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初中英语写作日常教学实践中,基于表达性语言技能培养的课堂教学存在忽视思维品质提升、缺乏有效支架、忽略独立修改习作能力培养等问题,文章结合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表达性语言技能;写作课堂指导;问题及对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表明,写作是表达性语言技能之一,是英语课程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围绕这一要素,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核心素养得以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写作指导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是,目前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教师课堂写作指导理念的问题,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是教师写作教学技巧和方式的问题,导致课题缺乏有效的支架。大部分教师在学生习作完成后,直接收上来批改,忽视对学生独立修改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基于目前核心素养时代背景,立足表达性语言技能的培养,探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写作输入过程忽视思维品质提升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科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新课标指出,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还指出,初中生应当会用所学语言,以书面语篇的形式描述和介绍身边的人和事物,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因此,写作应当是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而不是机械模仿,是有价值的内容表达而不是文字堆砌。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重语法知识的训练,轻语言的个性运用;重文章结构的模仿,轻言之有物的内容表达。然而,没有思维参与的课程都是表层的或是表面的学习。
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Unit 2 Task一节常态课为例。本节写作课的主题是Colours and moods,寫作任务是描述关于果汁和手机的两幅广告,分析广告的色彩与情绪的表达,理解色彩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教学环节设计如下:(1)复习本单元已授知识,进行色彩与代表意义搭配练习;(2)通过填词将范文补充完整;(3)分析范文,总结写作结构;(4)模仿范文,描述一幅宣传广告。综观整节课,问题有三:写作内容陈旧——单元已学内容;写作框架固定——范文三段式;写作观点相似——good match。毫无意外,全班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乏善可陈,思维僵化。
写作是语言表达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思维品质的有效体现。优秀的习作不仅主题突出、逻辑清晰,还兼具内容翔实、表达观点、展示个性、可读性强的特点。从启发思维的角度,本节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一)从不同维度延伸旧知识,链接新知识
在色彩知识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如此设计:(1)从生活中常见的尴尬服装搭配引入,激发学生对颜色评判的兴趣;(2)从学生喜欢的人物服装搭配入手,让学生谈论喜欢的原因,巩固已有的关于色彩的旧知识;(3)迁移到新色彩及其代表含义,自然链接到新知识,拓展背景知识语料库。
(二)从不同角度设疑质疑,激活批判性思维
在范文分析阶段,教师可以增添以下环节:What accessory can the woman choose to make her match better?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各种色彩的项链、耳环等,并陈述自己的理由。这一环节不仅能激趣,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动笔描写广告前,增设一个环节:A discussion in group: What comes to your eyes first and whats your feeling?Is this advertisement successful?Why or why not? 学生会从背景、色彩搭配、产品大小等不同角度给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
(三)增设开放性板块,增强习作的可读性
为避免所有学生千篇一律地模仿范文,打破思维禁锢,教师在范文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开放性段落,引导学生讨论并记录:How to better this advertisement? 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观点、彰显个性。教师进行这一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生成个性表达,有助于学生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增强习作的多样性和可读性。
二、写作输入过程中缺乏有效支架
学习支架能够突出重难点,降低任务难度,保持写作方向,减轻消极情绪,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任务,示范问题解决方法。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文本支架、建议支架、文章结构支架等,能够帮助学生更贴近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完成文章的有效构建。然而,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千篇一律”按照教材安排,从内容、结构、语言和书写等方面按部就班讲解一遍,缺乏搭建支架的意识,导致学生的习作普遍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趣,学生的表达性语言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Unit 4 Task Are you happy?一节校级公开课为例,从支架搭建角度进行课堂设计分析:(1)内容支架搭建:教师展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图片,引出have lessons、do morning exercises、enjoy after-school activities等短语。另外,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本A部分Millie的幸福柱状图和表格信息补全课本B部分的文章,从reason(原因)、advantage(优势)、feeling(感受)、frequency(频率)维度提炼校园生活的语料。(2)语言支架搭建:教师重点从语句表达层面引导学生强化useful expressions扩句练习。(3)框架支架搭建:教师要求学生按照“1 love(热爱)、 2 like(喜爱)、3 dislike(不喜欢)”的三段格式进行写作。本节公开课中,内容支架过于单薄,语言支架过于刻板,框架支架过于封闭,不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克服写作中遇到的困难,输出有质量的习作。
搭建有效的写作支架在学生表达性语言技能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一)合理预设开放型内容支架
