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单元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向之一,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单元整体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当前问题入手,关注整体教学价值;整合教学内容,明确大单元主题;明确目标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任务驱动提升教学质量,再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单元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单元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任务驱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51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大单元教学视角下,教师要立足学科教学问题,从内容的整合开始,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搭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将作业设计融入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一、清晰问题,关注价值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单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内容缺少整合,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受到影响。
其次,目标设定模糊,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围绕知识与技能进行,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缺少重视;而且出现了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相分离的情况,课堂评价缺失,影响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的综合效果。
第三,以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单一讲解的方式,并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的缺失,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以往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忽略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大单元教学中作业环节缺失,或者采用书面形式进行作业设计,对学生而言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而且书面作业也不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不仅如此,单一的书面作业也影响了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对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乃至学科学习效果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大单元教学视角下,教师要从内容的整合入手,设计多元教学目标,关注教学评价与各个教学环节的融合,同时通过任务驱动以及单元作业设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从而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二、整合内容,明确主题
整合内容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增强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在内容整合中梳理本单元的概念,从而为后续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奠定基础。
以《青春时光》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其内容是衔接七年级上册内容,并为下册各个单元奠定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基调是青春,教师引导学生肯定青春、欣赏青春;其中第一课时设计了身体、心理、精神成长、思维拓展等几个方面,螺旋推进;第二课扩展到青春人际的交往;第三课从价值层面引导学生探索青春的意义和价值,筑牢道德底线,崇尚精神追求。三个课时之间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内容的深度上也是相互递进、相互关联的。基于上述内容分析,不难发现本单元的内容虽然聚焦“青春”主题,但是又不局限于“青春期”的问题,不仅关注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加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后续青春期有关的教育奠定基础。
基于此,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在整合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提炼出单元主题——积极正确应对青春期变化带来的喜悦和烦恼。
以单元主题为基础,教师还可以提出单元探究学习的几个核心问题:
1.是什么/青春期有哪些变化及其表现?(生理、心理、思维、异性交往,等等)
2.为什么/青春期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积极+消极)
3.怎样做/怎样积极面对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注意真实情境、综合性、结构化)
在主题的指引下,教师结合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提出了单元核心问题,为后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辅助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在主题的指引下,教师也能够明确后续课堂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明确目标,指引方向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基于此,在明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入手,设计系统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结合不同学段的道德与法治需求,从不同维度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教学目标。
同样以《青春时光》教学为例,结合核心素养要求设计系统的单元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
1.具备青春期身心发育健康的相关知识,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2.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青春期遇到的一些变化,形成积极的思想品质,同时在青春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
3.能够积极、正确地应对青春期的烦恼,具备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信念。
结合核心素养要求,以及单元内容,教师从多维度入手,设计了单元目标;随后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借助教学评价的设定,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强化评价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诊断功效,有效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以上述章节为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的评价设计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比如评价形式可采用自我展现、采访任务单和采访问题、问题评价以及纸笔测试等方式,对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教学内容与目标等进行系统设计。在多样化评价中,教师除了要关注评价形式,还要更进一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自评、他评、教师综合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在多样化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评价量表的方式,将需要自主评价、互相评价的内容,融入评价表中,然后对照评价量表展开系统的活动测试与评价,从而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与重难点。
如此,教师立足新《课标》,以目标为基础,借助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等,能够有效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动思路,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四、任务驱动,提升质量
任务驱动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往往比较偏向于课堂讲解,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虽然也会涉及一些实践活动,但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过于模式化,甚至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缺少对班级学生具体学情的分析与认知,因此,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难免会出现偏差。基于大单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在任务设计中要基于单元主题,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再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堂评价目标等,设计系统的单元任务。以上述单元为例,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单元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维度入手,对学科活动以及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与设计,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等特征,从任务主题的设计入手,搭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任务探究活动平台:
大活动:采访与分享(实践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节一: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主要分享和诉说自己青春期的变化,有哪些喜悦的事情,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烦恼)
环节二:青春期的你我他(采访父母、教师等了解他们的青春岁月,看看不同时期的人在青春期有哪些不同的经历)
环节三:做“青春代言人”(结合前两个环节,讲一讲如何积极面对青春期的变化以及影响)
环节四:我的青春我做主(根据上述几个任务的活动经验,写下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及做法)
环节五:青春啦啦队(成立青春啦啦队,当同学们遇到困惑和烦恼时,啦啦队可以提供帮助)
五个任务相互衔接,将整个单元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同时,教师通过活动设计与实施,也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加多样化的课堂学习与活动平台。不仅如此,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对单元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断加深,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以上述五个任务为基础,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从不同维度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任务环节,借助实践活动代替原本的理论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了解青春期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实践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主题实践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将德育内容融入主题实践活动中,充分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学以致用。在整个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代替原本的讲解,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整合内化、外化践行、反馈调节等阶段,以提升教育价值。
五、作业推动,全面提升
在大单元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除了要从课堂角度分析,还需要从作业角度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化作业平台。“双减”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教学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并没有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征,因此作业设计也没有发挥出更加多元化的功效。
作业设计作为大单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七年级学生本身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模仿的对象,那么借助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在日常作业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实践类型的作业,比如结合教材,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崇拜的偶像,为什么崇拜他,等等。拓展性的作业设计,一则能够充分展现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二则通过实践活动也能够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内容能够ccn4d5gX3JsID7DdhqiWvg==进一步融入生活与实践中。
同样以《青春时光》的教学为例,在具体实践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阅读拓展环节,阅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或观看经典的影片,通过阅读、观影等环节,了解不同年代、不同人的青春故事,感受青春飞扬的正能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模式,鼓励学生将自己阅读、观影的成果呈现出来,比如:
问题1:主人公有哪些不同的青春经历呢?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问题2:他们的青春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问题3:他们的青春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带动实践作业的组织与实施,在实践作业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风采展示会”等环节,将实践作业的成果进一步展示出来,为学生搭建系统、多元的学科活动平台。
在青春展示会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多样化的展示环节,然后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表现平台与表现机会。
环节一:寻找经典。对实践作业中的经典文学名著、经典影片等进行搜集整理,或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整理一些与传统活动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观看,并完成观后感、读后感。
环节二:分享故事。故事分享环节是学生分享喜欢的环节之一,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讲故事环节,鼓励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认知分享故事中有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对于阅读或者观看电影过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认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引导问题,比如:主人公遇到的问题在你现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呢?如果出现了,你是怎么应对的呢?如果没有出现,那么未来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将要如何应对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青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环节三:心得交流,以往的心得交流基本上是以学生口头分享的方式为主,但是此次在分享故事环节,教师已经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机会。在接下来的心得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让孩子们将自己在整个单元课堂学习以及课后活动中的收获记录下来,充分展现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从而真正实现提升单元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适时进行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总结,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归纳,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应对青春期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基于大单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以往的教学问题切入,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有效落实单元目标,搭建符合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最后借助单元作业满足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要求,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小萍《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讨》,《试题与研究》2023年8期。
[2] 王永健、李文峰《关注单元整体设计,提高居家锻炼实效——以“爬墙手倒立:爬一定高度的物体”为例》,《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年第6期。
[3] 王勇、徐振伟《聚焦、聚力、聚心: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内在机理——以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王勇名师工作室为例》,《初中生世界》2022年第40期。
[4] 骆殿兵、管爱花《精准解读教材 整体设计教学——以部编本〈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