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 婷
手机摄影开启一个全民摄影时代,消费者对手机的拍摄功能也提出了更高需求。摄影性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一项重要性能。近年来,手机影像功能正在靠近专业相机,特别是从手机拍摄画面质量、用户操作体验和影像风格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据测算,全球每天要产生大约47亿张照片。一方面我们看到大众拥抱摄影的热情,正如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经说的:“摄影是唯一一种受过专业训练和有多年经验不见得就对未受训练、没有经验占尽优势的重要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手机摄影产生的庞大数量的影像背后,摄影师想要拍摄出令人记得住、有影响力的图片难上加难。
无论手机摄影还是相机摄影,始终离不开“内容为王”。拍什么、怎么拍,依然是摄影需要思考的重点。目前要着力引导手机摄影爱好者创作更多元的内容。有报告显示,最受欢迎的摄影主题包括自然风光、天空、建筑、植物等。从题材方面可以看出,摄影者对自然之美有很好的感悟力,但创作题材还是过于单一,缺乏对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等话题的关注,尤其缺乏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的生活”的丰富表达。
而专业摄影师也要更加信赖手机摄影的拍摄能力。目前绝大部分专业摄影师仍然选用传统的相机设备进行拍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专业摄影师对高画质的追求。在画面的解析力、边角细节表现上,手机照片确实存在短板。目前,手机厂商正在大幅提升镜头的光学素质,相信科技的赋能将给专业摄影师带来更多的信心,让他们越来越多地拥抱手机摄影。
有历史价值的优秀摄影作品都深刻反映时代之变、生活之变,都蕴含着摄影师的真情实感和真切的生命体悟。手机摄影作品要想传达出情感力量,摄影师要下真功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摄影家阮义忠在谈到创作方法时说过,他寻找创作资源,所有的参考就是一张长途火车时刻表,他的多本图文集基于扎实的采访和真挚的拍摄感想,是他多年来走过每一条街巷、跟每一位被摄者攀谈留下的印记。这为手机摄影提供了重要参考。艺术创作要从“大时代的小切口”入手,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记录多姿多彩的生活。手机摄影是摄影这个艺术门类的分支,理当尊重现实生活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努力推出时代和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
“影像无言,光影有声。”摄影语言虽然也存在地域、文化差异,但总的说来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直观的视觉语言。手机摄影提供不同影像故事,记录多彩生活,同时还用影像与全世界进行即时对话,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有的摄影大赛主办方希望手机摄影创作者能将人文主义价值贯穿于手机拍摄过程,建立自身独特的人文影像认知。有的影像大赛以“爱、瞬间、好久不见、忘情、家、值得、玩、面孔、走、消失、交流、希望”12个词条为主题,提出“超越人眼,感知人心”的影像理念,推动移动摄影进入人文影像时代,呼吁创作者以影像为语言讲述心里的故事,用影像为时代留下注解。
手机影像倡导人文主义的影像价值并非偶然。在摄影发展历程中,人文主义摄影的拍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但总的信条并没有变,就是以“爱”“关切”“尊重他人的生活”为出发点。人文主义摄影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涤荡心灵,就在于这类摄影作品表现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对家国天下和芸芸众生的关心,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