预设性支架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在课前设计的支架。本课教师在预设写作的内容支架时,不仅可以提取课本中的范文,还可以根据学情预设“头脑风暴”,将课本中的场景拓展到现实生活中,从my favourite teacher/subject(我最爱的老师/学科)、my special classmate(我的特殊同学)、the most interesting activity at school(学校最有趣的活动)等多角度帮助学生提炼话题信息,表达个体观点与感受,搭建合理、丰富、开放的内容支架。
(二)分层搭建框架支架
不同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不尽相同,单一的写作支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表达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层搭建框架支架。针对语言基础知识扎实、语料储备丰富、综合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只需搭建总体写作框架,提纲挈领点明写作要点,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创作的空间。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而言,太过笼统的框架支架使他们找不到表达的切入点,他们需要可操作性更强的支架,如描写特殊的同学,可增设:Who is he/she? Whats he/she like? What does he/she do to make him/her so special? Do you like him/her? 教师要降低难度,从细节的角度提问,立足最近发展区,搭建细致详尽的支架。
(三)提供高度协同的语言范例支架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给予关注,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在搭建了内容支架、框架支架后,学生在具体写作输出过程中依然会遇到语言表达的障碍。教师在搭建语言支架时,要根据学生现状,适时提供与范本、学生固有能力高度协同的语言范例支架,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如要体现“Doing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us.”,大多数學生只会copy课本范例,毫无语言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生成口头语言范例支架:“Why is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good for us? Because it can not only keep our body healthy, but also make us feel energetic the whole day.”教师口头生成的与文本高度协同的范例支架,可促进学生在自主表达时顺利准确使用语言,使得习作表达流利、丰富充实。
三、写作输出过程中忽略独立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习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认知策略之一。在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两种形式帮助学生修改作文。首先是教师圈画错误,学生订正。这种形式的弊端在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不能及时与学生沟通,学生也没有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机会。其次是组织学生互批。这种形式的弊端在于受学生水平限制,修改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两种常用的修改方法都缺失了让学生自我内化、自我纠错的过程,没有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不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Uint 3 Task My School校级公开课为例。在写作评价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1)同伴习作互批。学生交换习作后,根据评分标准从习作的语言、内容、结构和书写四方面进行评价。(2)教师随机选两篇习作,通过实物投影,圈画好词好句,指出表达上有问题的句子。两个评价环节均建立在他评的基础之上,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审视、质疑自己的习作,没有机会独立优化习作。
就表达性语言技能培养而言,学生独立修改习作的训练要出现在他评环节之前,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评价和修正的意识,掌握提升自我表达技巧的方法。本课时,教师可以增设以下环节:
(一)设计独立修改习作指导单
由于课堂上获得的指导与训练相对贫乏,初中生有效评价、自我修改习作的意识与能力普遍缺失,能力较低的学生更是难以辨别习作文本中的实质性错误。在写作课堂中,学生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完成写作任务,即使进行自我检查,也只是简单地检查单词拼写与书写格式,鲜有进行深度反思、有效修改。以本课时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独立修改习作指导单,可以涵盖以下问题:Does each paragraph match the topic? Do I use details to support my opinions? What creative idea do I have? What expressions I think are improper?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深层次思考,培养习作修改意识。
(二)利用网络资源修正“中式英语”表达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遇到想表达的中文内容在大脑中搜寻不到对应的地道英文表述的情况。他们往往将中文内容与已有的英文词汇相结合,这是他们应对写作表达困难的一种策略。这样完成的习作往往充满“中式英语”表达,可读性不强。教师可以将写作课设置在有网络的教室进行,在课堂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环节,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我修正。如本篇习作中,有部分基础弱的学生在习作中表达“I take ten minutes to on foot to school.”“I very like my school.”,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有道词典”“金山词霸”等工具,分别录入关键词“take”“on foot”“very like”等,让学生从地道的英文例句中感知自己的错误,进而进行自我修正,教会学生利用网络确保习作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地道性,促进学生进行内部实践,提升其自主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写作的目的是通过文字表达自我,传递思想,提供信息和价值。思想内涵的表达决定学生写作的必要性,支架搭建是辅助学生写作成功的关键,独立修改习作可提升学生表达的效能。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英语课堂写作指导,不断提升活动效度,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推动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黄剑涛.“资源服务”教学模式下高中学生自主修改英语习作能力培养策略[J].英语教师,2017,17(4):15-18.
[作者简介]杨惠(1982— ),女,江苏海安人,太仓市高新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