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教研混合型实验室“8S”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2024-01-01 08:29黄秀梅张亚楠陈仲巍何若男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研劳动实验室

曾 颖, 黄秀梅, 张亚楠, 陈仲巍, 何若男, 曾 臻

(厦门医学院药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3)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为保障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要积极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科研反哺教学。如今,越来越多高校从本科阶段就鼓励学生提早进行导师制的科研实验活动,但本科实验室多为教学实验室,而科研实验室的数量又难以满足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需求,因此教学实验室的开放就成为了必然趋势。随着教学实验室的开放,进出人流量的不断增大,多人多导师共享实验室、实验用具耗材和仪器设备,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激增,而实验技术人员通常是一人同时兼顾实验课教辅工作、科研工作及多间实验安全管理工作,工作负担加重,安全风险日趋严峻[1-3]。在有限甚至不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配置下,探索出一条既能精细化全面可控管理,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又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使实验室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同时还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的管理路径和模式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7S”管理理念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5S”管理演变发展而来,具体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规范(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节约(SAVE)。近年来,“7S”管理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在我国许多企业[4]、卫生医疗行业[5]及高校实验室[6-8]中被广泛实施和应用。本课题在“7S”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新增了第8 个“S”,即“SENSITIVITY”(敏感度),从人员安全管理能力培养角度丰富了“7S”的管理内涵[9-1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本科高校教学与科研(以下简称“教研”)混合型开放实验室实施“8S”管理的目标是使实验室安全有序高效运行,保障实验教学质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安全严谨的科学实践态度和实验行为习惯,实现育人环境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11]。为此,在探索本科高校实验室管理新模式的同时,因地制宜的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管理、教育三者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相辅相成,最终构建出一条创新的实验室劳动教育管理新路径。

1 教研混合型实验室开放管理难点

1.1 实验室卫生差及安全隐患多

实验室开放后面临的第一大压力是人流量的激增和人员类型的复杂化,单一维度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开放实验室的需求,实验室的卫生环境难以稳定维持,人员的实验安全问题及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是最主要诱因之一[12],实验室开放的首要挑战,就是如何对人员从意识、行为和心理层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13],这势必会大大增加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管理压力,极其考验管理者的能力水平。

1.2 仪器设备及耗材难以管理

实验室开放主要是对实验场所和仪器设备资源的开放共享,在二者利用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实验室的运行成本,如实验室安全建设经费、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费、实验器具及耗材的损耗频率、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等也随之增加。但在以教学为主的和教研混合型实验室现有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下,实验室经费的投入与产出难以进行量化评价,导致实验室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难以收获预期的教育成果和经济效益,这样实验室建设经费也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在此情况下,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将会受到很大限制,“开放”也只能成为一种形式,难以实现有意义的全面开放。

1.3 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与实验室相关的管理制度一般只停留在单一维度的教学实验室管理或科研实验室管理层面上,这样的制度难以适应教研混合型实验室的管理。此外,虽然目前高校实验室的智能信息化管理已较为普及,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运行机制和制度无法匹配兼容;不同实验室采用不同管理系统,系统壁垒难以打通;系统维护更新不及时或使用不畅等,智能系统不“智能”,实验技术人员宁愿选择陈旧的线下管理模式也不愿意学习和使用智能化信息系统,高价系统无法发挥优势作用。

1.4 管理人员及队伍建设不足

实验技术人员这一群体长期存在的工作职能不清及身份认同困境导致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很低,工作积极性、管理水平、开放创新意识等难以提升。此外,由于缺乏有效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13],实验技术人员容易出现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不规范,开放效率和积极性不高,制度实施受阻,难以形成完善的开放管理闭环。

2 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的教研混合型实验室“8S”管理模式

高校教育往往多强调构建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专业课程教育等课程体系,而体力劳动往往以碎片化、活动化的形式开展,容易被虚化和弱化。学生一味追求实验或科研进度和成果,认为实验室的卫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之类的劳动是在浪费学习和科研的时间,产生不愿劳动、不想劳动的惰性心理,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不良习惯和劳动选择功利化的认知错位,久而久之,养成了劳动意识淡薄,轻视实验室体力劳动,科研实验结束后不收拾、不整理、随意对待实验室卫生要求等不良心态,从而使实验室越来越脏乱差,安全水平下降,运行效率降低,最终“反噬”到科研实验工作,产生恶性循环。

