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思考

2023-12-29 00:00:00章爱韵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伴随学科新课改教育政策的落实与实践,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成为当前阶段的主要教育任务。教师应深入把握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清晰梳理不同历史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其对史料的阅读和辨别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历史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依据历史学科新课改教育要求,设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凸显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正确树立衔接观念,科学选择衔接话题,合理设置衔接问题等六个角度,对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教学衔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42

从初中步入高中是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完成从初中至高中的衔接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完整性,无法体现学科的教育价值。因此,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初高中衔接阶段的心理动态,结合实际学情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能顺利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模式中,增强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历史和价值判断观念。

新课改教育政策强调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加强对学生唯物史观和史料辨别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开展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时,教师还应将历史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向,帮助学生把握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点。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政策不断推进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使历史学科的教育结构更加完善。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相对烦琐,教学结构混乱,学生极易受外部负面因素的影响,无法产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科学开展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教师能够科学整合历史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拓展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视角,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在将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还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全面体现历史学习的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2.有助于全面梳理课程体系

在初高中历史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之间有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只是针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则无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影响历史教学的进程。教师将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效衔接,有助于创新历史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知识体系,便于联系其他相关联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转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帮助其深入思考历史学习的本质。同时,在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在课堂中渗透新课改的相关思想,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科学化挖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帮助其灵活应用历史知识。教师要确保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建立健全的历史课程体系。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1.正确树立衔接观念,强化素养教育

历史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重要教育科目之一,教师要想满足学科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就需要具备全新的教学设计思维,科学归纳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准确把握教学衔接的落脚点。教师通过总结以往初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可以发现,相较高中阶段来说,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缺乏适当的拓展,会产生较多的学习障碍,使学生产生焦虑和厌倦等不良学习情绪。因此,在开展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衔接教育观念,使初高中历史知识能够深度融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促进学生整体历史素养的提升。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挑战,降低传统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针对学生的不足开展教学,并引导学生将初中历史知识迁移至高中课堂,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推动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达成。

以统编版高中必修第一册《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明确当时社会背景下进步人士做出的努力与抗争。在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实施本课教学,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茶叶和罂粟这两种植物吗?”引发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联想和回忆,将初中教材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和过程引入高中课堂中。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命运发生改变的关键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推动历史高效课堂的建构,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2.科学选择衔接话题,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会降低学科教学的亲切感和新鲜感,限制学生的认知思维发散,使学科教育呈现出形式化,不利于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面对这种教育问题,在开展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衔接教学的话题。教师通过对教育形式的更新和转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教师应兼顾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思考优化历史教学环节的不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实现对历史衔接教学的调整,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衔接话题的指导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挖掘相关历史知识,以便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向,使其分析历史问题的切入点,扩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以统编版高中必修第一册《辛亥革命》为例,本课主要介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原因,明确武昌起义对我国革命发展的推动意义,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和约法的内容,体会辛亥革命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意义。在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的知识实施历史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相关知识点,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话题,将其作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核心话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确辛亥革命一课中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培养其开放性的历史分析思维,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任务顺利完成,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体验感。

3.合理设置衔接问题,增强思考深度

综合以往的学科教育经验来看,只有加深学生对学科问题的思考深度,才能把握未来学科改革的趋势,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串联,使其更快地完成学科知识转化吸收的过程,建构深度学习模式。因此,在开展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设置学习问题的重要意义,结合历史知识特点合理设置衔接性问题,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学习适应能力。而且,教师还应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不能简单地进行课堂提问,还应鼓励学生提出学习问题,以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分析历史知识。在解答衔接性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发现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在深度思考中完成教学目标,推动自己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也需注重衔接问题的类型和内容的多样化,依照历史发展顺序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其对活跃学生历史思维的推动作用,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深度。

以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为例,学生在本课中应了解近代史上全球贸易网的建立和经济发展趋势,掌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特征,分析中外不同商品中隐含的文化元素,明确服装业的发展变化与饮茶文化的推广过程。在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开展历史教学。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初中教材中近代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据此提出衔接问题:“新航路开辟对近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哪些影响?”教师借助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切入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而且也能使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更加紧密,便于将学生带入深度思考的状态中,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4.把握历史衔接规律,提高综合能力

在现今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使学生有效解决历史问题,还能培养其综合素养,便于其组织拓展和延伸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开展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分析衔接教学的科学规律,寻找不同的衔接教学切入点,不断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历史衔接教学中,教师还应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记忆,并向学生讲解历史教学目标,指明其学习探究的方向。同时,为确保衔接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科学规律,教师不能再像以往的历史教学一样提供简单的教育引导,而应走进学生内心,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使其能从全面和整体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借助衔接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能力。

以统编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应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开展衔接教学。在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阶段所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复习并巩固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努力,并感受到先辈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展开新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不同,明确两个抗场相结合的优势,掌握同一时期在中、美、苏等几个国家的战争过程,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历史衔接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历史史实。为此,教师不应灌输式地讲解理论知识,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对抗日战争的相关介绍,全方位分析抗日战争的积极影响,并思考阻碍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以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探究精神,帮助其发现历史学习的科学规律,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解析能力。

5.遵循历史时间线索,增强教学衔接

为确保历史学科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师应明确历史学科的教育特点,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历史教学设计,并厘清学生的历史分析思路,使学生能在脑海中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开展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利用时间轴增强历史教学的衔接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帮助其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时间轴的归纳设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回忆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增强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以统编版高中必修第一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本课主要介绍了石器时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息的遗存,学生要掌握我国的政治形态由部落向国家的演变过程,明确夏商西周等早起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开展历史衔接教学,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朝代较多,学生容易产生记忆错乱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高中教材中关于早期国家的介绍,在时间轴上记录对应的国家与历史事件,增强知识的逻辑性。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时空观念。

6.引入信息教学技术,创新教育形式

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也为历史学科的改革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因此,在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以直观化和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创新历史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搜集更多的历史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呈现,创设生动的历史教学课堂,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历史发展过程。

以统编版高中必修第一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教师应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开展衔接教学,从赤壁之战后开始,过渡到三国至南北朝过程中国家政权更迭的具体情况,分析割据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时代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播放介绍三国时期的纪录片,借助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了解。鼓励学生依据视频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其主动思考政权更迭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将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能有效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探究需求,有助于推动核心素养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因此,教师应思考增强历史教学衔接的不同方式,坚持循序渐进和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注重对学生唯物史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阐果《初高中核心素养达成视域下历史教学衔接策略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6期。

[2] 陈晓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年第9期。

[3] 封建国《初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比较与衔接教学》,《教学与管理》2022年第24期。

[4] 周秀福《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探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15期。

[5] 王全忠《初高中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探析——以〈读本〉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22年第3期。

[6] 林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策略研究》,《教师》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