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近年来颁布了多项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带动了各级各类具体发展支持措施的施行;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资助与扶持政策上,2000年以来我国开展了8轮大规模学术期刊资助,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也存在一定优化空间;学术期刊编辑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但也面临现实性的职业发展困境,亟须制度化的关怀与激励。基于此提出学术期刊发展激励环境相应优化路径:一是更多层次、更大力度地开展学术期刊资助扶持;二是通过薪酬激励、成长激励与文化激励破解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困境;三是加强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丰富和细化配套支撑体系。
【关 键 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期刊资助;人才建设
【作者单位】陶军,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杨丹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8.011
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促进个体有效完成目标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能达到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可以达到80%—90%,其间的幅度差距达60%[1]。期刊编辑是学术期刊健康良好运行的执行者,也是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主体。良好而完善的激励环境有助于调动我国学术期刊办刊主体的智慧、创造性与主动性。反之,当社会支持不足则会抑制其发展,引发从业主体的职业倦怠、心理疲劳[2-3]。本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激励环境展开探索与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与存在的优化空间,提出相应解决路径,对形成有益于激发编辑工作积极性、推动学术期刊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一、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环境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环境不断改进完善,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重视与引导、学术期刊专项资助与扶持、有关人才支持政策等方面。
1.国家层面的重视与引导
当前,党和国家将出版事业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专门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就办好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提出明确要求。在我国学术期刊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视、推动与引导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与施行是对学术期刊发展的极大激励,广大办刊主体深受鼓舞,并直接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最大规模和最高数额的资助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
2.学术期刊专项资助与扶持
学术期刊资助政策是以提升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为根本目标,以提供经费扶持为主要形式的资助政策,是我国管理学术期刊和促进期刊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4]。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8轮大规模学术期刊资助。截至2023年8月,资助面涵盖293种社科期刊和1628种科技期刊;社科期刊资助金额超过11亿元,科技期刊资助金额超过18亿元[5];资助对象涵盖顶尖期刊、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精品科技期刊、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哲学社会科学名栏等多个层面,扶持了大量的优秀学术期刊。各项学术期刊资助计划的实施,成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和一流期刊建设的良好助力与重要推手。
第一,学术期刊资助政策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遴选卓越期刊、一流期刊、优秀期刊,是对入选期刊办刊质量的认可;入选期刊将资助经费用在刀刃上,在期刊建设上投入更多、更优,对同行期刊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同时,不少省级相关主管单位也在国家资助政策的示范作用下,积极开展省级的学术期刊资助。比如: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科技厅对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制定“湖南省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于2020年启动实施;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已开展2020—2021年、2023年度广东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项目;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协分别于2021年、2022年立项湖北省期刊发展扶持基金资助项目和湖北省科技期刊楚天卓越行动计划。
第二,学术期刊有关资助项目取得较好成效。有学者利用2004—2014年810种高校学报数据,以教育部“名刊工程”为政策样本,研究政府支持及内部制度变革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提升的作用。研究发现:其一,“名刊工程”会显著提高入选学报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别提高了45.63%和108.15%;其二,由于“名刊工程”改变了学报原有的运作体制,在政府经费支持结束后其学术质量提升效应仍会持续,是一种典型的“小投入、大回报”政策[6]。类似产生良好施行成效的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资金[7]和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大部分受资助期刊[8-11]。
部分期刊受资助后,期刊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比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资助项目后,将资助经费投入国际标准、国际规范参与和建设工作中,该刊10年间完成从综合性大学学报发展成3种专业期刊、3刊均被SCI收录的跨越式发展[12];《作物学报》连续4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资金资助,在资助周期内,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5%、18.8%,并多次获得国家级期刊奖项,期刊的质与量均得到显著提升[13]。
3.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机制和有关人才支持政策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坚实的办刊人才队伍为支撑。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建设一支规模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期刊编辑队伍;另一方面,要鼓励若干高水平办刊人才脱颖而出。编辑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执行者,也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得以持续的保障;高水平办刊人才则是整个办刊队伍中的佼佼者,在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建设一流期刊的事业中居于引领地位。
(1)编辑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施行情况
在编辑队伍人才建设上,严格规范的职业资格制度的施行,为编辑队伍的准入制度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责任编辑登记注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编辑队伍人才建设有了较好提升。但与此同时,编辑队伍也面临一些职业发展的实际困难。