实验室管理工作应该将脑力与体力劳动相融合,其中体力劳动也不应被简单地认为只是打扫卫生而不需要思考的简单劳动,而一些体力劳动往往需要运用一定的脑力才能有效完成。实验室劳动教育可以分为3 类[14]:第1 类为生产性劳动,比如实验方案的设计,风险点的管控,实验过程中的准备、操作和验证检测等;第2 类为创造性劳动,比如提出创造性的、提升效率的实验室使用或管理建议,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僵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方法意见;第3 类为服务性劳动,比如在实验室劳动过程中带有服务意识,做好相关的登记或提示便签,能时刻考虑到其他使用人的方便和利益。在教研混合型实验室中,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在未进行教学实验的空档时间对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条件下,让实验室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遵循这一原则制定实验室“8S”管理规章制度,就需要从实验课程的需求上对实验室进行设计与重构。在实施过程中,作为监督考评人员,实验室管理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课程和科研指导教师需共同协作,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登记表及测评表等,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三类劳动教育模式及目标元素融入贯彻到教研混合型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全过程。

2.1 实验室“8S”管理的内涵

(1)整理(SEIRI)。实验室的“断舍离”,首先要将工作场所的所有物品分为两类:有必要与没必要,只将有必要的留下,其他的均去除掉,其目的是为了腾出空间并活用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简约的工作环境。对实验室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验室属性及主要承担的课程需求,对教学型专业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合理规划,对仪器设备、实验用具及耗材进行分类整理,将长期未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报废处理,丢弃已过期损坏的用具及耗材。

(2)整顿(SEITON)。科学规划布局,以求取用方便快捷。把整理后留下来的必要物品科学的定位放置,并加以标识,其目的是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整齐且直观的工作环境,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寻找物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室首先对污染区与清洁区进行分区,并根据使用人数合理设置实验工位,同时对工位及工位配置的物品进行编号和标注,从而可将工位的管理责任清晰定位到每个使用人。

(3)清扫(SEISO)。清除废弃物,美化工作环境。将工作场所内的每个角落清扫干净,其目的是稳定实验质量,减少实验污染及伤害。对实验室和实验用品的清洁需确保“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每天结束实验后,需清洁并归位当天实验用的所有器具和仪器设备,垃圾每日一倒,并对实验危废进行规范回收处置;每周对实验室的门、窗、地板、工位台面、仪器设备等进行清洁和必要的消毒。

(4)清洁(SEIKETSU)。将“清扫”变成一种习惯,贯彻到底,使工作环境的内外在均保持长期的整洁美观状态,其目的是创造清朗的实验现场,维持上述“3S”的成果。实验室的长期清洁状态仅靠使用者的自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还需要有制度依据,并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加以约束和规范;定期的实验室检查,检查后的整改,整改后的反馈,反馈后的记录,需要形成完整的过程闭环,从而使“清洁”成为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的麻烦或负担。

(5)安全(SECURITY)。生命第一,安全操作,遵循“海恩法则”,防患于未然。重视人员的安全教育,将安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目的是建立安全生产的实验工作环境,确保所有的实验室活动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实验室“8S”管理中,安全实验是前提,是核心,是不容改变的准则,任何个人或科研实验项目,一旦对安全造成了威胁,都应该被禁止,因此,与实验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安全教育、风险评估等都需要不断的补充完善,从而消除一切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将安全生产事故降到最低。

(6)素养(SHITSUKE)。以人为本,使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习惯性意识思维和动作行为,遵守制度和规则,最终具备较高的素养。实验室实行“8S”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成效,是对人的实验习惯和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素养过程中,适时地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合贯穿其中,德育结合,相辅相成。

(7)节约(SAVE)。包括对时间、空间、物资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化的效能,创造一个物尽其用的实验环境,形成绿色环保的实验理念,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验室活动中,严防实验公共物资无节制使用及误操作导致返工浪费,节约管理需从使用者的意识入手,从源头抓起,培养本能的节约实验行为习惯。

(8)敏感度(SENSITIVITY)。身份及意识的转换与升级,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监督者。培养实验室使用者对实验环境安全隐患的洞察力,分辨防范风险的敏感度,心理承受能力及应急处置能力,在发生危险时能够及时自救,同时最大限度阻止事故发生,降低人财损失及伤害。

2.2 “8S”管理与劳动教育培养目标

遵循上述“8S”的内涵指导,将教研混合型实验室按教学类及科研类的管理规则及劳动教育方式分为六个部分依次进行归纳总结,以劳动教育为目标导向设计管理规则与执行规范。教学类管理主体为学生,更加强调被动性管理,如表1 所示;科研类管理主体为导师与学生,更加强调主动性与自律性,如表2 所示。

