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沟通,更是说服

2023-12-29 00:00:00成艳斌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年6期

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唤醒、点燃是教育最好的开始,那么,接下来呢?

多年前,我听过这样一节课——“三角形的内角和”。老师从学生常用的一副三角尺引入,学生很快有所发现并产生猜想: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接着,学生自主探索,有量的,有折的,有撕的……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一个小女孩的探索过程,整节课,我就坐在她的旁边。她先画了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的边画弯了),然后开始测量。看得出,她操作量角器并不熟练。在她还没量完三个内角的时候,全班已进入反馈环节。令人意外的是,所有选择“量”的学生都汇报了“最理想”的结果——180°,选择“折”“撕”的学生,得到的结论亦无一例外。她边听边量,最终得到的结果是95°+45°+50°=190°。小女孩很淡定,她重新画了一个三角形,开始了第二次探索,这次她画得很标准。当她刚刚量完第二个内角时,全班已经达成共识,小女孩很识时务地把老师板书的结论同步记录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最终,她的测量结果933063c06b38c1878a98ce1291c61340是90°+41°+45°=176°。接下来,同学们已进入练习阶段,她独自一人开始了第三次探索。69°+57°+55°=181°,尽管非常接近180°,但还是事与愿违,功亏一篑。此时,下课铃响了,小女孩涨着红扑扑的小脸和老师说再见……那一刻,我百感交集。她始终遵从内心,不受同伴、老师、课本的干扰,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感染、激励和教育着我这个数学老师。同时,我又在担心,她相信这个记在纸上的结论吗?这个没有世俗意义上的那种机灵劲儿的孩子,会不会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而渐渐消磨掉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令我难忘的小女孩成了一面镜子,让我不断反观教育教学,给了我诸多启示。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客观存在,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代替。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要想点拨在学生的困惑处,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熟悉学习原理,加强学情诊断。学习过程同时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情前测,能在时间、空间、学习资源开放的前提下,充分暴露学生基于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及困惑,便于教师全面诊断,因材施教。

第二,转化教学资源,达成素养目标。当师生组成团队时,课堂便成了教学相长的乐园。学生不仅收获知识与技能,还会积累思考和体验。当他们有意识、有步骤地将其运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这些逐渐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就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融为一体,指向了达成“三会”的教学目标。

第三,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贲友林老师在2023年的一次会议上所讲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十分精彩,他说:“这节课我已经备了20年。在经年累月的教育生涯中,我们既是教师,也是学生,也因此更了解学习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不只是唤醒和点燃,还是沟通,更是说服。教师越理解学生,沟通与说服越顺畅……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