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妍,何家兴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0)
随新兴技术与引领性行业的嵌入性发展,新工科的提出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业态”作出了全面回应,各高校相继成立新工科项目组,积极推进适应工程教育全球趋势的中国实践。但目前对新工科概念的各路阐述仍停留在新技术、新理念的单一学科应用[1-3]。究其本质,“新工科”更应是一种新理念或方法论,多学科融合是适应各自发展特征与规律的内在要求、促进其建设和发展等有效路径。基于此,文章将以现阶段新工科视域下的成果导向型教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操作为切入点,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入服装设计教育,对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及应用实践创新进行研究和探索。
成果导向模式[4]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是以学习产出成果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育模式。结合现有实践研究与思考,以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为基础,可得出如下操作思路。
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中,围绕“预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期望”层次划分教学内容及实践项目的难度,确保迈向时装周、展览、竞赛获奖等标志性成果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的适切性。教师应建设性介入学生的可预期学习蓝图与学习轨迹,实现教学由“内容为本”转向“学生为中心”[5]。以项目实践为依托,通过公众平台推出面向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普惠型”[6]项目课题供学生菜单式选择,并对项目进度加以持续性考核,关注并弹性回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教学需要,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将成衣和技术转化成专利,申报项目、参加展览乃至投产,向更高一级的标志性成果挑战。在进阶过程中,培育专业自信,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现行教学管理已初步具有目标导向监督、调控功能,但是缺少对教育过程偏差产生因进行分析与纠正的“闭环”系统。而成果导向教育惯持续改进理念,它要求课程规划时排除不太必要的课程或以更重要的课程取代,从时间、资源等方面确保每一位学生获得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能,如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平台条件,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开展强调支撑相关能力指标点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向和要求实现有效对接,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次打造可持续核心竞争力,为学习者培育自身可持续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7],多维度协助学生成功学习。
知识生产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日渐复杂化的实际问题加重了服装设计学子的课程任务,而学制时间不变,即要求在有限学制时间内培养学生设计、创新和实践能力。高校可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培养资源,通过校内外协作方式着力教学过程的输出,突出对学生自求得知的能力培养。校内侧重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整合学习,校外全面接受面向服装制板、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环节的培养和训练,经过学生广泛实践的“真实学习经验”存续性更高。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内化和反思来展现习得的能力,在确保学习成效的前提下,增加跨学科领域课程内容,完成前沿技术研究、交叉学科与社会知识多通道下的智能整合,实现理论创新能力延伸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强调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及向学力的培养。随创新发展阶段设计产业内容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变,针对学生在分析问题、知识点运用、合作探究中暴露出的问题,设计层级化的教学目标,用以促使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全面适应。具体来说,在三级目标的教学中,基于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编写涵盖基础知识点的实践案例,通过学习拓宽学生个体知识通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服装制版到服装营销的流程,实现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大局意识的初步组建;二级目标的教学中,柔性设置专业课程,注重服装设计和创新发展阶段行业密切联系领域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于实践;核心目标的教学中,通过构建能有效触发知识系统化的实际问题,设计符合企业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综合设计项目,通过实践推动学生进行多知识通道融合,实现对服装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深度培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与标志性成果所代表的能力指标存有条理的映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各分项能力指标点与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因此,多学科融合需实现对多种学科知识、理论、技术实施“多维度、多层次、协同递进式”的组织序选,从而引导提高学生系统运用知识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项目驱动的“面向某一特定对象”的服装设计制造,将学生个体在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总体上培育所得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转换为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综合应用于服装设计具体项目实践?“整合模式”或将成为满足专业课程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选择之一[8]。以设计项目为主线展开,将学生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中整合相关学科知识、理论、技术并落实应用于实践,俾学生从做中学以实现知识建构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为不教,为“不教”首先要“教”,且要讲求方法与实效的“教”,可见教学方法在学生能力培育中的重要地位[9]。文章以设计思维方法的五环节[10]“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为基础组织教学,提出一种基于项目情境的合作教学方法,环节重构定义如下:
