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3-12-29 00:00:00王关义 衣彩天
出版广角 2023年18期

【摘 要】出版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建设教育强国这一共同任务,出版学科体系构建迫切需要从新文科角度优化高等教育出版学科设置,搭建中国自主的出版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要立足多维坐标,遵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思维,拓展并逐步完善出版与技术、出版与经济、出版与管理、出版与艺术等出版交叉学科体系,打造有利于出版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大平台,建立出版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新文科出版专业的优化发展,搭建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

【关 键 词】出版学科;专业建设; 教育强国;交叉融合

【作者单位】王关义,北京印刷学院;衣彩天,北京印刷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8.007

建设中国特色的优势学科是党中央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对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科工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及2023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多次强调: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党中央要求,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高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此,教育部进一步着手部署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要求教育系统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出版专业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建设教育强国这项任务,我们应从新文科角度优化高等教育出版学科设置,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出版知识体系。

出版学科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从传统学科角度来看,出版史学、编辑学、辑佚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构成了出版学科的基础学科内涵;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数据出版、网络出版、智能出版、智慧出版等新兴技术与出版实践的应用相结合[1],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从出版行业涉及的学科领域考察,出版信息、出版技术、出版经济、出版管理、出版物设计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出版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

一、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中国是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国家,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出版技术推动了纸写本与印本书的出现与发展以及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现代出版学科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出版工作,逐步启动出版学科专业建设。1949年10月,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为大会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成立后,创办出版干部训练班;1950年9月,《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提出筹划建立出版专科学校;195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后,系内开设出版专业,学制三年,并招收了第一批21家出版社报送学员;1958年11月,文化部建立文化学院,设立编辑出版系、印刷工艺系。文化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出版学科专业高等教育院校,也是现在北京印刷学院的前身。70年来,伴随着出版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版实践日趋丰富活跃,出版学科内涵不断拓展,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和新需求,成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我国本科阶段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有70所,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高校有20所;硕士阶段开设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有33所;博士阶段挂靠新闻传播学、文学、管理学等开设出版研究方向的高校有16所;全国每年培养出版专业的本科生约5000名、硕士研究生约2000名、博士生约60人。

从出版业发展情况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2月发布的《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和《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7家(包括副牌社24家),图书出版业从业人员6.6万人;出版物发行网点188686处,从业人员50.3万人;出版物印刷企业9518家,从业人员35.76万人。综合如上数据,全国出版业从业人员总量至少有92.66万人,若再统计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等新兴出版业态从业人员人数,以及近3年出版业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2023年底全国出版业从业人员总量预计超过百万人。

通过对比数据可以发现,高校供给侧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与出版业发展需求侧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出版业面对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现实,迫切需要高校优化出版新兴领域的课程设置,加快构建中国自主出版学科专业体系,扩大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出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文科背景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其中指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求高等教育率先实现创新发展;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关系社会的繁荣与和谐。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需要新文科。出版属于意识形态,也属于文化范畴,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界与业界高度关注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其一,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出版”增列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其二,2022年7月,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召开,会上宣布成立由北京大学与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四川大学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的出版学院和出版研究院。202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南开大学承办的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宣布成立由南开大学与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武汉大学与湖北省委宣传部共建的出版学院和出版研究院,这标志着出版学科在中宣部的推动下进入了快车道。其三,出版智库建设持续推进。从现行的27家出版智库所属单位的属性来划分,其中高校13家、科研机构2家、出版传媒机构10家、高新科技信息公司2家,可见出版智库的联合及库库共享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平台。

“建设出版学科、优化出版专业设置、培养高质量的出版人才”是出版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相关学术团体在积极推动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11月,由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北京印刷学院承办的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出版局领导、相关高校专家学者、出版业界专家等近百位嘉宾共商出版学学科专业建设大计。2022年9月,以“共建一流出版学科,培育卓越创新人才”为主题的上海出版论坛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2022年12月,编辑出版学科建设暨首届高校出版智库发展高端论坛在安徽大学举办。2023年8月,以“共创一流新学科,同圆出版强国梦”为主题的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会议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全国范围内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对出版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已形成基本共识,出现了出版学科结对共建等多种具体模式。例如:由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出版协会共建的出版学院从国际出版教育本硕博一体化高等教育模式层面,与北美、欧洲等高校在巩固3+1本硕连读、1+1双硕士的培养基础上,拓展硕博连读和直博培养新方法;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的出版学院从本科人才培养范式层面联合全国14家编辑出版学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编辑出版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等出版高等教育新范式方面积累经验。

