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梅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构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引领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文章紧密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并从分析教材、确立目标、具体教学等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国智慧;文化自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4-0093-04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元素,又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以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可通过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汲取中国智慧。其次,教师可通过确立教学目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容,弘扬中国精神。最后,教师可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传播中国价值,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沉淀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结晶。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必要。
1.相关政策要求
2014年,教育部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教育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要在基础教育领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增强语文学习能力和自信,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自觉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2.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促进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加快人类文明进程也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探究。
1.加强单元教材分析,汲取中国智慧
本单元共包含4篇课文,即《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个板块,即“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对于《古诗三首》一课,教师可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对于《纸的发明》一课,教师可以古代科技成就为切入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对于《赵州桥》一课,教师可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对于《一幅名扬中外的畫》一课,教师可以文化艺术为切入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对于“综合性学习”板块,教师可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听、说、读、写活动。对于“语文园地”板块,教师可按照不同板块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融入[2]。例如,对于其中的“交流平台”子模块,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所蕴含的语文要素。对于其中的“识字加油站”子模块,教师可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汉字。对于其中的“词句段运用”子模块,教师可以文化情境方式,引导学生训练口语介绍与写话能力。对于其中的“日积月累”模块,教师可以日常实践运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2.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弘扬中国精神
(1)文化自信目标。本单元需要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线上线下不同方式收集资料,以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思想智慧形成初步的认识。
(2)语言运用目标。《古诗三首》一课需要学生熟读并背诵,其中《清明》一诗需要默写,《赵州桥》一课需要背诵第三自然段。《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需要学生学会仿写排比句。此外,本单元还需要学生能够自主阐述有关传统节日的作用,并将过节过程清晰表达出来。
(3)思维能力目标。本单元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要求从相关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聚焦一个内容写清楚所要交代的事件,并以口头的形式介绍有关手工活动的具体过程,再就如何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针对他人的成果进行提问与评价,同时提出相应修改意见。
(4)审美创造目标。本单元需要学生认识汉字41个,读准多音字7个,学会采用硬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汉字35个、词语30个,并能从课文中体会和感悟汉字的意蕴和魅力,能初步赏析古诗词,并从中感受诗意美[3]。
3.通过单元教学融入,传播中国价值
(1)《古诗三首》。学生通常接受能力较强,且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教师可以将三首古诗作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4]。《元日》一诗描写了农历春节,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价值观,如尊重传统、注重礼仪、感恩图报等。在教学这首诗时,为了体现和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农历春节的场景,以便在辞旧迎新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清明》一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十足,既显示了季节时令文化的深刻性,又显示了深厚的人文性和生活性,蕴含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使学生可以从艺术性与思想性两个方面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以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示了重阳节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吟诵古诗中初感乡思,在解读古诗中理解乡思,在巩固文化知识和丰富文化底蕴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纸的发明》。《纸的发明》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揭示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并使之得到传承的原因[5]。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一方面,教师要设法使学生意识到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拜之情。具体来说,第一步,教师可以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衔接、清晰的思路、分明的脉络,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第二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默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含义,理顺课文脉络,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对造纸术发明的过程形成深刻认识。第三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竹片、帛片、木片上写字的不足,以及麻造纸的缺点,进而明确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及造纸术被广泛应用的原因。第四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拓展阅读学习,如鼓励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查询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讨论,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让学生意识到收集资料的重要意义,并教会学生正确收集资料及对资料进行汇总的方法。首先,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得更恰当,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以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第一,导入环节。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纸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向学生简要介绍纸的发明、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第二,阅读课文。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历史背景和意义,并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第三,讲解纸的文化意义。在讲解纸的发明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史,让学生充分了解纸在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文人墨客对纸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情况,以及纸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作用。第四,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如让学生了解纸的种类、制作工艺和用途等,也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文化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纸张,以此让学生了解更多与纸的发展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第五,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制作纸艺作品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纸的文化魅力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3)《赵州桥》。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并在通读过程中利用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而充分感知赵州桥的雄伟壮观。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赵州桥为什么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重要信息,进而更好地把握赵州桥的特点和价值,以增强学生对赵州桥的亲近与喜爱之情,使学生可以在交流和讨论中充分感受赵州桥的文化魅力,从而有效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再次,教师可以基于建筑艺术视角,向学生介绍赵州桥,并将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展示出来,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赵州桥的神奇和美丽,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在介绍赵州桥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河北民歌《小放牛》引出赵州桥,以此为赵州桥披上神秘色彩,使学生对赵州桥充满好奇心,进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当地的现代桥梁资料,并将其与赵州桥进行对比,以使学生充分发现赵州桥的文化价值,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赞叹之情和学习兴趣[6]。
(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单元的前三课《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均属于教读课文,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则属于自读课文。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几课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在前几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要求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并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与插图,向他人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第一,读懂课文,学会写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认真阅读课文,直至读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所学的写作方法,围绕一个内容进行写作练习,以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方法。第二,收集资料,顺畅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取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再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最后将所有信息,如作者、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画面细节等一一展示出来,以使学生对《清明上河图》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清明上河图》与其他名画进行对比,以此凸显《清明上河图》的特点,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从而为学生顺畅介绍《清明上河图》奠定坚实基础。第三,说出感受,形成情感。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达成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5)“综合性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性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使学生实现迁移运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串联性、整体性任务。例如,在开展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时,教师可以“手工印象”活动为载体,分步骤开展以下教学工作。第一,教师可在“识字积累”环节,采用视频、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词。第二,教师可在“梳理归纳”环节,引导学生分别对《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三,教师可在“课外拓展”环节,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并选择一定的段落和片段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习。第四,教师可在“读句与写句”环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段落语句,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第五,教师可在“展示”环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仿写语句中选出与传统手工活动有关的语句,与其他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6)“语文园地”。对于三年级学生,教师要设法通过一定的情境任务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有效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目标。因此,在本单元“语文园地”教学中,教师可以“印象深刻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将学生按照5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查找和整理。在学生查找和整理完相关资料、准备进行写作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相关节日故事详细记录下来,并为学生搭建平台,以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自己记录的节日故事。学生在交流和分享节日故事的过程中,不但会收获经验,还会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针对性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总结与表扬,并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第一,教师要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功底。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語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扮演着组织者、设计者、引领者等角色,因此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水平。对此,教师要以终身学习观念为指导,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夯实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深入分析教材并努力从中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以传统的语言文字作为切入点,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解读,又要以古诗词作品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此外,教师还要大力挖掘中华民俗文化资源,并借助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民俗文化内容,促使学生热爱中华民俗文化。
第三,教师要通过精心导入素材,为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创造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国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拓展类的“双减”作业等方式,积极为学生创造体验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努力从教材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与教学内容合理融合在一起,以使学生逐渐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从而有效达成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菁.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06):64-66.
[2]陈妍娴.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现状与实现策略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0.
[3]倪凌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19,(20):103-104.
[4]陆常波.品味汉字承载的传统文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古汉字与传统文化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11):45-46.
[5]陶敬轩,俞爱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22,(04):151-156.
[6]鲍赫.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课堂融合路径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3):73-76.
Discu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Liu Jumei
(Anning DistrictYangguang Primary School,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over 5000 years, the Chinese nation has form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To fully leverage the role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build a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wisdom, promote Chinese spirit, spread Chinese values, and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Chinese classroom learning. The article closely combine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unit 3 of the third grade Chinese textbook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lore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analyzing textbooks, establishing goals, and specific teaching.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Chinese wisdom; cultural confidence;Chinesespirit;Chinese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