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2023-12-29 00:00:00陈小桃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初中历史新《课标》中指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论述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从思维导图、多元情境、教学拓展、深度探究、实践教学五个方面探讨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38

俗语有云:“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了解历史既能获取经验,又能为未来做好准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而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任务,引领着历史教学的方向。它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灵活地安排历史课堂教学,以推动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但受传统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需要,影响教学效率。历史学科理论性很强,在传统的教学下,教师通常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解和记忆,过程比较枯燥单一,学生很难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历史知识琐碎繁杂,单一的讲解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不够充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以教材为主,教师通常围绕教材来讲解,很少补充或者拓展其他知识,教材中的知识较为宽泛,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枯燥,降低了学习兴趣。

最后,课堂拓展与应用缺乏,忽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历史虽然是人文类学科,但也应当强调对学生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传统课堂教学以应试为目标,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理解历史、应用历史的能力,课堂中缺少足够的拓展和应用空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综合能力发展受限。

二、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历史核心素养涵盖学生成长的多个方面,其中唯物史观需要学生有独到见解,能准确地辨别历史;时空观念则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时序的认知,促使他们理解其意义和深远影响;史料实证让学生能结合史料分析探索,感悟历史;历史解释则是对历史形成见解的一种思维模式;家国情怀蕴含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发展努力奋斗的决心。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思维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只有具有综合思维和完整思维,学生才能准确深刻地认识事物,更好地生活和成长。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综合角度考虑史料和史实,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更好地构建思维模型,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第二,能推动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看待事物不够全面具体,而历史有“明镜”作用,能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社会经验,了解丰富的情感和道德思想,能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良好的品行和思想,这对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作用,能使学生具备更完善的人格品质。

第三,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学生掌握的就不只是历史知识、历史进程,还包括历史文化、情感思维、价值认知和道德准则,也包括思辨方法、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具备综合性与实践性,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是一副描绘过去场景、人物和事件的画卷,其中包含复杂的知识和信息。在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下,学生很难有效地将这些繁杂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学习效果不佳,久而久之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为线索,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中的观念、思想、文化,以增加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总体的角度解读历史,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有效地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全面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为例,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发展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上百花齐放,这些思想都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思想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在学习时,学生要从这样的角度去了解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边学边运用思维导图,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罗列出来,随后梳理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创始人、具体主张等,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地了解不同思想的精髓,分清每种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如墨子创办了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互爱互利、勤俭节约、选贤择能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拓展思考,寻找每种思想在未来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学生又能进一步理解百家思想在文化演进中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内涵,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念和认知,夯实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2.创设多元情境,培养客观思维

历史是极其丰富与多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历史事件的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都有着必然性。但是历史也具有多面性,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获得的认知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分析历史,解读历史。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客观思维,能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情境教学法,在多元情境的引导下,带领学生深入体验历史,从不同角度感受历史、品味历史、观察历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秦代的统一进程,并了解秦代的统一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对历史的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历史总是有多面性而,秦朝虽然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弊端与问题。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多元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秦朝的强大与秦朝衰亡的因素,使之能从细微之处分析秦朝衰亡的原因。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秦朝的制度与措施,然后真实地展现人民生活的场景,当时的秦统治者急于求成,实施暴政,农民受到压迫和剥削,在这种悲惨的生活境遇中,农民群体首先选择了反抗。通过感官上的体验,学生对秦朝的制度和政策产生了鲜明的认知,随后,教师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如果自己是当时的农民、官吏或者是军官,在面对这样的律法和制度时,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和行为。在生动的情境下,学生就会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思考,从多个不同角度去审视历史,观察历史的演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全局观念

学习历史就要了解历史的全貌,从全局角度看待历史的进程,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于教材篇幅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当前的教师在教学时只讲解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且多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单呈现历史的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满足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值得学生学习和品味的人或事,包含着灿烂的文化与多样的文明,如果只学习教材,学生定然会受到局限,无法有效提升认知能力。教师要尝试在课堂上拓展更多的教学内容,利用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帮助他们摆脱教材的束缚,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形成良好的历史全局观念。

以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明朝的经济、科举制度等,更全面地理解明朝的统治过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持续了276年,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贡献。但教材上,与明朝有关的介绍只有较少的几页内容,学生很难全面地了解明朝的巨大影响和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拓展内容,丰富学生的历史视野。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有关明朝锦衣卫和东厂的故事,拓展与明朝科举制度相关的知识,或者引入明朝有关的书籍,如《明朝那些事儿》,让学生对明朝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产生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在这样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才能窥见明朝历史的全貌,从多方面了解明朝的历史成就,如此就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明朝的历史发展和变化,建立全局观念,更好地分析历史、解释历史。

4.组织深度探究,树立价值认知

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领悟历史的价值,形成优秀的思想。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此时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感悟价值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但传统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有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的机会。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下,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从探究入手,积极地开展主题探索,围绕历史话题深入剖析、积极验证,使学生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挖掘历史内涵,了解历史价值,从而更生动、更全面地感悟历史的真谛,继而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认知。

以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能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大唐盛世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但如此盛世为什么会分崩离析,走向灭亡呢?这是一个值得学生去深思和探讨的话题。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从盛唐的种种迹象出发,去探索它衰败的必然性。比如从掌权者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各节度使的势力膨胀,宦官专权、赋役繁重等迹象出发,探索每一种迹象对国家根本、对社会运转、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接触到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能从中体会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和一群贤明的大臣的重要性,随后还会思考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为何要发起起义,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在深度探0ca5db4bd406a7b3ae3ad7a3a19e961e究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步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能从客观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了解自己应当追求的目标,由此树立远大的志向。

5.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文化共鸣

历史虽然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但仍然有着警醒世人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只在课堂上阅读教材,从字里行间了解历史的片段,明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顺序,但此时历史对他们而言就只是单一的文字,不具备情感和思想。然而,历史饱含情感和文化,是先人用血肉铸就的篇章,如果只在课堂上开展历史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去感悟历史的价值,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对历史文化的共鸣,不断加深学生的历史记忆,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

以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明白全民族抗日救亡的必要性,并理解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印记,它的胜利是无数志士用血肉换来的。教师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并真正认同这一历史,就必须加强实践体验,在实践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想的升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红色根据地,去实地参观当时的抗日前线,了解抗日的艰苦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与野蛮。学生还可以探访名人故居,去了解当时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是如何抉择与奉献的,也可以去观看抗日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回顾当时的场景,了解中华民族的热血与无畏。在丰富的实践教学中,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先辈们的奉献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引导他们深入历史,感悟历史本质,形成历史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时代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展的根本目标出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积极地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创设多元情境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历史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借助实践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能客观地看待历史,正确地分析历史。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学生就能形成时代所需要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许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23年第9期。

[2] 欧冰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12期。

[3] 陈琼实《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教育界》2023年第13期。

[4] 赵艳红《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期。

[5] 马建邦《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