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2023-12-30 04:10岳学民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岳学民

(新乡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0)

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的科研转化,指的是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来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成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商品化产品的过程。2021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健全运行高效顺畅、价值充分实现的运用机制,这对于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据2020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调查研究,2019年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项目同比增长约30%,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高校科研项目考核的重要指标也越来越受到科研管理单位的重视。但科研项目大多属于基础研究,创新性不足且转化效率较低;部分应用型研究创新性不强,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技术限制,与当前市场应用和企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市场转化率不高[2]。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首先,我国当前具有比较良好的科技转化政策,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助应用型研究项目力度,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863”“97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省重大研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资助力度,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研发投入,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大对科研人员及科技成果转化单位的奖励比例,以此为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提供支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区利用互联网机构,积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并通过组建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等组织来积极协调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有效刺激地区产业发展[3]。

其次,我国当前的科技转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企合作脱节,产学研项目落地困难。校企合作能够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引导高校科学确立研究目标,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但是高校在教学理念、培养方式、教学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与企业存在诸多差异,导致校企之间难以达到深度合作,给产学研项目落地带来许多困难[4]。而且,由于成本、市场、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制约,一些科技成果无法实施,转化效率更为低下。二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比上年有所降低,因为新冠疫情等因素导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如果同美国相比较的话,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形更为明显。通过美国NSF最新发布的HigherEducationResearchand Development:Fiscal Year 2020可以了解到,2020年美国科学领域的研发支出合计增加21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3.2%,达到676亿美元。其中,工程领域研发支出总计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6%,非科学和工程领域支出总计50亿美元,较2019财年增长了3.5%。在各个分支学科中,健康科学以280亿美元的研发支出位列榜首,较2019财年增长了7.34亿美元;生物和生物医学科学则增长了3.69亿美元,以158亿美元紧随其后。这两项也占据了2020财年研发支出总增长的40%。工程领域,2020财年科研经费高达136.9亿美元,位列第三。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研发支出在2020财年也显著增加,相较2019财年增长了2.84亿美元,达到了29亿美元。农业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电气/电子和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物理学和经济学这几个学科的研发支出,相较2019财年也分别增加了1亿多美元。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

研究表明,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大量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资源,但从每年获批专利与发表文章数看,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所占比重较低。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10月颁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指出,高校和科研院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化制度,加大转化力度。具体分析的话,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部门不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一般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大部分未成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甚至一些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流程,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实际上,包括科研立项、成果结项等过程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实施推进,以便对接相关企业、搭建相关平台,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5]。从内部看,科研人员对相关领域的市场前景把握不准确,再加上单位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导致科技成果在转化时与对接企业合同签订的过程较长。从外部看,当前社会、企业对科研研发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都属于闭门造车,与社会脱节,不值得企业信任,对解决企业的科研攻关困境无甚作用。因此,要解决这问题,就需要完善科技转化机构,以便使沟通协调对接、成果转化等过程更加顺畅[6]。

其次是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不健全。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大多关注科研人员的科研立项数量与等级,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一般都是针对科研立项项目的资助与考核,而对科技成果转化关注度不够。甚至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结项后,便不再考核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

最后是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的工作职能、考核评价达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标准等问题,规定了合作项目的研究立项、合作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活动要明确双方权利的归属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产权纠纷。但当前,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知识产权申报、成果评价的合作等问题不够重视,尚没有严格规范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责权关系和注意事项,导致知识产权归属不明晰[8]。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尽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健全激励制度与考核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指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力量,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根据《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当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而稍有下降。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增长10%,研究机构经费支持增长11%,高校、科研院所经费投入增长5%。三者在科研经费投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7%、14%和8%,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重点孵育社会和企业关注的项目,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加强对项目的研发和转化[9],减少不适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研发与经费投入,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总体目标相结合。

其次,要整合管理职能部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职能部门的整合,简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程序,争取“一站式”完成科研立项、考核、成果转化等流程。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要“走出去”“请进来”,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为科研人员和需求企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按计划征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企业需求。

再次,要健全收益分配激励制度。为了积极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探索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税务局2018年出台的第30号文件指出,科研人员科研奖励的当月,个人所得税扣除可减免50%。依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不同的学科等因素来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比如根据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的范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术论文发表的水平、引用次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力度、范围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对基础研究的考核与应用研究的考核分别设置不同的考核办法,进行区别对待。另外,针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需要考虑在年度考核、提职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奖励。

又次,要改革专利成果申报及管理体制。起初,为了减轻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申请和维护专利费用的负担,激励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专利申请的资助与奖励政策。但随着激励政策的实施,知识产权的质量渐渐出现大幅度下降的不良情况。因此,需要严格把关,进一步从严审核相关的申请。这样做也是向别国学习。据统计,美国高校的科技成果申请专利不足50%,而我国只要提出专利申请就会启动专利申请流程,这就造成众多专利质量较低,无法真正转化。此外,针对知识产权转化质量低的问题,也要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大对有市场需求和转化价值的专利的申请力度;还要将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既要开展基础研究,也要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与需要纳入应用型研究中,还要结合科研基础研究与应用型研究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同时与企业及时沟通,构建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科研体系。只有这样,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在绩效考核中占比较高的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职称晋升考核体系的规范化评价制度才能一定程度上得以建立。

最后,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保护转化权益。为了避免科技成果转化在从课题研发、校企院所合作到产品商品化的整个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科技成果转化部门与法务办要紧密配合,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分配、成果转化、签订合同等环节严格把关,以便充分保护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

国外的科技强国过程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最终实践证明,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我国各级政府及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优化科技经费投入比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具体来说就是:一是科技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认真执行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管理部门要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政策,为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撑,有力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除涉密技术、成果外,科研人员应主动、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其持有和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相关情况,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通过定期统计、年度报告、技术合同认定、科技成果登记等方式,及时跟进、掌握和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每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年度改革进展情况。

总之,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加强科研管理,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科研管理部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利益,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减少成果转化风险,对于高水平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成果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