为深化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具体机制施行情况的认知,笔者于2022年12月底开展了题为“学术期刊出版主体激励机制与期待”的专题问卷调研。激励机制实况调研问卷显示,超过80%的编辑部主任、编辑所在期刊单位未设立编辑工作奖励机制,近一半主编、副主编所在期刊单位对期刊主编、副主编工作质量认证处于模糊地带,1/5主编、副主编所在期刊单位对期刊主编、副主编工作质量没有认证。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大部分专职编辑工作贡献没有明确的认可机制,近2/3的主编、副主编遇到在单位/工作系统中工作贡献不被认证、认证模糊的情况。激励机制期待调研部分问卷显示,编辑最期待的福利政策分别为:“每年72学时继续教育”“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职业关怀(如定期学术沙龙、定期眼颈护理、定期心理咨询等)”;编辑部主任和编辑均将新闻出版署每年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列入第1位、参加具有活跃度和前沿内容的国内外重要会议列入第2位;主编和副主编均将“在人才称号评选上能合理认可(专职)/作为加分项(兼职)”列入期待工作质量认可优先排序第1位。
整体来看,专职编辑享有的继续教育福利较为单一,优质的继续教育福利享受比例过低,远未能与胜任编辑工作、一流期刊编辑的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2)高水平办刊人才项目
目前,我国相当于国家级的学术期刊高层次人才项目主要有: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至今);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中的出版界人才和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1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引进了大量高端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近百种刊物的发展与影响力提升[14]。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为中宣部专项计划,主要从理论界、文艺界、新闻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中评选,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最高层次的综合类文化人才培养工程。该项目从2019年开始设“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专项,并明确将期刊出版领域的基层编辑纳入考察范围,由于实施时间短,项目持续情况及效果有待观察。中国科学院对期刊出版人才的持续重视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出现了一批世界范围内的顶级科技期刊和一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期刊,打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高原和高峰,成为主管单位与期刊出版人才相互激励的典范。
二、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激励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调研与分析来看,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整体向好,但也存在期刊资助扶持体系和机制有待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和编辑部内部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
1.部分学术期刊资助项目的扶持理念和体系有待完善
国家在学术期刊资助政策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个别资助项目资助理念不够清晰、资助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有关学者开展的期刊资助群体调查显示,82.14%的受资助期刊办刊人表示学术期刊资助政策对学术期刊的促进作用很大,同时也有60.32%的调查者认为我国学术期刊资助政策体系需要继续完善和提升[4]。
当今我国的资助政策可分为奖励式资助和滚动式资助。奖励式资助是指刊物达到资助要求即完成资助目标,待第二轮申报时重新满足申报目标即可进入新一轮资助,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领域的资助项目均可视为奖励式资助;滚动式资助是指期刊达到某一门槛即可被连续资助。如何进一步加强资助成效评价,构建更加开放、科学的资助机制,以从全局上进一步激发期刊整体发展活力,值得深入探讨。总体上,不管是科技类期刊,还是社科类期刊,当前的专项资助扶持计划数量还比较少,层次、类别、覆盖面不足,上下联动、分级分类、协同发展的整体资助体系尚待进一步构建。
2.编辑工作激励性不足
从上述问卷调研的数据及已有研究来看,既有的编辑工作激励性不足。我国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激励机制存在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激励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编辑不同层次的需要。青年编辑、中年编辑和资深编辑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其需求不相同;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编辑,其需求也不相同。目前,学术期刊多从属于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编辑需求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往往被主管部门所忽视。其二,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现有考核制度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编辑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其三,缺少充分的晋升机会与发展空间。科研院校的晋升空间与鼓励政策往往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倾斜,学术期刊编辑的职称晋升与培训学习机会相对不充裕。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实质性职业发展困境亟须机制上的关怀与激励。
3.高水平办刊人才项目有待丰富
在各类高水平人才项目中,办刊人才相关项目较少。相比教育、科研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期刊出版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渠道过于单一。以中国科协为例,调查数据显示,35.1%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认为缺乏专业出版和经营人员是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主要问题之一。遗憾的是,人才缺乏的现实需求并未得到相应的期刊出版人才领域人才引进、扶持等队伍建设计划的充分匹配,类似中科院期刊出版领域人才引进计划这样的专项人才计划目前相对匮乏,高水平办刊人才项目有待丰富。
文化、出版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计划中,期刊界入选者的数量明显较少。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人才培养项目中,要加大对学术期刊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
三、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激励机制优化路径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关发展政策,彰显了办出世界一流期刊的愿景。各办刊主体也不乏冲击国际一流的情怀。但在不同层级的政策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还有若干具体环节亟须优化健全,以期形成更加完善、成熟的政策环境。
1.更多层次、更大力度地开展学术期刊专项资助扶持
进一步明确学术期刊资助项目的性质,明确滚动式资助和奖励式资助的界限。落实动态退出和适时增补机制,进一步丰富资助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学术期刊的办刊积极性,激发其办刊活力。
科技期刊领域的期刊资助项目在力促英文期刊发展的同时,也应对中文科技期刊、英文自主办刊予以资助和扶持。在社科期刊领域,期刊资助亟须更加灵活广泛、效果更加显著的立项,如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近年来连续开展期刊发展扶持基金资助项目,对省内期刊在建党百年和党的二十大专题策划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刊物给予5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资助,属于典型的奖励式资助,目标明确、激励效果明显,对省内刊物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2.通过薪酬激励、成长激励与文化激励破解编辑职业发展困境
