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探究

2023-12-29 00:00:00李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政治认同是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政治意识的精神支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政治认同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重要位置,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握学科特征、明确政治方向、创设教学形式、打造崭新课堂、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增进政治认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认识政治认同、强化政治认同、落实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政治认同 初中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54

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体制、价值观和公民权利的认同和归属感。《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政治认同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首,这意味着政治认同在课程标准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学科,在初中生政治认同的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互动性教育,促进初中生觉醒政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理解社会公平和正义,提升政治认同,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把握学科特征,认识政治认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培养初中生的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聚焦于成长、生命、青春等主题。通过深刻思考人生、青春、挫折和生命,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鼓励他们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走进社会、承担责任、宪法至上、崇尚法治等内容。通过深入学习道德和法治等知识,学生能够建立评判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法律法规,鼓励他们崇尚法治原则,在社会中承担责任。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踏上强国之路、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等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世界事务,教师鼓励他们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政治认同不应简单地看作一种单一的情感表达,如对党、国家或社会主义的热爱。它是一个复杂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包括政治认知、情感归属和政治行为三个层次的综合表现。首先是本能上的归属感,包括对血缘、民族、地域上的认同感;其次是情感认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最后是理智上的认同,为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自觉投身共产主义伟大事业。

从学科特征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初中生政治认同,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育人优势。它通过多角度的教育和培养,使初中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政治认同。

二、根植学生实际,强化政治认同

初中阶段是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正在形成,同时政治认知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因此,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相对较弱,这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构成挑战。实际上,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学校、家庭、社交圈子和社会环境。因此,政治教育和引导在培养积极的政治认同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各种思潮、文化和价值观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初中生因尚未完全成熟的身心状态,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做出过激甚至违法的行为,这不仅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家庭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法国巴黎等地爆发的严重打砸抢骚乱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参与骚乱的人员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甚至包括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这些事件对法国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迫切需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以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结合教学实际,落实政治认同

新《课标》强调了对初中生政治认同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近年来,我国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格外重视,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材单一、教学方法僵化、过于侧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以及对政治认同的重视程度不够等。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

1.注重时政教育,培育政治认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其时代性,然而目前的教材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相对陈旧且缺乏吸引力,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在长期内被视为学生眼中的次要科目,出现了“教师上课划条条、下课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教学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他们政治认同的形成。

时事政治涵盖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初中生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手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时事素材,将时政元素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了解最近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关注国计民生。通过将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生动而贴近学生关心的问题,教师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时代感,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的提升。

2.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体验式教学

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体验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体验场景,使他们在课堂中通过实际体验来学习新知,提升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协同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目标。教师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真实的课堂氛围,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让课堂更具生活化,增加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可,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为例,我们在课堂上播放了2023年4月“中国苏丹撤侨”的视频,创造情境课堂,进行体验式教学。这次撤侨行动标志着中国海军第三次成功执行海外撤侨任务,而苏丹交战双方的协助与支持使中国撤侨任务能够顺利进行。通过这一案例,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在国外,无论你身处何地,中国护照就是你的护身符”,并且明白了“在国外,遭遇麻烦或者遭遇危险,伟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这一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对伟伟大祖国的认同。

3.挖掘乡土资源,激发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是学生熟悉的学习素材,代表着学生家乡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调查、寻找、挖掘和搜集与教育相关的乡土资源,包括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将这些宝贵的乡土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并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为课程资源增色不少。这些地方性资源更具有说服力,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这样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参与家乡建设、为家乡服务的情感,增进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

我们的故乡——周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传承区之一,更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8000多年前,先贤圣哲在这里创立了中华远古文明,播撒了人类文明的种子,燃起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周口是羲皇故都,也是老子故里。其中,老子文化是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每年清明节前后,海内外华人和华侨都会聚集在周口的老子故里,寻根问祖,寻找内心的精神寄托,增进文化认同。

举个例子,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笔者充分挖掘了我们的乡土资源。通过提前让学生进行调查、实地走访、在线查询和图书馆资料检索等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我们的乡土文化,并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我们组织学生分组展示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和根亲文化等乡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口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进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

4.丰富实践体验,落实实践育人

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根据调查发现,初中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他们愿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然而,由于学校过于关注升学率和担忧学生安全等因素,学生真正有机会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一状况导致他们缺乏对政治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严重阻碍了政治认同的形成。

实际上,学生不仅仅包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课外实践活动,我们的所思、所看、所悟都是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开辟新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打造出崭新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学、思、悟、践”,在参与中学知识,在活动中积累见识,在实践中提高觉悟。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学生家长密切协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包括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红歌比赛、参观革命遗址,以及前往红色旅游基地进行研学等。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热情,引导他们用心去感悟社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情、关注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同时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这些实践经历,教师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

例如,每年的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能够铭记英烈的丰功伟绩,形成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

5.整合校本资源,提升育人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本教材成为一个关键的焦点。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教材,它对国家教材进行了补充。尽管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已经有了重大改进,但鉴于学生之间个性差异的存在,我们需要开发更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初中生的发展状况,重新加工整合学科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本校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国家课程中政治认同教育不足的问题,持续丰富课程资源,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周口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西华县的杜岗新四军会师纪念地,扶沟县的吉鸿昌纪念馆,郸城县和鹿邑县的革命老区等红色研学基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通过搜集和整理周口当地重要的红色资源,编写成红色校本教材,并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教师借助这些红色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通过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和校外实践,我们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丰富了初中生的政治认知,培养了初中生的政治情感,提升了他们的政治认同,促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寇嘉钰、许德珩《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研究》,西北大学2023硕士论文。

[2] 胡琼琼《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实践探索》,《考试周刊》2020年第95期。

[3] 胡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4] 夏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政治认同培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 梁春明、税光华《了解西方哲学常识 增强师生政治认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45期。

[6] 王亚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政治认同素养培养》,《考试周刊》2021年第18期。

[7] 李晓东、金利《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8] 李宗良、冯专《增强政治认同的“四维”设计策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