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萧伯纳
一、初为人师,“读懂学生”的能力决定了成长的速度
2003年,我从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入职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便积极参与徐艳红校长主持的省级教育科研课题“‘问题式’探究学习模式”。通过研究,我看到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理想课堂:学生充满了求知欲,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融洽,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我初登讲台,教着旧教材(按照原教学大纲编写),却坚决实践着新课标(实验稿)的新理念。
新手老师,开放课堂,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当我要指向前方时,学生却不问路,就是当场生成了我听不懂的发言。这种“听不懂”,有些是成人视角下的小孩逻辑,有些是我对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不熟悉而解读不了的想法。学习“方向”,说太阳从外边升起;笔算小数乘法,非要把两个乘数的小数点对齐;0.3时=3分,逢考必错……除此之外,大班额对我的课堂调控能力也是一大挑战,组织活动基本靠吼。那段岁月,真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了破局,我开始研究各学科的名师课例,看《小学教学》等杂志,一字一字记,一句一句学。观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总能听到儿童智慧的辩论,张祖庆老师的课上放一段音乐便打开了学生亚马逊探险的想象,王崧舟老师用《枫桥夜泊》讲出了跨越千年的乡愁,华应龙老师的计算器里浸润着老子的哲思……我把从他们身上学来的招式用在实践中,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学生很肯定我努力付出的态度,对我的喜爱超过了苛责,他们会成群地喊着“成哥哥”,跑过来抱住我。甚至想尽办法查到我的生日,给我惊喜。一位家长告诉我,孩子晚上路过学校,看见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很自豪地说,那一定是我们成老师在加班……为了回报他们的爱,更好地读懂他们,我渴望像专家一样思考问题。备课,我换位成学生思考预设、反观设计,课后,我把课堂上生成的喜悦、困惑都记录下来。从那时起,我渐渐有了学生视角和课后反思的习惯。
2006年夏天,我送走了我最喜爱的第一班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教师需要用一辈子修炼两项基本功: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熟悉教材的知识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表现,点拨在他们的困惑处;而学生只有被唤醒,才能经历“再发现”和“再创造”。成长之路上有一些必经的坎坷和痛苦,勇敢迈过去就能迎来新的春天。
二、经历蜕变,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提升育人的高度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诚不欺人,两年半的厚积让我像传说中的毛竹,一夜拔节。荣获太原市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八项技能赛一等奖第一名,记功表彰;荣获山西省首届青年教师基本技能赛一等奖,记省一等功……2008年获选第八届山西省教学能手。我在享受课堂的同时,进一步思考: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数学还能留给学生什么?
一次,我在省年会上“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课中有一个游戏,需要用转盘决定红、黄、蓝哪一队先玩。看到我准备的转盘后,一名蓝队同学大声反对:“指针指向蓝色的可能性是[58],指向黄色的可能性是[28],指向红色的可能性是[18],可能性不相等,不公平。”我在全班表扬了他:“在蓝队获胜的可能性更大时,作为蓝队的一员,他依然能从公平的角度想问题,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啊!”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丁石孙教授认为,数学有强大的文化教育功能。那一刻,我对这一观点有了新的理解。2010年,通过层层选拔,我争取到去厦门参加第十届全国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研讨会的机会。从选课题到排着日期试讲,半年多的时间,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照顾怀孕的爱人,我都在思考这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省、市级专家听课,加上自己磨课,我已记不清大大小小试讲了多少次,当我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的每个字、每幅插图、每道练习题,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学习朱乐平、张齐华、俞正强等珠玉在前的成熟设计,积累的手稿厚度接近10厘米时,我依然面临着教学设计被彻底推翻的现状。这是只有在参加这种级别的全国大赛时才能独享的高标准、严要求。目标要精准,内容要深刻,活动要充分,评价要以生为本……这节课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每分每秒都在丈量着我想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决心。最终,杨淑萍、赵慧英、张俊珍、钱学锋、王国萍等省、市级专家和学校的领导、同事陪着我淬炼重生。2011年,在我的儿子出生一周后,我去参加比赛并喜获一等奖。
当鲜花和掌声接踵而至时,我开心,也冷静。参赛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不只是思维的体操,更是文化,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依托。从学生转换到教师只是一瞬间,但要合格绝非一日之功。同理,与大赛一等奖匹配的能力,我还需潜心修炼,个人荣誉固然与团队是分不开的,但个人能力决不能混同于团队的能力。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仍需反复品读实践;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还需要时间的积淀……
三、做教研员,开启“博喻、度人”的全新教育挑战
走自己的路,也要请高人指路。参加大赛后,我开始比较系统地阅读专著,并把书单分成三类。能帮我拓宽学科认识的,如《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等;能了解数学家思维方式的,如《怎样解题》《张景中教你学数学》等;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则帮我更好地把握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分类阅读比散漫地读效果好,边读边实践,效果就再增加一倍。这个阶段,我上了一些数学拓展课——“长短竖式”,针对学生学完笔算后没有纸笔无法计算而设计;“读心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在这些课上,学生享受数学思考的乐趣,欣赏数学美。其他零散的人文阅读,则提升了我的管理能力。当学生浮躁时,我讲“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骄傲时,我讲“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叛逆时,我讲“走自己的路,请别人来说”……正如华应龙老师说的“会读书才能教好书”。
2016年“双十一”,百年校庆。学校承办山西省“课题研究助力提升核心素养”研讨会,我非常荣幸地作为教师代表上了一节漂亮的展示课,之后调入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工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又想起那个问题:面对未来,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数学还能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能否当好一个数学教研员。在钱主任、王老师的帮助下,2017年,我参加了国家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在全市范围内提出了从知识到素养落实过程教学的两条基本途径;为了上好立德树人一堂课,树好引导教学一面旗,建立素养导向的新评价,克服机械刷题,我依托山西省中考命题理念,提出了“一核·六翼·三个着力点”的命题框架,试题命制从解决试题走向解决问题。2020年起,为克服碎片化教学,我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大单元整体备课,去年,我主持的太原市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立项。
今年是2023年,20年了!感谢我的学生帮助我,感谢领导、同事、老师们鼓励我,感谢数学,让我越来越理性。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每一位在平凡日子里为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奋斗的老师,都是英雄!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