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素质教育理念下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新形势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抓手,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向;以课标要求为依据,明确多样化教学思路;以学生学情为参照,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有效改善传统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 道德与法治 多样化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50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优势,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在具体课程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结构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的育人机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一、以问题为抓手,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向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思路往往过于单一,教学方式也以教师讲解为主,虽然也引入了一些多媒体教学工具,但是在具体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情况,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活动中学生缺少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机会与平台,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其次,以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组织的模式往往比较单一,课堂活动缺少拓Ko2UKVjoVewUVq5gIyTmUfBynO5fR3bXZ+7VltoxrsI=展性、衔接性、实践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紧密,甚至凌驾于学生的生活之上,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也没有进入理想的状态。
第三,教师在日常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往往按照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地进行讲解,并没有关注活动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是不是符合学情,因此,在单一的活动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效果并没有明显提升。
基于上述问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多样化原则,立足课程标准、学科素养,明确多样化教学的具体思路;从学情出发,选择多样化教学方式、拓展多样化教学思路、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情下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需求,有效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二、以课标为依据,明确多样化教学思路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多方面入手,设计系统的教学目标,为后续的学科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以《少年有梦》为例,此部分内容对应的是“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主动锻炼个人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以及“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本堂课作为七年级开篇内容,是在上一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和学生探讨少年的梦想,鼓励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自己的未来规划,并激励学生用努力搭建起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树立努力就有改变的生活信念,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学习此堂课时,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对初中阶段的生活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对新生活也充满期待,那么,在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中,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以及以往该年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等现状,教师要选择趣味化、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上述几方面,结合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观看视频《觉醒年代》和阅读先驱领袖少年梦想的材料,说出少年梦想的特点和梦想的重要性。
2.通过对钟南山成长历程的分析,小组讨论,概括总结出努力的含义和努力的具体做法。
3.通过填写梦想卡片的活动,制定出努力实现梦想的计划,增强勇担时代重任和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情为参照,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
1.趣味教学,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趣味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趣味活动的组织往往过于单一化,教师认为只有游戏等方式才算趣味活动,对于趣味教学的认知过于片面。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趣味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征入手,从学情入手,选择符合初中生的趣味化活动模式,从而改变传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比如在《少年有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及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趣味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具体导入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视频引导环节,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视频资料、党旗的产生等资料图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性优势,再加上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询问学生的梦想,将党和国家串联起来,下意识地将梦想融入学生的梦想中,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梦想也能够与党和国家的富强衔接起来。在本堂课活动之初就让学生意识到少年梦想与民族梦想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有效导入新课。
2.资源融入,拓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涵
多样化教学不仅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入手,而且要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案例等资源,借助多样化教学资源的融入,有效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
同样以《少年有梦》一课的教学为例,以目标为基础,在趣味引导的基础上,后续活动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探究情境,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借助案例资源、人物事迹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在具体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前期的目标设计、教材内容分析等,按照筑梦、逐梦、圆梦之旅的顺序设计多个探究与交流环节;通过不同学习环节的创设,引导孩子们形成筑梦意识,然后再引导孩子们形成逐梦精神,最后再鼓励孩子们开启自己的圆梦之旅。从而达到通过系统探究活动设计,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目标。
以环节一为例,这一环节的主题是筑梦之旅,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梦想的力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带动学生探究思考。
在问题设计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觉醒年代》《1921》等优秀电视剧、电影,以此引导后续的问题设计:
问题一:你印象最深刻的话语是哪些呢?为什么呢?
问题二:看了这个情节,你跟视频中的人们有没有相同的感想呢?你觉得梦想的作用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通过电视剧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梦想的重要性,感受革命先烈在梦想的引领下不畏生死、追逐梦想的精神,从而体会梦想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产生后续的学习热情。
在后续环节中,为了更加深入地体验梦想的精神,教师引入了典型人物案例,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等,介绍他们伟大的事迹,然后以事迹为基础,开展问题引导探究。比如:
毛泽东:16岁离家求学,向父亲表明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问题一:几位伟人年轻时期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问题二:你知道他们的少年梦与什么有关吗?
问题三:什么是中国梦?你能说一说她的基本内涵吗?
以典型人物案例为背景,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将案例的内容串联起来,而且还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英雄人物的形象,更深层次地感知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如此,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教师能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依托案例中革命先烈年轻时的梦想,让学生从小意识到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后续环节的设计同样如此,教师同样可以从初中生的学情入手,从学科发展角度分析,以教学素材为圆心,借助多样化活动设计方式,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比如,在环节三圆梦之旅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此部分分为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图片展示和事迹简单介绍环节,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院士的先进事迹,在观看材料之前可以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片内容,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图片资料中展示了两位院士什么样的精神?你从他们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他们还有哪些未实现的梦想?这些梦想该由谁来实现呢?
通过这一设计方式,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明确,更能够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功效。
3.项目学习,推进多样化教学的进程
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分析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发展,在多样化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项目式学习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当前道德与法治多样化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关键素材以及活动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从学习结果变成了学习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不能体现出自己的想法,能不能用现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要求学生通过一些固定的、模式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项目式学习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教师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与空间,导致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影响了课堂学习的综合质量。
道德与法治课堂项目式教学的应用,要从不同维度入手,搭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多元化课程活动与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方法、合作解决问题。
比如在《少年有梦》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分析的契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讨的主题,然后再设计梦想计划卡片,将整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梦想计划卡片呈现出来,系统地展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项目式学习,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创设了符合初中生学习习惯的活动平台。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模式,明确学习的目标,在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中收获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4.多元评价,保证多样化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性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由此,在道德与法治多样化教学研究中,教师也要关注多元评价的重要性,将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在多元化目标设计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评价任务,将评价任务的设计与目标相对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为后续的多样化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以《少年有梦》的教学评价任务设计为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应目标1: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并尝试说一说梦想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分析少年梦想的特点。
对应目标2:小组讨论,结合钟南山等个人实际案例分析,说一说实现梦想的具体做法。
对应目标3:在填写梦想卡片的活动中,树立梦想并制定实现梦想的计划。
对应本堂课教学的目标,教师分别设计了三个评价环节,比如针对目标1设计了两个评价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看视频之后的表达性评价,鼓励学生边看视频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说一说自己认知的梦想。第二个环节的评价是对先驱少年领袖梦想的评价,说一说自己理解的梦想;过程性评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理解、提炼信息的能力,而且也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信息的综合整理能力。随后,在目标2、3的评价环节设计中,教师将评价活动穿插在评价环节中,通过对先进人物成长历程的分析,引出学生对于梦想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最后,教师以梦想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呈现出来,同时制定实现自身梦想的计划。
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活动相比,过程性评价更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也能够呈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得教师更加明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同时又遇到了哪些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提出多样化辅助活动的计划,从而有效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多样化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多样化教学,要从目标的明确设计开始,结合学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征,创设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交流合作、迁移应用的机会与空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参与学科活动的积极性。不仅如此,通过多样化学习与实践过程,学生的道德修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方面素养也获得了相应提升,为初中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葛冰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学园》2023年第4期。
[2] 喇生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读写算》2022年第28期。
[3] 杨锦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新智慧》2022年第20期。
[4] 刘彬《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