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晨,陆恺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创伤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创伤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成分输血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悬浮红细胞(SRBC)]将其分为A组(20例,FFP∶SRBC ≤ 1∶2)、B组(20例,1∶2 【关键词】创伤出血 ; 成分输血 ; 新鲜冰冻血浆 ; 悬浮红细胞 ; 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3.20.005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20.017 创伤性失血是创伤患者临床较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需及时进行输血抢救,尤其是失血量过大的严重创伤患者,更需大量输血进行抢救。既往临床普遍认为,全血中包含有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是最为理想的创伤输血选择。近年来,随着医学观念的转变,成分输血基本全面替代了全血输注,成分输血中,新鲜冰冻血浆(FFP)中的凝血因子相较于冷沉淀、普通冰冻血浆更全,是临床成分输血中最为理想的血浆替代品,将其与悬浮红细胞(SRBC)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输注,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成分输血方案[1-2],但关于FFP与SRBC的输注比例尚无统一结论,仍是当前临床关注重点。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创伤输血患者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6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创伤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将其分为A组(20例,FFP∶SRBC ≤ 1∶2)、B组(20例,1∶2 1.2 输血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记录失血量,开放两条静脉通路,1条静脉通道进行FFP与SRBC输入,另1条静脉通道输注晶体液与人工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山东威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239,规格:500 mL)维持血容量,给予患者氧气、补液等措施改善机体缺氧、血液浓缩、酸中毒等情况,当失血量>1 000 mL时,A、B、C组患者分别以FFP∶SRBC ≤ 1∶2、1∶2~1∶1、 ≥ 1∶1比例输入FFP与SRBC,保证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80 g/L以上。待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再次进行检查,确认患者是否需再次输血。根据患者情况转入ICU或经手术介入治疗后转入ICU,输血后24 h再次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认是否需继续进行输血,直至患者确定性止血。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统计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于输血后24 h采用SOFA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该评分总分0~24分,得分越高,预后情况越差[5]。②凝血功能。于输血前、输血后24 h(若患者入院24 h内死亡,以入院后最后一次测定数据为准,患者共进行3次检测,分别是输血前、输血后12 h、输血后24 h)抽取3组患者静脉血3 mL,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22220368,型号:CX-9200)测定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并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患者PT/正常PT) ISI。③死亡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并记录输血后24 h、28 d 3组患者死亡率与输血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行χ2检验,多组间比较行χ2趋势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x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SOFA评分、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A组患者SOFA评分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组SOFA评分比较,以及3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3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与输血前比,输血后24 h 3组患者APTT、PT、TT均延长,A组长于B、C组;而INR均升高,A组高于B、C组;PLT水平均降低,A组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组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3组患者死亡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组输血后24 h、28 d死亡率,以及输血后24 h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通过大量输血可对创伤失血过多患者血容量进行迅速补充,维持其血容量,调节稳定血压水平,进而维持机体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全血输注中血浆内包含较高浓度的抗凝剂、增塑剂等非理想成分,易发生循环超负荷,临床应用较为局限,成分输血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选择,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但严重创伤患者常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在临床输血治疗时需解决如何维持患者正常凝血功能、体液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输血时如何搭配SRBC与FFP比例是当前临床关注重点。 给予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可实现在短时间内补充红细胞、提升血红蛋白含量的作用,改善患者机体的携氧能力,适当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维持患者血容量水平,稳定生命体征,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水平,改善机体各器官组织缺氧状态。但大量输血可能会导致组织低灌注,引发酸中毒、缺氧等现象,影响患者预后。FFP中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其血液成分更全,提高FFP输注比例可在达成治疗目的的同时,减少血制剂用量[6]。相关研究表明,医疗单位救治水平、转运入院效率、病情严重程度、血压等均为影响创伤大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7],FFP∶SRBC输注比例与患者临床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有相关研究表明,随FFP∶SRBC输注比例降低,患者病死率出现上升[8]。本研究中,A组患者SOFA评分显著高于B、C组,B、C组SOFA评分、3组患者死亡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比例FFP∶SRBC输注均不会对创伤输血患者预后不良结果造成影响,但FFP∶SRBC ≥ 1∶1比例、1∶2 大量输血是创伤出血患者容量复苏的首要任务,但短时间内大量输血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变化,不利于控制其出血情况。SRBC成分中并不包含凝血因子,短时间内单纯大量输注SRBC会对机体原有凝血因子造成稀释,导致凝血功能进一步发生障碍,进一步增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消耗,因此应提高凝血因子补充量[9]。此外,临床输血所用大多为冷库存血,输入后可加重患者因失血导致的低体温状况,影响血小板激活,降低血小板含量,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血液输注量。但由于患者丢失血液成分为全血,若血浆输注量过少,则无法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丢失凝血因子得不到及时补充,FFP中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可对机体各类凝血因子进行补充,减少血液制剂用量,纠正胶体渗透压,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因此提高FFP输注比例可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平衡,补充丢失凝血因子,因此不会对机体凝血功能造成较大影响[10]。本研究中,输血后24 h A组患者APTT、PT、TT长于B、C组;A组患者INR高于B、C组;A组患者PLT水平低于B、C组,但输血后24 h B、C组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数据更优于C组,提示FFP∶SRBC ≥ 1∶1、1∶2 综上,中、高比例(1∶2 参考文献 [1]毕小健, 张玥. 急症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血液指标及凝血状态研究[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 26(4): 555-557. [2]黎欢, 郑应龙, 杨鑫.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指标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24): 205-206. [3]范士志,蒋耀光. 现代创伤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66. [4]贾圣洁. AIS-ISS评分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9. [5]曾国华, 杨向红, 呼邦传, 等. 血清学指标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对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34): 5-9. [6]刘念, 徐晓玲, 舒会英. 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及血栓弹力图监测结果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 18(2): 96-99. [7]董远峰, 彭晶. 不同比例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对创伤大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 2020, 26(4): 628-630. [8]荣发芝. 创伤大出血患者住院输血治疗中不同成分输血比例的救治效果[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2, 42(4): 899-904. [9]薛乐, 闫晓琴, 王秋艳. 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J]. 陕西医学杂志, 2020, 49(10): 1343-1346. [10]于桂芬, 翁文浩, 李汉华, 等. 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指标止血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20, 26(3): 5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