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风
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萌生·AI影像展”近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2馆举行。本次AI影像展邀请了海杰、沈忠海、蒋澍、王略、袁文、林航等六位在国内摄影界颇有代表性的AI图像研究者、实践者、创意摄影人参展,与观众分享他们在AI影像创意、生成、制作及研究等领域的经验和作品。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较为集中的一次AI生成式图像的集中展示,对探讨未来AI图像的发展及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什么是AI影像?
在策展人叶明文看来,目前很难给 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影像做准确定义,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属于非摄影、非绘画。“这一点很平常也很重要。假如以摄影思路去要求 AI 完全服从,自然会落入当年摄影师模仿绘画的陷阱;相反,获得不像摄影的 AI影像可能是创作者应追求的。”
2023年是AI影像元年,为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摄影艺术的影响,多位业内嘉宾在影像沙龙讲座上,探讨了AI的发展趋势与摄影艺术的关系等话题。
“快速建模”的技术使得摄影师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灵活地构建和调整场景,为摄影作品带来更多的创意和表现力。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地推动着文化和艺术的变革。AI已经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实践。当AI成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会给摄影带来怎样的变化?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学院摄影工作室主任敖国兴认为,AIGC能助力摄影潜能。“首先,可以提升技术赋能生产力。AIGC引入了新的工具、算法和技术,使得摄影的后期处理和图像编辑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这为摄影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自动图像增强、智能修复和重构等,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摄影师更高效地处理和改进图像,通过AIGC技术实现视觉效果、样式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创新。这一点对应在商业逻辑上,如商业摄影、产品摄影等,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它可以不用考虑各种预算、时间、天气、光线等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指令操作完成渲染,最终得到非常精致的画面。这种“快速建模”的技术使得摄影师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灵活地构建和调整场景,为摄影作品带来更多的创意和表现力。其次,AIGC为摄影师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和探索路径。通过与AIGC算法的合作和交互,摄影师可以发现新的视觉效果、图像样式和处理技术,拓展他们的创作思路和实验。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入综合海量预训练的数据和模型中的随机性,从人工智能的生成作品中找寻灵感和思路,也可以利用AI实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假设我们将一个想法,通过准确的指令传达给AI,让AI生成一个图片,且先不讨论它是否是摄影,只要它是我们看得见的图像的话,那么其实就已经通过图像的语言来表达观念,那么这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的尝试。换言之,只要掌握一门语言、具备基本的逻辑常识与知识,那么AI就有可能帮助一个想法可视化。因此,如果选择AI来做摄影艺术的创作,不仅降低了艺术呈现的成本,也将有无限的可能性。AI和艺术摄影的结合,也许能够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此外,AIGC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观众对摄影作品的体验方式。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结合AIGC可以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观赏体验,这大大拓展了摄影创作的边界,提供了更多创新和表现的可能性,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摄影作品中。”
影像收藏家、影像艺术家沈忠海近期一直在使用AI技术进行创作实践,他用“更像是在写图像日记”来描述创作的感觉,每天打开电脑时会想到一些问题,便输入一下相关想法和艺术风格。“尽管有些艺术风格已经过时了,但也不妨碍写一个视觉日记。我认为AI其实也是一种创作,如同现在好多搞抽象的一样,其实都是没有内容的。创作者更加像导演,导演并不是具体的画家或者摄影师,也可以利用它创作作品。AI特别适合各类设计师运用,设计师能想到的是1、2、3,但是AI给你提供更多的创作思维方式,它会增加到4、5、6,拓展你的创作空间。”
策展人、影像批评写作者、青岛电影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系学科带头人海杰认为,摄影有独属于自己的技术优势,输出上的优势可能更明显一些,但是它的速度慢并且需要前期各种的经营和布局,而AI生成的速度很快。针对有人认为AI不够贴近现实,有塑料感的问题,海杰以自己所做的一张穿红衣服的双胞胎女孩的照片为例,“我发现它完全没有一点违和感。非常吸人眼球并且很贴近现实。就像我们当初看数码摄影,刚开始觉得这东西锐度太高,而且没有颗粒感,后来也都接受了这种数码美学。包括以前看那些整容脸,大众蔑称为‘蛇精脸’,但是后来整容的多了,大环境如此大家也就适应了,没有这些称呼了。我认为这和现在AI的情况异曲同工,如果用得多了,大家说不定就接受了AI美学,进而不完全去遵循原先数码摄影的标准”。
在海杰看来,AI只是工具,如何带着观念创作才是目的。AI绘图是撕碎机,又是缝合者。它将图像打碎在数据的海洋里,然后再由每一个关键词黏合需要的元素,进而再生一幅图像。所以串联起来的关键词就好像是一串咒语,带有密码的文字它是语言的碎片。“AI生成的图像是摄影吗?像摄影,但又是摄影做不到的。AI是一种关于想象与写作的图像;AI像某种摄影机制,但不是摄影;它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它能强化摄影作为媒介的属性。”
摄影和AI都不可能相互取代,而是相互提升各自的功能。
当代,艺术与科技结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摄影,这也引发了一种担忧:AI技术会取代摄影师吗?