三、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是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特色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统筹设计,系统思考。

1.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体现国家使命

新时代,出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在新文科背景下促进出版高规格、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角度,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站在以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科学运用“六个必须坚持”,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引领开道。从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角度,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做好以下两点:完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来指导办学实践,准确把握当代出版业对数字中国建设变与不变、危与机、时与势的关系,逐步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把党管出版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双效统一的发展理念和多出精品的出版任务融入出版英才培养体系。

2.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放眼国际

当今世界,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关注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的国际环境下促进出版全球视野高质量人才培养。从尼葛洛庞帝提出的全球进入数字化生存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站在互联网出版可联通世界各族人民形成话语权的高度,运用数字地球思维来谋篇布局,开展与其他友好国家的双向互动,提高中国出版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新文科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从国际出版课程对比角度,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学术合作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海外有13国76所高校开设出版本科教育课程[3];有26国124所大学设立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点;出版学科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等。中国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积极与其他国家展开交流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出版相关专业科研教育机构、海外著名出版集团,以联合培养硕博、联合攻关科研项目等方式展开多渠道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3.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立足出版行业实际

根据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行业指导意见,出版行业正处于塑造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深度融合发展时期,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强化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从出版专业的硕博发展方向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扎根中国出版行业发展实际,调整出版学科专业结构,实现出版专业人才链、出版学科专业优化链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对接。从切实对照教育部新课标的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注重以下两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调查意识,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田野观察、设计制作、阅读操作、运营创造等实践方式体验现代出版的生产流程;要把出版实践操作与出版史论相结合,把出版实践作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支点,形成出版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4.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呈现交叉融合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视察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从出版学科传统专业设置与新兴出版业态的专业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面向大数据出版、人工智能出版、智慧出版等新兴出版科学前沿交叉领域,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出版学科相关专业设置。从传统文科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在出版史论、出版应用的传统研究范式基础上,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构建交叉融合的新范式以及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出版学科专业体系。

5.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着眼于高质量人才培养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攻克的核心任务,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在特色化分类发展基础上,聚焦培养出版高质量专业化人才。从自主培养出版拔尖人才质量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面向未来,培养一批志存高远,走在世界科学与人类思想前沿,成为世界高水平学术力量的出版科学家和出版思想家。从自主培养出版创新人才质量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出版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聚焦出版强国建设,引导高质量人才解决出版融合发展、出版业转型升级、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6.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兼顾技术的变革和进步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1年技术和创新报告》指出,各国从教育到卫生,从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到电气化,在获取产品、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差距日益拉大。在出版领域,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兼顾出版技术的变革。从出版技术的变革角度来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既要包括中国古代造纸术、雕版印术、多色饾版印术、活字印刷术的介绍阐释,也要包括现代声、光、电、数等出版技术的价值阐释,更要紧跟出版产业科技应用进程,着眼于出版科学关键领域,如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智能校对技术、电子油墨工艺技术、数字藏品的区块链防伪技术等“卡脖子”科学技术的攻关。从技术与人文的交叉角度来看,技术正在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4],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把握技术变革的科学规律、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律,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出版专业实践,成为出版科技再创新的土壤。

总之,出版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也是出版人的使命责任。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要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中国出版产业实际,按照新文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出版业态变化和知识创新的现实需求,构建交叉融合趋势、中国化趋势、国际化趋势、特色化趋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分类化的出版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要立足多维坐标,遵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思维,拓展并逐步完善出版与技术、出版与经济、出版与管理、出版与艺术等出版交叉学科体系,打造有利于出版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建立出版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新文科出版专业的优化发展,努力构筑顺应数字中国建设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衣彩天. 数据出版的功能、应用、流程与未来[J]. 出版发行研究,2020(9):19-25+89.

[2]王关义. 新文科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的思考[J]. 中国出版,2022(22):15-19.

[3]张志强,乔晓鹏,代曼伦. 国外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 出版发行研究,2020(5):14-23.

[4]乔·莫兰. 跨学科:人文学科的诞生、危机与未来[M]. 陈后亮,宁艺阳,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