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2023-12-30 00:22卢爱珍刘兰钦
辽宁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金融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卢爱珍 刘兰钦

〔內容提要〕数字金融在不断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系统分析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影响机制,运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呈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条路径进行传导。基于此提出:实施差异性政策、完善数字金融法律体系、提升传导效率等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需求端升级;供给端升级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提升,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标准,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金融应运而生。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下,各国争相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加国家的经济活力。数字金融凭借其新兴技术,使传统金融转为数字化模式,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且,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有望实现对发达国家“弯道超车”。数字金融对于提升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的重要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在“双循环”背景下,把握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对于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数字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金融的活力,具有成本更加低廉、交易更加快速、传播更加迅速、金融效率更加高效的四个“更加”优势。我国的数字金融起步于2014年支付宝的诞生。数字金融作为传统金融在数字背景下的深化,依旧需要遵循金融服务实体的价值导向。在“双循环”背景下,探讨数字金融是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理,对于防止经济脱实向虚、促进金融更有效服务于实体、立足国内大循环、助力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及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界就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一是金融创新角度,二是资源配置角度,三是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探究影响机制。有关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有关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仍然匮乏。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之上,选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基于其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得出数字金融正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从供求两条路径传导。最后基于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推动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民生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从而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丰富内涵与指导意义,所考察的维度不仅仅是经济,也包含教育医疗、生态建设以及精神文明等。其突破了高速增长时的“单发”性动力机制,发挥出全面性战略布局优势,更加满足人民需要的多维性。因此,本文将高质量发展定义为包含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六个方面在内的能够提升人民满意度以及社会福祉的稳定持续的能力,后续的机理分析也据此展开。

“双循环”背景下,积极有效地推动高质量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遵循。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还符合人民的期盼与需求。探究数字金融是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理,对于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应对新时期内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形成“双循环”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别阐述其作用机理。

(一)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

本文采用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标准来阐述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

1.基于创新角度的作用机理

从互联网的兴起,到如今推进物联网的建设,数字金融一直和技术发展保持相同步调。也因此,创新性一直是数字金融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在“双循环”背景下立足国内大循环,依旧要坚持用好“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把利刃,增强我国本土自主创新力,增加附加值,推动经济发展。而数字金融能够通过“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数字金融凭借其底层技术,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更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不仅包括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包括各种与之相匹配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在这两种创新下,数字金融走出一条高效率、快节奏、宽平台的道路,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与经济更高效率运转,从而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的创新性有利于打破融资困境。在中国传统金融中,资金总是向着大型企业或高净值人群聚集。长此以往,会形成融资的“马太效应”,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数字金融凭借比传统金融更强的创新性,不仅为中小微企业拓宽了资金来源的渠道,而且在一定规则约束下能够绕开中介直接联系资金的供求双方,有助于打破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提高融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进而驱动高质量发展。

此外,从风险评估的角度来看,数字金融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会为金融机构的评估机制提供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模式,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率,这也为稳定持续提升经济活力提供有力支撑。

2.基于協调角度的作用机理

在我国的各项经济发展政策中,协调发展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协调发展是指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同样包含着协调这一要义。因此,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应协调推进,补短板、破瓶颈、兼顾发展与可持续。而数字金融作为新兴金融模式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

一方面,数字金融会为传统金融无法触及的地区或者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以此来促进高质量发展。在传统金融开展时,欠发达地区不具备相应的设施条件及专业人员,金融覆盖率低,导致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数字金融依靠自身数字化平台,可以突破空间约束,高效调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参与度,促进社会公平,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会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存在“二八定律”,金融长尾客户长期受到歧视。而数字金融可以无差别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从数字金融的边际贡献角度出发,贫困群体会比富裕群体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收益更多。此外,数字金融也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并能够更好地发挥乡村生态优势,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

3.基于绿色角度的作用机理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在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重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在新发展格局中,把握这一理念,能够通过数字金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更牢地抓住国内大循环,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助力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构建出符合绿色发展要义的环境友好型体系,建立起数字化绿色平台,推动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进程,促进高质量绿色发展,提升人民满意度。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在破开融资约束时,凭借其普惠性会缓解绿色部门的融资约束问题,促进产业结构向低能耗、高效率、重生态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绿色发展,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4.基于开放角度的作用机理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双循环”背景下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数字金融凭借其特性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动更高质量的开放。而高层次的开放是加快实现国内大循环的保障,进而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就区域对外开放角度而言,数字金融所搭建的数字化平台,能够为区域经济赋能,推动各地区之间合作交流,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特别是能够让欠发达地区站在统一平台上调动地区性资源,提升区域开放程度,增添高质量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就国家对外开放角度而言,在单边贸易上升与贸易摩擦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下,数字金融凭借其底层技术支撑国际支付清算,助力跨境交易、吸引外资进入,也为境内资金保驾护航,推动发展更高水平更广平台的对外开放,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

