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重点提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主要包括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及政治认同等”。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核心,而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根基,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从不同途径入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 责任担当意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61
随着2022年版新《课标》的提出与实施,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备受关注。然而,责任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基础。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初中生应积极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因此,在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从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实践活动和树立榜样等方面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来看,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落脚点依然为立德树人,其中,“立德”建议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树人”则建议教师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与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相符。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2.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能够让初中生认识到长辈劳动的艰辛和不易,进而孝敬长辈。然而,一些家长对初中生的溺爱,致使他们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一些学生的攀比心重,不能换位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积极性,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对己严格,对他人关爱,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据此可以看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初中生责任担当意识的策略
1.立足教材内容,初步了解“责任与担当”
在帮助初中学生了解“责任与担当”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时,应关注这一个问题,即研读需深入,不局限于表面,要逐层深入,研读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有益的内容予以关注,利用这些内容提高学生对“责任与担当”的认识。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文本中关于“责任与担当”的内容进行提取,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理解能力,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相对合理的教学流程,让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对“责任与担当”形成初步认识。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的第一课时为《中国担当》。在讲授这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第一,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能够体现中国担当的事例;第二,总结能够体现中国担当的相关领域,并列举出来;第三,从中国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中感受中国的责任与担当。然后,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们了解: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果断出击,调集各方力量,让新冠病毒疫情变得可控,切实保障了国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当新冠病毒疫情持续蔓延时,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风雨同舟,向世界多国捐赠新冠病毒疫苗,在2022年12月成功战胜了新冠疫情,这也让中国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大国。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视频短片,如片段一:中国2021年和2022年的GDP分别为114万亿元和121万亿元,连续两年GDP位居世界第一梯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片段二:2023年8月22-24日,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等五个国家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金砖峰会,会议上中国同金砖四国签署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这两个视频短片中,中国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视频中的哪个事件能够体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当学生们作答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总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中国这种“责任与担当”的看法。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能够从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
2.融入情境教学,认真领悟“责任与担当”
为让学生认真领悟什么是“责任与担当”,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思维,融入情境教学,借助一些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引导者,需要对情境教学法进行深入了解,将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发挥出来。并且,如果条件允许,学校方面可定期组织关于“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评比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加深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与理解。为了将情境教学法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将与责任意识相关的内容融入具体的情境中。首先,教师可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获取与责任担当意识相关的内容;其次,教师要结合这些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思考,提高自身对责任担当的认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课程中涉及责任意识的内容展开反思。另外,学生也可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了解文中提及的责任担当等内容,实现认真领悟“责任与担当”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第一课时内容为《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在对这一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首先,教师可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将班集体视为一个商场,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商场中的一员。其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一是了解商场中每一名学生的责任;二是学生在维持商场公共秩序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哪几方面工作。然后,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代表商场中的不同群体,让学生对商场的经济活动进行模拟。有的小组学生扮演导购员,有的小组学生扮演顾客,还有的学生扮演经理。在模拟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小组中的学生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学生的哪些行为能够体现责任与担当?”学生可结合这些问题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再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不和谐行为”和“和谐行为”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视频中体会这种不和谐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发学生对“责任与担当”的思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回答,让学生试着畅谈自己对“责任与担当”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列举一些能够体现责任与担当的事例。由此可见,教师可借助此种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这些角色所承担的责任。
3.联系生活实践,正确认识“责任与担当”
从个体承担的责任类型来讲,个体责任属于“小我”,而社会生活责任则为“大我”。对于初中生来讲,只有从思想层面产生正确认识,才可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基于此,教师就可本着“走出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把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让他们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全新体验。陶行知是著名教育学家,他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并非灌输知识,它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文化宝库,要将我们所熟知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们。”这足以看出,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并非单纯的理论教学,教师需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倘若教师能开展此种形式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课,那么,学生们就可从实践活动中获益。首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与自身的主观意识相关。为此,学生就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了解如何做好一件事。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活动中的一员,在学生认识到自身扮演角色的责任后,就可以活动成员的身份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既定任务。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学生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最后,从实质上看,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个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接触到教材之外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此类知识可充实学生的头脑,扩大其知识量。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的时候,第一课时的内容为《正视发展挑战》。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组织一次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教师以扮演环境保护中不同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责任与担当”形成深刻认识。有的学生扮演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人;有的学生扮演环保协管员,负责对破坏环境的人员进行监督与制止,并向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人普及关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扮演环保部门巡检员,对恶意破坏环境的人员给予警告及行政处罚。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班级中的学生清晰地了解了环保规则、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市园林绿化及城市管理的相关知识。而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谈一谈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哪些行为能够履行环保责任。据此能够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环保责任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总之,联系生活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让学生从实践角度理解与“责任与担当”的内涵,达到增强自身责任担当意识的目的。
4.借助榜样引领,深入理解“责任与担当”
在培养初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过程中,榜样的作用不容忽视。借助榜样人物能够全面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可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角度出发,挑选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榜样人物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借助榜样人物感化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其积极上进,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就可从榜样人物身上体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对责任担当产生正确认识。那么,榜样人物该如何选取呢?接下来,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起者与执行者,可作为培a132778149c98b42028558ee43448c47cc97fdf49dd051b53a884a2d426db5c1养学生责任认识的榜样。第二,以学生中的同龄人作为榜样;教师可从班级中选出学习努力、有上进心、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将其作为学习的目标,让榜样与学生更近,以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第三,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能够体现“责任与担当”的人物作为榜样,这种榜样人物责任心强,有担当,教师可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第三课时内容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讲授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下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明白公民需要承担哪些爱国责任,二是懂得怎样做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试着以“榜样引领”的方式开启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和邱少云等英雄承担了哪些责任?铁人‘王进喜’在我国油田建设中承担了哪些责任?北京奥运会上的奥运冠军们承担了哪些责任?”在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他们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明白“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在向学生们讲授“不同人的责任与担当”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了钱学森、华罗庚、张桂梅、钟南山、万步炎等榜样人物作为教学案例。然后,教师把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制作成视频和PPT,并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们,体现出敢于承担责任的伟大与崇高。学生们在观赏视频及PPT的过程中深受鼓舞,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以民族大义为重,优先考虑国家利益。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榜样力量的引领,良好的榜样引领能够触发学生对“责任与担当”的深层次思考。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责任担当意识。
综上所述,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着手,对学生进行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概括来讲,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意义进行了探究,其次,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旨在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落实到位,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胡焕丽《核心素养下初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3年第4期。
[2] 陈丽霞《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初中生责任担当意识》,《教育界》2022年第18期。
[3] 潘永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6期。
[4] 赵佳喜、张静《浅谈当代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