价格,都能够联合行动。为了抵制洋人的欺诈行为,一些地方虽然也成立了茶业公所,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但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效果有限。其二,中國茶商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致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张之洞曾对中国茶商经营不利的情况做过比较深入的调查,他认为,除了茶叶质量不高,洋商抑价等因素以外,中国茶商资金普遍短缺是重要原因。中国茶叶尽管是出口大宗,但资本的分散,使竞争力大为下降,容易为外商各个击破。不仅在流通环节,在生产、采摘以及加工等环节,都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未能适应交通和通讯革命所导致的世界茶叶市场格局的变化。
1870年代之前,中国是茶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供应国,因此茶叶价格基本是受中国支配的。而在此之后,这种格局彻底改变了,即茶叶价格逐渐改由伦敦市场支配。导致这种改变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印度和锡兰茶叶的竞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海上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系统的快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和1871年欧洲与中国电报联系的接通,这些都使茶叶的供求市场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苏伊士运河开通使欧洲到中国的海路大大缩短,茶叶运费比以前大大降低,而且避免了伦敦茶叶市场因缺货或货物集中到达堆积所导致的被动局面。欧洲与中国香港、上海海底电缆的连通,使欧洲和中国之间实现了即时通讯。伦敦茶商通过电报可以灵活自如地操纵茶叶进口量和茶叶价格。此后,伦敦茶叶市场摆脱了过分依赖中国市场的情况,甚至中国茶叶市场转而改由伦敦市场控制了。
19世纪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兴衰是近代中国整体命运的一个缩影。通过茶叶贸易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并融入全球化,这应该说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机遇,但我们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个机遇,这留给后人很多思考。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的这道选择题,既凸显了主干知识,又具有现实意义,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注释】
[1][8]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著:《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1—52、53页。
[2]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77页。
[3]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7、244、286页。
[4] 资料来源:Trade Reports,1881年,福州,p.7。转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92页。
[5] 资料来源:[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0页。
[6] 汪熙、邹明德:《鸦片战争前的中美贸易》,汪熙主编:《中美关系史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7]资料来源: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下册,第1181页。
[9]资料来源:各年海关贸易统计数据,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著:《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1页。
[10]以下所述四个原因详见仲伟民:《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第82—99页,有删改和重新调整。
[11][美]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历史的中国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23—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