5.基于共享角度的作用机理

发展成果能否由人民共享是检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数字金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共享,兼顾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奔向共同富裕。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数字金融可以将大众都拉入到数字化平台上,享受消费以及支付的便利,促使发展成果更好地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数字金融具有一定的普惠性,能为各地区、各层级以及各行业提供金融服务,惠及大众。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1:

H1:数字金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见图1)。

(二)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间接影响

本文认为数字金融能够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条路径传导对高质量发展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字金融可以通过影响需求端或供给端升级从而间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

1.需求端升级

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以从需求端路径来传导,而需求端升级在其中起着较大作用。

数字金融凭借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对于传统金融的认识。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金融的易获得性和广覆盖性更是会较大地激发民众内需,能更加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拉动市场经济,为市场需求池注入新活力,促使需求端升级。而需求端升级不仅包括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意识转变,还包括消费领域拓宽。因此,需求端升级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搭建更公平更广阔的平台,从而能更精准提供金融服务,提高金融配置效率。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平台的聚合效应将特产、风俗民情、传统文化以及带有区域特色的手工产业广而告之,吸引资本流入,倒逼本土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并促进更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需求端升级来促进高质量发展(见图1)。

2.供给端升级

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还可以从供给端路径来传导。而供给端升级在其中起着较大作用。供给端升级主要指产业结构升级。数字金融会加快要素在各部门之间流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压低成本、拉升劳动生产率,发挥产业升级效应,促进供给端升级,从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惠及民众。除此之外,供给端升级会为产业科技赋能,更大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更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支撑,提升产业生产率,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端升级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内需潜力,还可以助力我国产业破解全球价值链下“低端锁定”的困局,达成内外循环的良性互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供给端升级来促进高质量发展(见图1)。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对数高质量发展指数(lnHQ)。根据前文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以及理论分析,本文采用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6个一级维度,28个二级指标构建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再根据熵权-TOPSIS法测度出30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

2.解释变量

对数数字金融指数(lnDIF)。数字金融采用学界最普遍的度量指数——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联合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

3.控制变量

借鉴前人的研究,本文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政府公共服务(GOV)、人力资本水平(HC)、就业水平(EMP)以及人口密度(POP)作为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指标说明见表2。

4.中介变量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可以通过需求端升级和供给端升级两个途径影响高质量发展水平。故本文选择引入需求端升级(DSU)和供给端升级(SSU)作为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指标说明见表2。

5.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本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际单位(除港澳台和西藏外)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数字金融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联合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其余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平稳数据,降低异方差影响,对高质量发展指数和数字金融指数统一进行对数化处理。对于河南省2020年对外吸引度这一数据存在缺失的情况,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了填补。

(二)模型构建

1.熵权-TOPSIS法

本文采用构建指标体系法来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各指标之间的权重,采用熵权-TOPSIS法来确定30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为了更好地观测以上地区10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统一将测度得到的高质量发展得分放大100倍并取两位小数,使之落于[1,100]区间内列表分析。

2.基准模型

式(1)中,HQ为高质量发展指数,DIF为数字金融指数,x为控制变量,μ为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i为城市,t为年份。

3.中介效应模型

式(2)和式(3)中,M变量代表中介变量。根据前文中的理论分析,中介变量包括需求端升级和供给端升级。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根据构建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出30个省份(市、自治区)2011-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得分。为了更好地观测其指数变化,统一将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进行技术处理,使之落于[1,100]区间内再列表分析。得分变化情况见表3。

根據表3可以看出,各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上涨幅度各有不同。将30个省(市、自治区)依据地理位置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并分别求出各年份的区域均值。均值变化如图2所示。根据图2所展示趋势,2011-2020年东部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中西区域。这应该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速,有许多领域改革的“试验田”、处于中国开放前沿有关。相对而言,中西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于东部区域,但在2011-2020年仍处于稳步上升态势。特别是中部地区在后五5中,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上升趋势明显加快,和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二)基准回归

在进行基准回归之前,进行豪斯曼检验。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P值为0.000,故拒绝原假设,所以本文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基准模型。

基准回归结果见表4。根据模型结果可知,数字金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数字金融的确能够正向促进高质量发展水平,H1得到验证。并且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数字金融每增加1%,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增加0.125%。对于控制变量而言,就业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人力资本水平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区域就业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会显著影响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而其他控制变量在观察范围内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