沈忠海认为行业的变化是循环的,并不会把这个岗位取代掉。随着机械替代人工,要研究的是摄影的文化。沈忠海以喝水为例,现在喝水的容器很多,塑料的、玻璃的,但这和喝茶是两回事,真正喝茶还是需要茶壶泡一下,那是茶的文化。“我认为手工的价值,是不会被轻易取代的,因为只有你能做出你的东西。当达盖尔银版发明的时候,这对绘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来的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的绘画向当代发展,否则就不会有布洛克的那种线条,就不可能有罗斯科的色块出来。摄影对传统绘画的冲击导致了绘画的发展,但是绘画不会消亡。所以,AI的出现,不用担心摄影会灭亡,摄影可能会更加高端,更加系统化。我觉得这对真正热爱摄影、研究摄影文化的人来说,是有益的。”
海杰认为,尽管AI颠覆了看图像的价值观,但摄影有很多地方AI是替代不了的。比如说去现场,这永远是摄影在做的,独属于现场的力量感也是取代不了的。“我认为AI最强的地方在于它的创意设计,它可以提供很多方案,以及在文献修复工作上的作用。从创作的角度来看,AI可以生成很多图片,我发现我做的很多东西都是我的过去,我在AI里寻找我的童年,我能调动我的记忆和描述,用AI去生成一个符合我童年感觉的照片,这是摄影没法弥补的。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去分辨这些图片的真假。这是未来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的事。”
敖国兴也有类似的观点:“就摄影的记录功能而言,AI无法真实地捕捉现实中的画面,无法参与在场性的记录,它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生成新的图像,但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情感。拍摄的过程往往需要与被摄对象进行沟通和互动,以捕捉特定的情感和表现。AI目前无法代替摄影师与人或动物等被摄对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敖国兴看来,AI生成的图像作为结果,无法取代摄影在作为信息中介方面的再现和索引价值。它无法捕捉到摄影行为发生前后和过程中摄影者与被摄者的真实存在、遭遇以及相关的体验。AI生成的视觉记忆也无法替代人们亲身经历、无法替代摄影创作者的主观审美和情感理解。摄影中的主观审美和情感理解是人类独有的能力,AI难以准确理解和解释图像所传达的情感和美学价值。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其中古典摄影工艺许多技巧和经验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掌握。AI也许能够提供一些基础技术和指导,但对于更高级、更具实操性的摄影技巧及创作过程中的决策,仍然需要创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AI也有其限制。它无法创造不存在于其训练模型中的内容,也无法产生人类难以描述的概念。在这一方面,人类也无法想象超越其经验范围的事物。总的来说,AI的机制在于:人的能力上限,决定了内容的质量上限。
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创作者和AI并非绝对的指令关系,AI具备一定的“类人思维”和“创作力”,它接受提示语就开始自己的独立创造。那么AI与摄影的关系是共存关系、代替关系还是补充关系呢?
互渗共生鼓励摄影师和人工智能专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和跨学科的发展。
“摄影和AI都不可能相互取代,而是相互提升各自的功能。”沈忠海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影像与数字化影像共存。“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现在用的ps(一款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版本也会进行升级,到时候它也会具有一定的AI的功能。摄影的记录功能是不可能改变的,摄影的本体语言美学也不可能改变。也就是说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的摄影是不可能被取代的。而当代摄影这不过是当代艺术利用摄影而表现的,当然也可以利用AI而表现。”
海杰认为,AI与摄影是颠覆性关系。“设想一下,若是一个人拿一些文字,不用任何的图像去转化它,它就能转化为图像,甚至做到摄影做不到的事,这是一种很恐怖并且刺激的事情。摄影所能做到的,它也能做到,可能还会做得更好。当然,它是基于服务器运转的,可能用的人数也很多,也会经常出现算法错误的现象,比如一个画面非常好,构图我非常满意,画面的张力也很大,但却因为算法的问题,人脸发生了错位,嘴唇变成兔唇或者眼睛大小不一样……这种情况经常存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技术问题,反而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以后随着服务器的增加,加上算法的提升,这些问题也可以随之解决。”
在敖国兴看来,未来的“赛博江湖”中,人类不再是中心,而是与其他生命形态共同存在并相互作用,甚至成为被操控的一部分。这种改变无疑对人们的认知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以便理解和接纳未来世界中的各种可能性。“从AIGC对摄影创作带来的种种改变与不变中抽离出来,反观其二者的生态关系,实则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创作方式和样态。AIGC与摄影创作的互渗与共生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摄影创作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互渗共生鼓励摄影师和人工智能专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和跨学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与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提取图像特征、风格和创作规律。反之,摄影创作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互渗共生的实践中,人工智能技术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方法与创作灵感。而摄影创作则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实际应用场景和数据驱动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