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性学习的初中美术教学探析

2023-12-30 11:16:34王欣媛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初中美术

[摘 要] 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是一种创新、创造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用“创意”点燃学生的体验兴趣,用“创想”丰富学生的体验氛围,用“创构” 激发学生的美术想象,用“创造”引导学生的体验建构。要给予学生美术体验性学习的时空,赋予学生美术体验权利,从而深化学生的美术认知,升华学生的美术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立美和创美能力。

[关键词] 初中美术;体验性学习;学习佳境

所谓“体验”,是指外在性的事物、情境等引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经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性学习”,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渐入佳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名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萌动着一种创作欲望。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犹如美术家一样进行美术建构、美术创造。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美术体验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美术体验性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培育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用“创意”点燃学生的体验欲望

体验是学生的一种本能,学生天生就有一种体验的需要,美术教学应当满足学生的体验需要。体验不仅仅是经历,更是一种深度的感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美术学习。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体验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下被唤醒、激活。教师应当用一种“使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意,让学生形成一种体验的愿望、意向等。

在美术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纵容”学生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创意。比如,在教学“多变的色彩”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用课件展示牛顿色环,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三原色”,即红、黄、蓝;认识“间色”“无色”等;认识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和纯度。在引导学生认识调色的原理、方法等基础上,笔者展示了自己用三原色调出的不同色相、明度和纯度的绿色,这一富有创意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体验欲望,学生纷纷要求尝试参与调色实验。这个时候,美术学习之于学生就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生动手积极地尝试、探索。然而,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诸如“加水过多”“颜色调得过少”“用黑色降低明度时量过多”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主动跟进,对学生的调色过程进行悉心的指导。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比如,为什么“停”“危险”等字样要设置成红色?为什么我们的墙壁大多数要做成白色?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不仅仅让学生认识、把握了调色的规律,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调色方法,更渗透、融入生活中一些关于色彩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美术文化储备,让学生能带着一双“美术的眼睛”观照生活,用一个“美术的大脑”考量生活等。

用创意点燃学生的体验欲望,激发学生的美术实践、建构和创造的积极性,能彰显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体验性美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美术教学,也是有趣的美术教学。在体验性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相关的美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美术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用“创想”丰富学生的体验氛围

“创想”是一种创造性、建构性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想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它往往借助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进行先行的构思、构想,甚至进行先行的内感受、内体验。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想是丰富的,也是多元性、个性化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想,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想,进而用创想丰富学生的体验氛围。相比于创意,创想更为成熟。如果说创意是一种萌发性的意念、意向的话,那么创想就是一种大胆的构想。美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实现从创意到创想的跨越,让学生的创意经由创想,付诸积极的实践。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变。比如,教学“花的变化”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元素,进行不同纹样的变化。在教学中,笔者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时空,赋予学生创作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想进行创编。学生根据一定的组织式样,进行自由的纹样变化,如“纹样想直就直、想弯就弯”“纹样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纹样想变多就变多、想变少就变少”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能纵横捭阖。学生创作的美术图案,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思维、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判断而创造出的一种造型。这样的造型是学生的美术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性表达。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的美术创作潜质能得到深度开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抵达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提倡要“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用“创想”丰富学生的体验氛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尝试、实践。通过猜想、实践,学生能发现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美术学习不断地进阶,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用“创构”激发学生的美术想象

美术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模仿,更要引导学生在创意的基础上进行创构。美术创构有很多方式,如概念性的创构、过程性的创构、素养性的创构等。在美术创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构潜质、潜能,让学生敢于创构、善于创构、乐于创构,要让创构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彰显,体现学生的智慧。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自觉渗透、融入再设计、再创造的意识,要让学生不断加工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度加工、创造性加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的美术创构,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融合。教师要“瞄准”学生的美术表现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美术创构。将教师的“教”巧妙地融入學生的“学”之中,这是深化学生美术创构学习的关键之举。创构作为体验性教学的一种方式,不仅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指向过程性的美术创构,要注重契合学生的认知、实践经验。学生的美术学习是以感性经验、感性思维为主导的。创构就是要在学生多维度的奇思妙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谋划,以便让创意、创想成为现实。创构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也是创造性实践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创构权利、充分的自主创构时空,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设计、研发,并对自我的设计进行改进。比如,教学“对折剪纸”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对折剪纸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对折剪纸的技能、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设计对折剪纸的图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剪纸艺术作品等,引导学生大胆设计、构造,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在创构“对折剪纸”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切磋研讨等,形成对“对折剪纸”的各种建议、意见。教师要让学生将实践性创构与头脑中的想象性创构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根据想象性创构不断调整实践性创构,让实践性创构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创构不断打磨,形成“二次创构”“三次创构”等。

美术创构表征着学生的美术创作想象与美术创作实践之间的张力。学生的美术创构是高于且先于美术创作实践的,因而美术创作想象会引领、催生学生的美术创作实践。在学生的美术创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审视,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再加工。这样的一种美术创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超越美术创作现实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追求美术卓越创作的过程。美术创构有助于学生美术学习的不断进阶,有助于学生的美术创作的不断改进。

四、用“创造”引导学生的体验构建

创意、创想都是学生美术创构的一种雏形,而将创意、创想现实化,就要助推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美术创造不同于科学创造,它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性的活动。美术的创造本质上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构、创建,尤其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创造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美术体验的积极性。因为美术家的美术创造,尽管是个体性的创造,但是能让人获得一种审美的共通感。

在美术体验性教学中,教师应当“少讲”,甚至“不讲”。教师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教师要给学生的美术创造提供良好的平台,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素材等。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赋权,真正实现儿童美术教学由教向学的转变。比如,教学“有趣的夸张”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熟悉的脸庞,如一些戏剧大师、明星、相声演员的脸等。在此基础上,应用课件工具对这些脸进行适度的变形,突出脸在某一个方面的特质,如放大相声演员的嘴巴,突出会说;如将明星的头发拉长,突出表现某一方面的颜值;如将科学家的头放大,突出智慧;等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用适度夸张、变形的手法,对熟悉的脸进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进行构思,即要表现这张脸的哪个方面的特质。在学生的创作中,教师可以相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与同伴进行分享、交流等。展示作品可以增強学生的创作信心,提升学生美术创作的获得感、成就感、效能感。

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半成品”“待完成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意向、冲动、欲望,引导学生对“半成品”进行深度加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半成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要设计、开发“劣构性问题”“劣构性任务”,从而让学生的美术表现、美术创造成为一种 “补白活动”。这样的一种美术活动,既观照了美术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求,又观照了学生的具体学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条件、平台,助推学生的美术创作,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同时还要在学生的美术创作中渗透相关的文化,从而拓展学生的美术创作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高度。

体验性美术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引发学生的创想,引导学生的创构,助推学生的创造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不断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是一种创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美术家那样创想”“像美术家那样创构”“像美术家那样创作”,引导学生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只有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进阶,学生的美术创作才能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化学生的美术认知,升华学生的美术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术研究,2020(3):11-14.

[2]沈兰.“教”与“学”的转换——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4):16-18.

[3]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林超.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纸材运用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219.

[5]陈黄子静.谈小学美术中的创意手工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102.

[作者简介]王欣媛(1992—    ),女,江苏连云港人,灌南县扬州路实验学校东校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体验性学习初中美术
体验性学习方式在足球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从丰富体验,走向深度体验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5:44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9:26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快乐学语文实践研究
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探析
化学教学(2015年4期)2015-06-18 00: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