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和选用学习材料要彰显思维价值”,在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天孝老师、朱乐平老师一直这样强调。三门问题是一个非常反直觉,但恰恰能彰显数学思维力量的学习材料。那么,如何促进学生从直觉判断向理性分析转化?基于实验数学的视域,我们的实践方式是“数学动手创”。面对现实问题,不停留于直觉判断,而是把它作为猜想,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论证等过程,体验像数学家一样思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从而提升“三会”素养。
【三门问题简介】
三门问题得名于美国著名主持人蒙提·霍尔在1968年主持的一档“Let’s Make a Deal(一锤定音)”电视节目。在活动现场,有三扇门,其中一扇的后面有一辆汽车,另外两扇门后面则各藏有一只山羊,选中汽车者可当场开走。在现场,参与嘉宾首先选定一扇门,节目主持人是知道结果的,但他不是马上开门验证,而是开启剩下两扇门中有山羊的那扇门。面对剩下的两扇门,主持人紧接着问嘉宾:现在你想要改变选择,还是坚持原来的选择?
很多人认为,汽车停在门后没有移动过,改变选择不会改变结果,如果改变原来的选择,说不定“煮熟的鸭子飞跑了”,让人懊恼呢;但是不改变,会不会和巨奖就此“擦肩而过”,让人更遗憾呢?巨奖吸引人,选择很纠结,怎么办?如何做才能克服“跟着感觉走”的冲动,进行理性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教学目标】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一个综艺节目,学会转化成数学问题,把直觉判断作为猜想假设。
2.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三门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以枚举和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展推理能力。
3.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三门问题的思考结果,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观看节目,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
(一)大屏幕呈现:“坚持”与“改变”。
师:同学们,当碰到一个让你为难的选择时,你是会坚持呢,还是会改变选择呢?
生:要看什么情况,能坚持的话,我会坚持下去。
生:我认为做这件事情比较有意义的时候,会坚持,但是如果我认为这件事情做不下去时,就会改变。
师:如果请你来参加有奖竞猜,选对就有一份巨奖,你会怎样选择呢?
(二)播放三门问题的节目视频:一锤定音。
(播放到第一次选择时暂停)
生:我会选3号门,我觉得主持人会把汽车停在最后一扇门后面。
生:我选2号门,和做选择题一样,选中间的更有可能对。
生:我觉得汽车停在三扇门后的可能性是一样的,都是[1/3],选哪扇门都一样,我选1号门。
师:大家都同意吗?哦,大家都认同你的分析。让我们接着看。
(继续播放视频:主持人没有立即验证嘉宾的选择,而是打开了一扇门后无车的门,面对剩下的两扇门,让嘉宾再次选择)
师:同学们,现在主持人已经帮你排除了一扇门,如果你有机会再选一次,你会怎样选?为什么?
生:我和第一次相同,选择3号门,因为汽车没有动过,不管选几次还是在原地。
生:我和第一次相同,还是1号门,剩下的两扇门后都有可能有车,可能性都是[1/2],既然相同,那我就不换了。
生:我想换一下选择,既然剩下的可能性都是[1/2],那换一下选择说不定会让人惊喜呢。
生:我也想换一下选择,主持人这样做总有道理的吧。
生:才不换呢,主持人是故意的!他是故弄玄虚,引你上当。你想啊,如果你开始是猜错的,他为什么会让你再选从而得奖呢?
【教学随感】三门问题之所以令人感到反直觉,是因为人类面对不确定事件时不擅长处理。学生的选择,看上去有理有据,实际上和问题本身没有逻辑关系,只是在凭借原有经验下结论。不仅是学生,我们成人也常常囿于经验或直觉,不注意甄别现有的事实和原有的经验之间的差异,而用“经验代替事实”,然后开始“有理有据”地下结论。
师:现在我们统计一下。(统计结果是:40人中,坚持原来选择的有37人,改变选择的有3人)3位同学选择了“改变”,你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一次有三扇门,选到的可能性是[1/3],第二次剩下两扇门,选到的可能性是[1/2],可能性增加了,所以我想换个选择。
生:其实是一样的,剩下两扇门不管怎样选择,可能性都是相同的,换不换选择结果都一样,就看运气好不好。
(教师当场统计,有这样的想法的学生有22人)
师:好,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板书:想法)不过,这是不是事实呢?(板书:事实)我们的想法和事实有没有差距呢?怎样来验证?
二、模拟实验,见证事实,用数学的眼光思考实验结果
(一)设计实验,模拟尝试。
师:大家都想亲自来尝试一下,看看自己的选择能不能得奖,是吧?我们来试一试。
【教学随感】如果实验课能有1小时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做模拟实验。在本节课中,教师是用倒扣在桌上的纸杯代替关闭的门,杯中放小玩具车(小球)。在实验之前,还有一个细节需要考虑:主持人放小玩具车(小球)时怎样才能做到随机摆放?因为如果不是随机摆放,主持人由自己的心意摆放,那么这个活动就变成了猜主持人心思的活动了。
师: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把小车放在哪个杯子里呢?
生:我会轮流放,每次放的位置不一样。
生:我想每次放同一个位置,因为猜的人以为我每次都会换地方放。
师:那你们的好朋友来猜,事先知道你们的习惯,正确率比别人更高了吧。这样就会——
生:不公平!
