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架起知识到实践的桥梁

2023-12-29 00:00:00姚俊俊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年6期

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认识和度量后,知识的应用往往局限于“生活中找角”“测量角的大小”上,但这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应用和操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实践。所谓学科实践是源于对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本质的理解和应用,具有跨学科性和联系性。如何开发一节数学实验课,让学生经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实践的“真探究”“真实践”过程呢?“镜子里的秘密”这一数学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在学习“角的度量”后,将数学与科学知识整合,架起知识到实践的桥梁,使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发展核心素养。该数学实验借助平面镜工具,让学生经历“角度与虚像的函数关系”数学建模过程,实现角度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观察、猜想、实践、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探究力。这节实验课可以安排在“角的度量”学习后,增设一节拓展性的数学实验课,具体实验探究过程呈现如下。

一、观察单面镜,了解虚像[ ]

1.初识万花筒,引出镜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玩具(出示万花筒),这个万花筒里面真的藏着千千万万朵花吗?

生:其实没有那么多花,但因为里面有镜子,通过反射,就可以看到无数朵花。

师:看来产生那么多花是因为镜子的缘故,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镜子里的秘密”。

2.通过单面镜,了解虚像。

师: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面平面镜,大家照一照,你看到了什么?

生:在镜子里面看到了我自己。

师:镜子里真的还藏着一个你吗?

生:镜子里面是我的虚像,不是真实的我。

师:是的,镜子里面并不是真的有一个人,而是光线通过镜子反射到眼睛里,产生的物体的虚像。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万花筒入手引发猜想,激起学生探索万花筒成像数量的奥秘,从而将一个常见的科学现象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既有学科融合又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真正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二、调整双面镜,观察变化[ ]

1.任务驱动,建立猜想。

师:你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几个虚像?(生:只有1个)如果想看到更多的虚像,可以怎么做?

生:增加镜子。

师:增加几面呢?

生:2面或者3面。

生:2面就够了。

师:增加镜子就可以让虚像变多吗?

生:还需要转换一下角度。

师:你真会思考!2面镜子怎么转换角度呢?

生:可以连接一端,让2面镜子的夹角变大或变小,镜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角度也就发生了变化。

师:这样的镜子,我们暂且称为双面镜。

2.操作实践,观察验证。

师:夹角变化真的可以使虚像变多吗?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想,到底能不能实现,我们还需要实验来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1)两人合作,制作双面镜。

(2)放置积木,观察怎样使虚像个数更多。

(3)与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3.验证猜想,反馈交流。

师:做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双面镜夹角变大,虚像个数变少;夹角变小,虚像个数变多。

师:看来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增加1面镜子再调整角度大小,真的可以使虚像个数变多了。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调动学生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初步发现夹角与虚像个数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夹角与虚像个数的函数关系”铺垫操作性思维经验。

4.使用角度卡,探索规律。

(1)观察个例,探索发现。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位同学刚才做实验时的照片(如图1),对着正中间这条线看过去,你能看到几个虚像?(生:3个)那实物在哪里?(学生指一指)猜猜这2面镜子的夹角是多少度。

生:可能是60°、90°或120°。

师:请拿出角度卡,动手试一试。

学生操作验证发现:夹角为90°。

(2)小组讨论,再次设疑。

师:看来这3个虚像和90°有一些关系,为什么偏偏夹角是90°的时候会出现3个虚像呢?小组讨论一下吧。

反馈学生讨论的结果。

生:镜子里有3个直角,每个都对应1个虚像。

生:1个周角是360°,里面恰好有4个直角,而其中1个是实像,所以虚像有3个。

师:如果4个夹角就会有3个虚像,以此类推的话,5个夹角、6个夹角又会产生多少个虚像呢?请继续用角度卡来验证你的猜想。

(3)列表归纳,建立模型。

出示学生操作过程,如图2。

师: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如表1)。请思考虚像个数与夹角度数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虚像个数每次都比夹角个数少1。

生2:当夹角是120°的时候,虚像个数=360°÷120°-1=2。

生3:当夹角是60°的时候,虚像个数=360°÷60°-1=5。

生4:以此类推,我发现夹角个数可以用360°÷夹角度数来计算。那么,虚像个数=360°÷夹角度数-1。

师:为什么每次都要减去1个?

生:因为有1个是实物。

师:如果夹角是30°,不做实验,你能计算出虚像个数吗?

生:360°÷30°-1=11(个)。

师:如果夹角是180°呢?怎么只有1个虚像呢?

生:360°÷180°-1=1(个),当两面镜子摆成180°的夹角时,相当于连接成了1面镜子,所以是1个虚像。

师:这就相当于我们最开始拿着单面镜照自己,只看到1个虚像。

【设计意图】从夹角为90°时虚像个数为3这一特例出发,学生初步发现虚像个数与夹角角度之间的关系,再运用类比推理,提出“虚像个数与360°中夹角个数之间相差1”的猜想。组织学生继续探究120°、60°、40°等角度,从特殊到一般,不断积累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夹角与虚像个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借助实验实现学科知识到学科实践,又从学科实践到学科知识的双向整体联系,经历了一次数学建模过程。

三、拆解万花筒,拓展应用[ ]

1.联系实际,揭秘平行镜。

师:如果两面镜子面对面平行摆放会怎样?试一试。

生:会产生无数个虚像。

师:为什么有无数个虚像?可以用刚刚发现的算法来解释这个现象吗?

生:虚像被连续互相反射,产生了无数个虚像。

生:从刚才得出的公式计算:虚像个数=360°÷夹角度数-1,当夹角无限小的时候,虚像个数就无限大。

师:解释得非常好,有一些导演和特效师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了很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视觉特效,让我们一起欣赏。

播放影片《盗梦空间》中“镜子时刻”的片段。

2.首尾呼应,了解原理。

师:现在大家再来猜一猜,万花筒里面究竟有多少面镜子?可以拆开来观察一下。

生:哇!里面居然有3面镜子。

师:明明是平行镜下才会有无数个虚像,里面没有相互平行的镜子,怎么也会有无数个虚像呢?

生:每两面镜子的夹角都是60°,每个60°都会产生多个虚像,虚像再经过多次来回反射后,形成无数个虚像。

师:两面平行镜就可以有无数个虚像,万花筒为什么还要选择三面呢?

生:因为万花筒是圆柱形,如果用平行镜,转动起来,会有一些角度不方便观察到虚像。

师:同学们真厉害,万花筒里的数学奥秘也被你们破解了!

【设计意图】用数学知识解释多面镜成像原理,发现两面平行摆放的平面镜能产生无数个虚像,并被广泛应用。以首尾呼应的形式,回顾释疑万花筒里镜子数量的猜想,在学生心中埋下实验研究的种子。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