表1 教学类“8S”管理与劳动教育模式

表2 科研类“8S”管理与劳动教育模式

2.3 劳动教育与“8S”管理评价机制

任何创新的管理制度或模式能否最终落地实行,实行后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成效,都需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进行效果评估与监测,否则终将沦为“纸上谈兵”。通过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合理的劳动评价体系,将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8S”管理模式与劳动教育模式相耦合,实现1 +1 >2 的耦合效应[15],但必须明确的是,劳动不是惩罚手段[16]。摒弃固有的劳动惩罚教育模式,重新树立“劳动是弥补过失、挽回损失、控制风险、获得奖励的途径”这一新观念,是构建令执行者自觉自愿信服的评价体系的前提。秉持这一前提,将劳动与管理评价体系分为“教学类劳动与管理评价体系”和“科研类劳动与管理评价体系”两方面,同时需建立管理评价反馈机制,使整个评价体系形成闭环模式。

2.3.1 教学类实验室与管理评价机制

该体系主要从实验教学课程入手,形成教学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实验课程开始前——实验安全准入要求与行为规范以及实验前预习准备情况;实验课程进行时——对仪器设备或试剂用品的规范操作与使用情况;实验课程结束时——实验项目完成情况,相关记录登记情况,如“实验室使用登记表”“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教学工位“8S”评分表”“值日生登记表”等以及对应的实际劳动状态、态度、规范性与成效评分。

2.3.2 科研类实验室与管理评价机制

该体系主要以科研项目为单位入手,形成项目实施过程性评价。项目实施前——根据“实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表”评估项目及其成员对项目的准备情况;项目实施中——各类实验室相关登记情况,如“实验室科研类使用登记表”“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冰箱存放记录”“科研工位“8S”评分表”等以及对应的实际劳动状态、态度、规范性与成效;项目完成后——根据《实验室科研使用后评估表》《实验室交接承诺书》及对实验室的“8S”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3.3 “8S”劳动与管理评价反馈机制

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升目的在于提供给更优质的人性化全方位服务,而受管理者则是享受服务的最终对象。值得强调的是,“8S”管理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实验室使用者无法正确掌握生产性、创造性和服务性劳动知识或难以有效执行管理规定的要求,教育及管理的方式手段就需要被不断重建和改进。因此,在建立管理评价体系的同时,反馈机制不可或缺。通过定期开展的师生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成效的问卷调查及实验室心理健康评估,建设线上实验室安全管理反馈平台,不断地自省自查“8S”管理模式的缺陷不足与提升空间,让全员都能参与劳动与管理全过程,形成有效的安全沟通和相互尊重的工作环境,渗透至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相互监督相互评价,使每一位受管理者形成自律自查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良好的工作素养,最终实现实验室服务使用者,使用者“反哺”实验室的良性循环管理机制。

“8S”劳动与管理评价体系一般以实验课程的劳动教育成绩、综测成绩、科研评价成绩、实验素养成绩等方式量化体现,但只有在使用人员离开实验室的那一刻(毕业)才能进行最终的综合评分,否则一切评价与评分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因此采用积分累积的评分及奖惩机制更加适合。

3 结语与展望

该管理模式在试行后效果显著,实验室环境实现了前“5S”的稳定状态;通过评价机制反映出对学生的教育达成了后“3S”的良好成效,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已基本养成了较为优秀的实验素养和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实验氛围。

通过建立既能针对不同实验室性质和实验状态,又能相互贯通的以劳动教育目标为基础的精细化全面可控的“8S”管理规则和执行规范,同时辅以公平的制度规则执行闭环和反馈机制,开创了一条适应本科教研混合型实验室“8S”管理路径及模式,以求“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在充分挖掘并发挥实验室资源并合理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实验室“8S”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养、科研态度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阶段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全过程,让劳动、管理、教育三者相互渗透并有机整合,最终达到相辅相成的教育管理成效。使本科毕业生在离校前,就已充分具备科学、严谨、细致、敏锐、规范、自主、安全、稳重的科研品质和工作作风,而不是进入研究生阶段或步入职场后才开始进行艰难的自我养成。通过该教育管理新路径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育人环境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成培养“常识+意识+技能+安全”的高素质实验室人才的劳动教育目标,同时将教研混合型开放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名人名言·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与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

——柯南特

猜你喜欢
教研劳动实验室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