2.4.1 共情体验环节
该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学生深入共情设计受众的真实经历并做出相应设计回应。通过多媒体资料、利益相关者访谈信息和实地体验,对设计受众建立同理心,明确其中社会、经济、技术、情感、审美需要之间的协调和对立关系。
2.4.2 需求定义环节
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得到的痛点信息进行头脑风暴,深化定义设计需求,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陈述分享。
2.4.3 方案构思环节
该环节聚焦于思维导图来汇总、筛选或合并创意的想法,并结合前期所学多学科知识加以分析,思维从分散逐步收敛,明晰设计意图并陈述分享,通过反思对比其他组方案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具备创造性与可行性的跨领域服装造型设计雏形。
2.4.4 原型制作环节
学生根据初步方案,绘制设计初稿,并与计算机、生物学、纺织、经管、营销、产品等专业的组员实时沟通,确保所得设计稿在新技术、新结构、材料、功能、美观、性能等方面的可实现性。
2.4.5 测试迭代环节
打版制衣后各组邀请模特进行展演,小组互评并邀请专业教师团队对廓型、搭配、色彩、面料、工艺、设计元素进行考核评估,收集反馈信息对样衣进一步优化迭代。迭代后成衣积极进行拍摄记录、参加各级展览、与企业对接测试投产,根据专家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对成衣进行进一步迭代。
基于项目情境的合作教学方法以多学科知识模块融合的形式开展基于探究的学习。在基于真实项目场景开展设计实践中。首先,对接校企合作项目或时事热点课题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然后教师讲授解决该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联通系统思考、性能分析、技术支撑和设计稿,组织学生通过相关的活动单元;接下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上述方法展开设计实践;最后通过学生设计实践作品完成对问题的解决,并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互评和反思作品。
为改善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育人环境,服装设计专业作为驱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中坚力量之一,要勇于打破教学培养的学科壁垒,建立产教融合的沉浸式培养机制。高校方面,打造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的专业师资队伍,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整个学科教学工作的实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契机与条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进行学习、设计与开发的特定需要,调试服装美学效果与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的适配性,并给予项目研究与实践资助。拓宽学生多学科智能融合通道的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独立性、可获取、灵活性、鼓励和社会性等创新能力要素培养新工科方向下企业所需的创新人才。
除通识课程外,服装设计专业同时开设如服装虚拟设计实训室、服饰品手作项目、橱窗展示与陈列项目等多学科融合课程,在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各教学环节中渗透学科交叉。每门多学科融合课程由若干门课程知识综合而成,以多学科融合项目为依托,以教师为指导,以跨学科学习团队为组织形式,促使学生顺利掌握综合知识并熟练运用到具体设计实践,并通过需求反馈不断调整和修正实践行为。
近年来,我们结合人工智能、经管营销、媒体交互、产品设计等多学科融合课程开展各项综合实践,导师紧跟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锻造深化,取得有效进展。通过成果导向下的多学科融合项目目标结构性区分引导每一位学生能力价值得以最大化体现,达成标志性成果。
服装设计专业注重于对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育,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及所擅领域后,为增强学生的“向学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来解决问题,开发成果导向下的多学科融合项目管控体系。首先,由教师主导并基于公众平台推出面向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数十个多学科融合设计项目课题,包括:服装x 编程、生成艺术、Metamor-fishes 变形记-鱼、热响应服装设计、未来材料设计等。学生基于兴趣和需求组建项目团队,围绕所选课题的具体要求商拟初步方案,自评或小组互评,遴选最优方案;然后针对课题需求招募跨学科人才成员,团队正式组建,由负责人划分工作任务明确分工,组织推进项目进程;而后展出汇报,邀请专业教师团队进行考核评估认定;最后在指导下对所用专利技术或成衣进行开发转化,取得标志性成果实现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
文章立足于“新工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对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引领性行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分析,研究建立了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了层次化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了基于教学情境的合作教学方法,最终以基于项目情境的合作教学流程、通过对产教融合的教学环境组织完成了面向服装设计全流程、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灵活性,实现对设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深度培养,多维度提升服装设计学子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