(三)中介效应回归

根据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使需求端和供给端升级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故本文分别从这两条路径出发,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间接影响机制。

1.需求端升级路径

如5所示,当需求端升级对数字金融进行回归时,数字金融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促进需求端升级,并且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数字金融每增加1%,需求端升级这一变量平均增加0.029。随后在引入需求端升级这一变量后,高质量发展对数字金融和需求端升级一起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数字金融与需求端升级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需求端升级在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H2得到验证。故数字金融影响高质量发展时,一部分是通过直接影响,一部分是通过促进需求端升级去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1b/c=0.071。

2.供给端升级路径

根据表5可知,当供给端升级对数字金融进行回归时,数字金融依旧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促进供给端升级,并且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数字金融每增加1%,供给端升级这一变量平均增加0.001。根据表5中的系数数据对比可知,数字金融对需求端升级这一变量的影响更大。

引入供给端升级这一变量后,对其依次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供给端升级变量并不显著。此时,借鉴中介效应检验流程方法,采用Bootstrap法进行1000次自助抽样来检验是否存在间接效应。结果显示,在偏差调整后95%的置信区间下,不包含零,即存在间接效应。并且在引入供给端升级这一变量后,数字金融仍旧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H3得到验证。故数字金融可以部分通过促进供给端升级去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a1b/c=0.135。

六、稳健性分析

(一)内生性检验

尽管在基准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过程中,本文尽量控制部分变量以求对结论不产生干扰。但由于一些客观存在和反向因果等因素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内生性问题。为了处理内生性问题,本文将引入数字金融的滞后一期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并采用2SLS法来检验内生性。

根据表6可知,引入工具变量后,数字金融仍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并且系数为正。这表明数字金融仍旧会促进高质量发展。其中,2SLS法的第一阶段的F值为849.807,超过10且P值为0.000。第二阶段的Wald检测值为5532.300,大于临界值且P值为0.000。故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并且在过度识别检验中,P值为0.010,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工具变量外生,与扰动项不相关。因此,在考虑外生性问题下,H1依旧成立。

(二)分时段回归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以及结论的可靠性,将研究的时间区间分为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时段并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7。

根据表7可知,在分时段回归的情况下,数字金融分别在各个时段通过一定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并且回归系数为正。这表明数字金融在两个时段均能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基准回归一致,结论稳健。

(三)更换回归模型

为了验证结论的适用性,更换固定效应模型为OLS回归模型再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根据表7可知,在使用OLS回归模型的情况下,数字金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并且系数为正,与基准回归一致,同样表明结论稳健。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理论影响机制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体系框架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并检验了需求端和供求端的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根据构建的高质量发展综合体系测度结果可知,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1-2020年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的区域所表现出的总体水平和上升趋势各有不同。东部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区域。但是在中部地区的后5年中,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上升趋势明显加快,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第二,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结论在内生性检验以及OLS回归模型中依旧适用。

第三,中介效应模型表明,需求端升级和供給端升级在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传导作用,并且供给端升级这一路径的间接效应占比更大。

第四,分时段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分别在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两个时段下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验证结论稳健。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实施差异性政策。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程度现如今不处于同一水平。考虑到这一差异性,在“双循环”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大循环,更好地推动数字金融促进高质量发展,各省(市、自治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立足自身,因地制宜,扩大内需,走出一条和自身实际紧紧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东部地区仍应该紧紧抓住其发展重心,充分调动开放前沿的各项资源。在中部地区,要继续加快数字金融发展的步伐,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争取“弯道超车”,迎头赶上。对于西部地区,要加强培育金融素养,不断扩大数字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完善数字金融法律体系。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应不断推进数字金融的发展,提升其服务实体的能力,以此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但是在数字金融正向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警惕数字金融潜在风险对金融体系和国计民生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保证内循环的稳定是重中之重。因此,完善数字金融法律体系,促进其与不断发展的数字金融相适应,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为金融市场不断注入健康活力,既是推进数字金融稳定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法律环境。

第三,提升传导效率。在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过程中,需求端升级和供给端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其传导效率,可以为数字金融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的路径。在内循环中,挖掘需求潜力,加强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在外循环中,推动产业链升级,打破“低端锁定”困境。在需求端,不断积极强化大众金融素养,不断扩大数字金融覆盖率;在供给端,积极促进产业向更绿色环保、更高效节能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数字金融的优势作用。从而在内外两个循环和供需两条路径分别形成良性的强互动,为开放的实体经济创造更公平更广阔的平台,更有效率地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金融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普惠金融视角下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研究
区块链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影响
中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