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 杜亚辉
摘 要: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科技工作的生力军,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科技伦理教育,为青少年种下科技伦理向善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论述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启蒙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等方式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科技伦理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旨在塑造学生科技伦理向善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伦理教育;向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3-0032-02
一、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诸如“基因编辑婴儿”“黄金大米”“公鼠怀孕”等科技伦理事件频发,对我国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造成威胁和挑战,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科技伦理治理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意见》提出了“伦理先行、依法依规、敏捷治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的治理要求,实现上述治理要求,在各学段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是关键。《意见》也指出“教育青年学生樹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要求。”这为我们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伦理教育事业逐渐起步。在高等教育领域,部分高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和工程伦理的专业课程以及以科技伦理为主题的其他选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学阶段,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理工学科也涉及与科技伦理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哲学相关内容,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每一单元都会设置《科学 技术 社会》专栏。小学阶段,学校开设了科学课程,其中会向学生讲授科学技术史上的科学家事例、科学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等专题内容,以此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对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度依然不够。自然科学仅仅是学生课后业余时间的个人兴趣爱好,科技伦理的教育内容过于单调和生硬,没有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第二课堂之中。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科技伦理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另外,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科技产品所带来的红利息息相关,人们在享受科技产品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科技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时时刻刻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任何一个科技伦理问题的爆发,都将会给人类社会、自然界和未来世界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所以,我们要把科技发展向善的理念融入到基础教育中,为青少年种下科技伦理向善的种子,塑造青少年科技伦理向善的价值取向,教育引导他们要做负责任、有诚信、有道德的科学研究,培养有使命感的科技生力军。
三、开展科技伦理教育的切入点
具体来讲,在基础教育阶段,科技伦理教育应偏向于学生个体价值的塑造和思想的引领,应当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技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生存联系起来,从而正确地进行道德决策和判断。
一是启蒙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身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可表现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即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不拘泥于传统,不盲从于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授科技史上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如亚里士多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严谨、理想和客观的态度;因反对教会的“地心说”而被宗教审判为“异端”并最终被焚烧而死的布鲁诺。教师通过这些科技史上的事例,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知晓科学是一项探索自然规律的事业,其最终目的指向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二是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个人在面对他人所遭遇的苦难时,由自身所产生的共感和关怀。更为重要的是,同情心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够使人关注到他人所遭受的困难与困境,从而激发自己的道德责任意识。科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必然会带来痛苦和灾难。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炸药的发明、汽车的广泛运用等,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争的威胁和生活环境的污染。由于科技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不断增多,在同情心的作用下人们不得不对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进行反思,这样的一种反思有助于科技的向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在感知社会环境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心。从而在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在同情心的作用下反思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弊端。
三是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诚实而守信用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品质。诚信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在科学研究的语境中,诚信指的是科研诚信。广义上看科研诚信指的是科学家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恪守科学价值准则和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科学家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一个缺乏诚信的科学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会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进行学习,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能为学生今后科研诚信观的养成奠定扎实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诚信教育不可缺位。例如,学校可将学生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纳入学生德育培养计划,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加大诚信教育的比重,如在研学课程、研学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课外活动中加入诚信教育的教学元素,做到“诚信潜入校,润物细无声”。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科技工作的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把学生培养作为核心任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基础教育学校中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为青少年种下科技伦理向善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22年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自选项目“河北省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现状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号:HB22JY053)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