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伍子胥与申包胥都是楚国人,他们既是患难与共的朋友,也是势不两立的对手。伍子胥父兄无端遭楚平王陷害,惨死于冤狱,满门抄斩三百余口,只有伍子胥外逃,九死一生。申包胥出于朋友情谊,曾帮他逃难,以全其志。临别分手时,伍子胥狠狠起誓:“我必灭掉楚国报仇。”申包胥也起誓说:“你若能灭楚国,我一定能恢复楚国。”二人挥泪告别。
数十年后,伍子胥果然卷土重来,带吴兵一举灭了楚国,还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以泄恨。申包胥跑去秦国求救兵,在秦王宫殿前哭了七天七夜,泪流干了,嗓子哑了,其一腔忠诚终于打动了秦王,派兵击败了吴兵,恢复了楚国。
奇怪的是,历史学家和老百姓不仅同时都接受了这立场完全矛盾的两个人,而且还都给予很高评价。申包胥被视为忠的楷模,多部史书浓墨重彩记载其事,民间则有《哭秦庭》一戏广为流传,赚人眼泪无数;伍子胥则被视为孝的典范,既为史学家所褒扬肯定,又有经典剧目《过昭关》大受欢迎。两人一个尽忠,一个行孝,都是正能量,殊为难得。
还有苏秦与张仪,本是同门师兄弟,朝夕相处,切磋琢磨,受教于同一个老师鬼谷子,学的都是纵横游说之术。出山后却分道扬镳,各为其主,一个成了秦国的宰相,首创连横外交策略;一个携六国相印,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联盟。两人看似明争暗斗,其实相互配合得十分默契,演出了轰轰烈烈又诡异变幻的历史大戏,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公孙杵臼和程婴也是这样的朋友。晋国的头号忠臣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只剩一个孤儿危在旦夕。两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出手相救,一个为此毅然赴死,求仁得仁,吸引了屠岸贾的注意力;一个忍辱负重,顶着背主卖友的骂名,精心养育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复仇成功,灭了屠岸贾,赵氏家族重新振兴。
历史名人伍子胥插画(图/视觉中国)
竹林七贤里,嵇康拒绝做官,绝不与当局合作,最后死于非命;山涛则出任政府重臣,权倾一时。嵇康虽写了绝交书,私下里仍与山涛是好兄弟,你做你的官,我打我的铁。嵇康被害后,他的孩子都是山涛抚养大的。
哲学家说,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何况能思会算的人呢?人各有志,不能勉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自己热衷的事业别人不见得欣赏,还是和而不同的为好,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而且,世界上的事都是互相联系的,看似矛盾重重,其实可能有很多暗通款曲之处,说不定还会殊途同归。
伍子胥与申包胥的一灭一兴,各有追求,各得其所;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一阴一阳,目标一致,表现各异;苏秦与张仪的一唱一和,瞒天过海;嵇康与山涛的一明一暗,心地相通。这一对对的历史人物里若少了其中一人,就显得寡趣无味,天地失色。
人生多歧路,價值多元化。只有学会宽容,接纳不如意的世界,容忍不对路的他人,甚至是对手,各美其美,各得其志,才是人间正途,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