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途径探究

2023-12-29 00:00:00秦国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在小学教育实践工作中,由于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知识较多,在思政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理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有利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提出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并阐发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小学思政劳动教育机制。

关键词:劳动教育 小学思政课 融合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49

将劳动教育与小学思政课程进行融合,有助于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创新小学阶段的思政教学及劳动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时代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要落实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增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思想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在展开跨学科综合教育的基础上,践行“以德树劳”的教育目标,以服务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主要目标,探索劳动教育在小学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融合途径,实现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之中的贯彻落实。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程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和思想认知都处于启蒙阶段,思政课程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劳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二者结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责任意识的学生。

一、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的主要问题

首先,小学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未能形成相关制度。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不仅要靠劳动教育,更要靠其他课程教育的协同促进。近年来,虽然我国教育部门针对劳动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融合做出了明确指示,在确保劳动教育教学时间充足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的教学要求进行调整优化。但是,由于思政课程与劳动课程不纳入考试范围内,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于二者并不重视。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并未实现融合,部分教师在少先队活动中主张融合劳动教育,但是,实际的情况不如人意,导致小学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未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出现了课程合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小学大部分学生缺乏劳动实践。反观劳动教育与小学思政教育课程的融合现状,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所获取的劳动技能或劳动知识等,只能满足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在生活中落实,学生的劳动精神品质无法得到培养。当今的学校及家长评判教师教育水平的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小学生劳动习惯、思政道德等素质缺乏重视,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还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和作业压力过重,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不够。劳动教育实践的缺乏,影响了劳动教育在思政课程过程中的渗透。

最后,小学教师的教育能力不足,教学模式不科学。在实际的小学教育工作中,部分劳动教师仅仅将劳动教育或思政教学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看待,导致许多学生感受不到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的意义。同时,部分小学教师的教育能力不足,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仅仅是安排学生从事劳动工作,影响了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渗透,阻碍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能发挥思政教育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

1.挖掘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小学思政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也是在小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思政课教育的融合,小学教师应不断提升其德育意识及德育能力,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强化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小学思政课本中有很多与劳动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渗透,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开展思政课教育时,教师需要以思政教材为主,对于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相关劳动教育,使学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感受劳动教育的乐趣,使学生体会到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养成良好的劳动及生活习惯。

教师深入挖掘思政教育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必须将劳动教育贯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劳动者是最美的人”以及“必须通过劳动创造美好明天”等理念,实现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在小学思政课中安排一些劳动实践课程,如种植植物、打扫教室、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思政教材中,教师可以针对“做点家务活”一节加强讲解,引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四年级上册思政课教材中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节,教师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动完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生活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增强了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在五年级下册思政课教材中的“我参与,我奉献”一节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家园等。又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劳动为主题的活动,如“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思政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加以利用,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创建劳动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平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思政课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教育保障制度,并发挥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手段为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

例如,学校可以积极响应《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号召,建设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为新时代小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学生可以自己做一些小凳子和椅子。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成,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学生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参与实际劳动,有利于独立自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为开创健康精彩的人生奠定基础。

学校还可以发挥社会劳动模范的带头作用,构建集家庭、学校、社会于一体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层面要做好学校的配合工作,同时,学校也定期给予家长科学的指导,使家长具备正确的育人观,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中,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领自身进步。教师创建劳动实践平台,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劳动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可以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扼杀学生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使学生养成勤奋的思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教师需留意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践行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逐步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例如,学校教师可以以“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开展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活动,引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研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家庭资源,引领学生参加如清扫房间、拖地、洗碗等家务劳动。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立适当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儿歌和表演等,为学生构建愉悦的劳动氛围,并指导学生以“劳动者之光”为题制作手抄报,并在班级、学校中进行展示,歌颂劳动和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成就感。

4.注重思政知识和劳动意识的结合

一些教育学家认为,在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当下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只重视智育,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不利影响。在小学思政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向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坚定的捍卫者。但小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会理解到表层含义,不能对其深入挖掘,思政课程无法发挥其价值。学生在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时,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影响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将劳动意识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能够增加思政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让学生知道劳动不仅仅是身体劳动,也是一种精神需求,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小学思政教师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意识和劳动实践结合,为学生创造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劳动过程,最终获得劳动成果。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对思政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的思政教学才是成功有效的。

5.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传统的课内教学难以让学生体会劳动教育所内含的精神,如果没有经过实际劳动,学生很难将思政知识和劳动意识进行结合,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只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就能够提高劳动能力的错误思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便于学生在实际的劳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和学校申请组织一些劳动志愿活动,如帮助学校清洁人员进行校园清理工作、在学校周围开展捡垃圾活动,这些工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过程中的艰苦,在结束后可以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让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感,推动学生劳动意识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小学思政课程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教师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做到“育人”先“育德”,在思政课程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劳动实践将xZA385bUefNbZr2ykXQvKw==劳动教育充分落实,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劳动知识竞赛活动,或是开展劳动比赛活动。劳动知识竞赛是将思政理论知识和劳动教育结合,将学生按照四人一组进行分配,每四组进行抢答活动,每次抢答决出一个胜利组进入决赛,以此类推,最后胜利的小组可获得一定奖励。这一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能够促进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发展。

6.建立劳动教育体系

教师也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做到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德育和劳育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级不同,心理成熟度也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劳动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以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如1—2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原因,各方面能力较弱,在思政课程中教师要降低思政教学难度,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简单的家务即可,引导学生劳动意识的发展。3—4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心理也较为成熟,教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中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引导学生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班级卫生清理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5—6年级的学生思想意识已经成熟,教师不能只传授思政理论知识,要对其进行深化,让学生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产生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将学生的思想观念扩大,以此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随着年级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教师要做好年级转换间的衔接工作,确保在思政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合,存在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未能形成体系、小学大部分学生缺乏劳动教育实践体验以及小学教师的教育能力不专业、教学模式不科学等问题,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创建劳动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劳动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小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基础上,践行“以德树劳”的教育目标,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杨晓军、崔立云《新时代劳动教育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探究》,《才智》2022年第24期。

[2] 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侧重点探究》,《人民论坛》2021年第36期。

[3] 王萌《小学思政课中增强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研究与探索》,《考试周刊》2022年第20期。

[4] 雷锡忠《小学思政课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99期。

[5] 王新刚、郭宏洋《中小学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现代教育科学》2021年第6期。

[6] 马晨《劳动教育融合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现代交际》202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