生:最好再请一个人来放小车,这样大家都看不到。
生:如果都看不到的话,那主持人等会儿还要翻开一个空杯子啊……
师:以前我们玩游戏时,为了保证公平,是用什么方法?(生:掷骰子)为保证公平,待会儿主持人就用掷骰子(本实验用的是“三数骰子”,它只有3个数,6个面上分别是2个“1”、2个“2”、2个“3”)看点数的方式决定小车放哪个杯子里。现在谁愿意来试试?
(教师请2个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和嘉宾来模拟活动,让大家熟悉实验过程)
(二)模拟实验,观察记录。
师:大家是不是都想自己来做?同桌两人讨论一下,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讨论后反馈:同桌两人互做主持人与嘉宾,把实验结果分别记录在实验单1(坚持原来选择,如表1)、实验单2(改变原来选择,实验单略)上。视时间,每人不少于5次。
实验签名:_________。
三、审视数据,用数学的思维解析成因
(一)实验反馈,汇总数据。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每人实验了5次,同桌活动后汇总到四人小组,数据如表2。
(二)审视数据,交流讨论。
师:这是我们刚才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我发现改变选择后得奖的次数更多一点。
生:这个数据是有误差的,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剩下两个杯子,选中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生:我觉得不一样,从表格中的数据看,虽然有2组“坚持原来选择”的得奖率高,只高了一点点,但是有8组都是“改变选择”得奖率高(有1组得奖率是相同的),全班汇总也是“改变选择”的得奖率高,高好多。
师:从全班的数据看,“改变选择”后成功的有60次,大大超过了“坚持原来选择”的38次成功。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还是“改变选择”成功率高吗?其中有没有什么奥秘呢?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拿起杯子放慢动作一边做一边想,有的拿起笔写写画画)
生:我觉得不一样,坚持原来选择的获奖可能性是[1/3],改变选择后获奖可能性是[1/2]。
生:不一样,猜中一个杯子的可能性是[1/3],另外两个是[2/3],那么翻开其中一个空杯,另一个杯子里面有小车的可能性是[2/3]。
四、多元表征,用数学的思维解析成因
师:大家能听懂吗?(不少学生摇头)怎么说别人才容易听懂呢?(这个学生又重复了一遍)现在同学们能理解吗?(大部分学生还是摇头)我们是不是可以举个例子试试看?
生:比如,如图1,第一次选择了1号杯,小车在里面的可能性是[1/3],在另外两个杯子里的可能性是[1/3]+[1/3]=[2/3]。大家同意吗?(学生点头)现在翻开了这两个杯子中的一个,没有小车,可能性是0,那么在另一个杯子中的可能性就是[2/3]。
师:大家同意吗?有问题想问吗?
(学生若有所思)
生:如果第一次选择2号杯呢?
师:是啊,也能这样想吗?如果第一次选择3号杯呢?我们能不能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分析?同桌交流交流。
【教学随感】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发现“翻开空杯”这个举动很关键,排除了这只杯子的可能性,增加了另一只杯子的可能性。学生借助图形,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几何直观。
师:看来,画示意图能让我们更容易发现问题中的关系,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真是个好方法!在平时的数学应用中,我们还常常用到哪些方法?比如用表格来分析,我们能试试吗?
(学生反馈,在表格中把可能发生的情况列出来,如表3)
师: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如果坚持原来选择,要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猜中?
生:明白了,只有在第一次就猜对的情况下,坚持原来的才会猜中,可能性是[1/3]。
生:如果第一次猜错,那就要改变选择才会猜中,原来错的可能性是[2/3],改变后变成猜中,所以改变选择后猜中率是[2/3]。
师:是这样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来,××同学的发现是正确的。刚才我们用表格来分析,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生:我发现用表格来分析,可以把每一种情况都写出来,方便我们看。
生:我发现在用表格描述的时候,排列更有序,这样更能看出规律。
师:是呀,刚才我们用了列表法分析,还有之前用的画示意图法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整理信息,发现问题,找到关键,从而有理有据地分析。
五、回顾反思,提升认知
在经过问题猜想、实验设计、实践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解释这一系列实验步骤之后,学生得到了三门问题的初步解答,接下来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回顾反思。在整个回顾反思环节,教师提醒学生回顾与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吧!
屏幕上显示:
(1)今天的实验最让我开心的是( )。
(2)今天的实验最让我惊讶的是( )。
(3)今天的实验中我遇到的困难有( ),我的解决方法是( )。
(4)今天的实验让我又冒出了一些新问题:( )。
生:最让我开心的是玩。最让我惊讶的是我以为可能性是一样的,没想到换选择后赢的可能性更大。
生:我一直以为坚持原来选择赢的可能性更大,做事情要坚持嘛。没想到改变选择后赢的可能性更大。
生: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想如果杯子更多,怎么选?会有什么规律呢?
生:今天的实验只有1辆小车,如果有100扇门,小车不止1辆,比如3辆,这个游戏该怎么玩?
生:如果主持人自己也不知道汽车放在哪扇门后面,随意打开一扇门,那怎么选呢?
师:今天的活动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很有收获,我们还想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好!大家不妨选择其中感兴趣的问题继续研究。
【教学随感】这个回顾反思的过程是我们在所有数学实验教学中都要进行的。与反思框架中的其他问题相比,我们在本课更重视框架中的问题(1)和问题(2)的反思。在讨论中,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实验感悟:“实验前,我以为……实验后我发现……”“在实验中,我发现结果和我之前想的不一样,画过表格以后,我才发现原来……”通过反思,学生们的思维虽然还不能完全抽象到数学层面,但让他们体验到直觉的优势和理性的力量也正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作者单位:罗永军,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沈建琦,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