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
近年来,中国的预制菜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消费者生活中重要一环。“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在202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预制菜被首次写入其中。
中国作为世界上烹饪风格多,制作技艺复杂,想象力丰富的美食国家,中餐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标准化。从古至今,中餐的教学和实践都是依靠“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的手法传承。
现如今,为了“以食为媒,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餐饮走向更多的地方,成为出品稳定的“标准化”中国餐饮品牌成为必须面临的课题。
中国有八大菜系,小到包子、馄饨,大到松鼠桂鱼、佛跳墙等远近闻名的菜品。光说面食,仅陕西一个省就有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等二三十种做法。虽然中餐品类众多、味道鲜美,但是因为其制作技艺复杂、火候难以掌握等问题,中餐品牌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近年来,随着市场发展,我们熟知的广州酒家、全聚德和苏浙汇等老字号品牌,逐步推出了自己的加热即食产品,如速冻虾饺、奶黄包、烤鸭、清蒸鲥鱼等,不出5分钟就能端上餐桌。民以食为天,“预制菜”因其方便、快捷等特点被城市里繁忙的年轻消费者青睐。
那么,预制菜究竟是什么?记者查阅资料,根据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定义,“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据此,业内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即食,如八宝粥、即食罐头等;即热,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等;即烹,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净菜等。这样看来,无论是消费者外出吃饭还是点外卖,即便是使用在线购菜App也极易点到预制菜。
在商场内,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于餐饮企业,占比达80%。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团餐食堂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其中,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的使用比例较高,部分餐厅8成以上的菜品是预制菜。
如果点外卖,作为新零售的代表品牌盒马鲜生,“鲜美生活”一直是其特色,除蔬菜(净菜)外,海鲜现场加工、预制菜面点、餐饮熟食等选项也深受消费者喜爱。诸如此类,叮咚买菜、美团买菜、奥乐齐、Ole精品超市等超市内的预制菜品也被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即便是点做好的饭菜,商场里的餐饮店也因受到规定(《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试行)》明确规定,设置在地下且建筑面积大于150平方米或座位数大于75座的餐饮场所不得使用燃气)不能使用明火,大多菜品也属于预制菜加热后,再由外卖员送达。
为了实地考察开在商场里的餐饮店,记者以服务员的身份在全国连锁的一家甜品店兼职了一段时间。因是社会兼职,所以上班时间灵活,“16元1小时、每周分配、按月结算,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后便可以上岗”。
在工作过程中,记者发现,甜品店里的餐饮看起来是现场制作的(因为记者每次去都能看到有后厨),但实际不是。所谓的制作区域其实是红豆、椰子冻、芒果、西米露等小料摆放区,冰淇淋采用的是某冰淇淋品牌成品,由中央厨房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芒果班戟、榴莲班戟、双皮奶等大部分甜品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后,各门店根据销量预定,再经中央厨房配送后,以冷藏或者冷冻的方式放置在各门店冰箱内。
在记者兼职的这家门店里,客人由服务员点单后,菜单自动传回后厨,制作者便按照固定配方、固定顺序,以固定模具(标准的碗或者经过统一制作的水果壳)按照固定样式摆放,随后一碗价格高昂的甜品便被制作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摆放一道甜品的过程中,几勺、几球等分量都被制作者按照操作规则准确控制,因此制作出来的每道甜品几乎一模一样,实现了“标准化”。
记者发现,在人流量较大的热门商圈,这家门店的日销售额可以轻松破万(元),周末更是座无虚席。如此庞大的销量,如果说每道甜品都采取现场制作的方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预制甜品便可以轻松做到。由此看来,预制菜的确提高了效率,把握了品控。
回看预制菜在国内不长的历史,人们最初的态度其实是肯定的。1987年,美国跨国连锁餐厅肯德基来到中国,在北京前门开了第一家西餐店,其标准化产业模式重构了食品生产消费市场的供应链,给国内的餐饮品牌带来了启发。
但是好景不长,近年来,消费者逐渐发现平日点的外卖是“花着炒菜的价格吃的廉价料理包”,商场里的餐饮店大多也逐渐使用预制菜,“用高昂的价格却吃着简单加热的饭菜”消费者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因此对预制菜的看法也越变越负面。此外,“预制菜进校园”的新闻,让忍无可忍的网友拿起社交软件,愤怒地罗列出预制菜的种种罪状,营养丧失、味道同质、挂羊头卖狗肉等负面舆论让社会大众对预制菜的印象越来越差。
但在记者看来,预制菜的诞生是为了提高生活效率,帮助中餐实现标准化生产。如今的乱象,更多是因为相关产品的生产规定尚未健全,给只为谋取利益的商家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预制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满足消费升级,关系居民饮食健康的重要产业。
从预制菜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各省份将预制菜发展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已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升至新高度。预制菜产业已不仅单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而存在,更是成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不乏广州酒家、五芳斋、海底捞、紫燕食品等大名鼎鼎的上市公司。
据广东省农业厅官方网站显示,2021年9月,广东聚集头部预制菜企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预制菜线上销售专区。同年10月,广东省举办第一个全国性预制菜高峰论坛,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预制菜产业联盟。2022年3月,广东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是全国首套针对预制菜产业发展出台的利好政策。同年4月,广东省推出全国首个“预制菜大卖场”,搭建预制菜品牌推广和交易服务平台,构建预制菜“走出去”主阵地。
除政府大力推广外,各地企业也在“菜道”上不断精耕。
比如“自嗨锅”,大多数消费者首选海底捞品牌,认为很“正宗”。这就抓住了国民“食”的传统,尤其是原产地。比如吃小龙虾,大家会认为盱眙的比较正宗;吃大閘蟹,大家会觉得阳澄湖的较为鲜美。所以无论是五芳斋的粽子,四川的麻辣兔,还是潮汕的牛肉丸,柳州的螺蛳粉,预制菜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下,受到全国消费者的欢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春晖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预制菜进入百姓餐桌,也就是C端(终端消费者),这是一种历史必然。“冷冻技术让食品‘放得住,冷链物流技术让食品‘运得出,工业转换技术把厨师变成工程师,厨艺变工艺,厨房变工厂”,张春晖说,技术底盘使得生鲜食物能够打破产区、销区的时空距离,实现快速市场流通,预制菜将成为中餐工业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预制菜是否最终会统治我们的餐桌?”记者认为短期内还是非常难。虽然增速飞快,但据相关数据显示,预制菜的渗透率在我国不到15%,而日本渗透率高达60%。
我们希望预制菜能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好吃实惠,但科技的发展,并非与传统手艺是对立的。预制菜的发展,并不会全然摧毁“锅气”的存在。传统与现代美希望可以并行发展,真正的终点或许应该是:让美食更加触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