建设高质量学术期刊和国内国际一流期刊,离不开一流的办刊人才。根据赫茨伯格激励的双因素理论,我国编辑工作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保健因素(满足生活保障等较低层次的需要)与激励因素(满足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各自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可通过三个方面的激励措施来实现。
第一,薪酬激励。薪酬包括报酬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报酬的绝对值作为保健因素满足编辑人员的生活需求,其相对值则应体现编辑之间有奖有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区别,可通过给予编辑部一定的经费支持,然后再次发放来体现。
第二,成长激励,即通过成长激励满足编辑人员的发展需求。编辑人员的发展需求包括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两方面。前者包括各类编辑职业培训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后者要求有合理的职业晋升空间。《纳米研究》定期举办办刊讲座,重点介绍国外刊物运行机制,提高编辑准确把握信息动态的素质。《国际口腔科学杂志》的团队成员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背景,而且定期参加医学学术会议,追踪并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不断提升编辑对学科研究前沿和研究成果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判断力。《科学通报》则与斯普林格、爱思唯尔、《细胞》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深度联系,不定期邀请其旗下的同行学科编辑就行业发展动态对编辑部成员进行培训,使编辑部成员的信息素养得到显著提高,把握最新专业发展动态的能力得以提升。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每年派主编带领编辑赴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院所交流组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稿。同时,编辑还通过定期参加编辑行业培训班和海外研修班,了解出版前沿,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15]。
第三,文化激励。我国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基本具有研究生学历,以硕士为主体,博士占比也不低。编辑职业学历门槛要求接近高校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和研究资质。相关机构应为编辑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条件保障,以利于编辑人员更专业、更有高度和更高质量地服务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编辑部可通过组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来培养团队理念,鼓励编辑群策群力参与刊物发展的计划制定和实施等措施,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和谐、平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加强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丰富和细化配套支撑体系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还应注重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与评估反馈工作。在原有学术期刊人才建设的基础上,丰富并细化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的配套支撑体系。比如,高层次的引进人才项目、适合国内编辑申请的杰出人才项目及适合青年编辑申请的青年人才项目,不同类型的人才项目可对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除国家层面外,省级层面设置期刊人才项目也能产生较好的示范效应[16]。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对人才引进与建设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发挥培养编辑人才、助推学术期刊发展的功能;通过反馈机制对人才引进与实际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评测,了解学术期刊及编辑的需求,优化人才支持配套措施、激励机制与培训形式,提高人才建设成效。严格高效的质量管理和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建设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此外,宜根据反馈与评估结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数据库,实行人才建设动态跟踪反馈机制,促进编辑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流动。
|参考文献|
[1]杨建良. 人的动力激励[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2]王兰锋. 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倦怠及干预策略[J]. 中国出版,2014(13):65-68.
[3]徐志武. 我国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研究[J]. 出版科学,2016(5):22-29.
[4]胡小洋. 国内学术期刊资助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19.
[5]秦前红,陶军. 学术视域中的国家科研资助:以人文社会科学资助为主的考察[J]. 现代法学,2017(5):184-193.
[6]刘瑞明,赵仁杰. 政府支持、制度变革与学术期刊进步:来自中国“名刊工程”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季刊),2020(2):473-498.
[7]王岩,刘容光,董尔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效果浅析[J]. 中国科学基金,2007(4):253-256.
[8]佘诗刚,曹启花,王琳,等. 基于CI值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效果分析:以中科院英文科技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2):179-189+229.
[9]王燕.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效果的评价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0):1048-1053.
[10]甘可建,刘清海,李扬杵.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调查与对策建议[J]. 编辑学报,2018(2):116-121.
[11]许晓阳,马峥,顾洺玮.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1期绩效分析:以SCI收录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1):1071-1077.
[12]张月红. 科学家喜欢什么样的学术期刊?: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资助项目:《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办10周年为例[J]. 中国科学基金,2010(5):296-299.
[13]程维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强有力推动《作物学报》发展[J]. 中国科学基金,2007(3):184-186.
[14]杨丹丹,陆朦朦. 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2008—2019)为例[J]. 中国出版,2021(16):37-41.
[15]王晴,袁鹤. 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路径:基于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两文件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20(2):128-131.
[16]程磊,徐佳珺,姜姝姝,等.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9):98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