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必备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拥有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精神,发挥二者的育人价值。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劳动教育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22
2020年教育部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除了设劳动教育为必修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应该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文件针对在不同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如语文学科需重点选择涉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歌颂劳动者的文章进行学习,加强对学生辛勤、诚实、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发现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带领学生从语文学科中感受劳动,从而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小学生最常接触的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应承担起劳动方面的教育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汲取劳动经验,自觉养成劳动习惯。在小学语文教xsG/VtRT2rL0rVYycogustcI0s0+FRajMEbeuEM8f8E=学中穿插劳动教育,学生能够通过文章、诗歌体会古往今来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感受劳动的喜悦,反对一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对劳动行为产生正确认识,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
2.发挥二者的育人功能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语文教学需围绕培养这两大特性展开。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是人思维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提高劳动能力;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提升思想认识,感悟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则有利于改变小学生的劳动认知,端正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通过劳动教育也能够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师要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挥二者共同的育人功能。
3.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2022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指出,劳动能力是顺利完成劳动任务所需的能力,是个体的劳动和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劳动能力的培养需要完整的教学体系。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共12册课本中收录了649篇课文,其中关于劳动的篇目有119篇,占总篇数的18.3%,涉及农民、工人、粮食、做手工、烹饪等方面的劳动内容,主要关注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系统融入劳动实践内容,学生能够通过切身感受课本描述的劳动活动,改善学生的劳动观念,领悟其中的劳动技能及方式,提高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获得胜任劳动工作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学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随着国家关于劳动教育融合其他学科教学相关意见的发布,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劳动教育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未受到足够重视。部分学校并未形成构建融合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的意识,缺少组织研讨结合语文学科及其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活动。部分语文教师未能深刻认识现阶段的教育政策导向,仍停留在单一的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劳动教育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认识模糊,不够了解劳动教育发展现状,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存在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缺乏对劳动知识的储备与劳动技能的学习,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劳动教育的融合流于表面
目前,劳动教育融合其他学科教学日益受到国家和教育界的重视,部分地区与学校已经意识到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融合的重要性,并开始组织开展相应的学习研讨活动与相关教学实践。但现阶段的劳动教育还未成系统地融入其他学科,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本中关于劳动的学习资源丰富,但由于未形成一套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融合大多停留在自身对该内容的认识基础上,劳动教育内容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存在偶然性。教师并未长期坚持将劳动教育内容彻底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虽然有些教师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知识经验、教学压力、教学进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使融合劳动教育的语文教学逐渐流于形式。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要求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并展示成果,在课堂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传统节日的背景、习俗进行讲解,但对其劳动活动做月饼、包粽子、制作春联等劳动知识只是在课堂中一笔带过或不加说明,学生对节日的劳动特色体验感缺失,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此外,语文学科还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3.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语文教材为主。教材中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大多能发现并运用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但往往忽视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缺乏对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千人糕》《邓小平爷爷植树》都存在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能够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但《桂花雨》《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文并未在文章中直接体现劳动内容,劳动教育因素隐藏在语言文字之后,教师难以直接发现其背后的劳动精神,使语文教师容易忽略在这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小学语文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也多以课堂的形式展开,学校能提供具体实践的场所及时间有限,其实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延伸语文知识和劳动教育。大多数教师不会有效利用家庭资源,不会利用其他学科资源、联系社会资源来进行教学。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
1.提高教师重视程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依赖于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素养。集体层面上,首先学校需组织教师集体充分研读《意见》《纲要》等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教师间相互交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优势,提高教师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展开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方法和实现思路。最后,学校要经常组织展开教研活动,结合学校的情况研究合适的融合方式,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带动教师群体共同进步,集思广益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感受美的学科,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首先需端正自己的劳动态度,主动学习与参与劳动,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教师应养成研读国内外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的习惯,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还需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掌握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劳动教育方面的知识,并积极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结合劳动教育。最后,教师应积极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比赛,并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设计,强化自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能力,在比赛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最终服务于教学实践。
2.整合语文教材内容,突出劳动教育观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劳动教育资源,主要涉及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精神等方面,但内容分散在各个学段、单元当中,每篇课文对劳动感悟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课文进行整理,深入探究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劳动教育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整理结果划分出不同的劳动内容学习梯度,明确各梯度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再选择合适的实施策略进行教学。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劳动教育的观点,最终形成完整的融入劳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例如,一年级下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主要表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但也涉及挖井这项劳动活动,这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要促进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便不能忽视课文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开展教学。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来感受劳动过程中的艰辛。而同在一册书的课文《文具的家》主要通过贝贝和妈妈关于文具整理的对话,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师可带领学生整理文具。通过实践,学生能够理解让文具“回家”的道理,学会收纳的技能,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
3.挖掘教学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
除了对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整合,教师还可以挖掘除教材外的其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学校通过结合自身的特色,对劳动教育场所进行开发,借鉴他人经验,积极尝试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如山东省淄博市齐盛学校,他们开辟出农艺园,开展为农作物的栽培、育种、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具应用、农田灌溉和排水、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和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等劳动实践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整合语文教材资源、课堂内外劳动资源形成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如在学习《赵州桥》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更应该通过本文带领学生切身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才干,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在课堂教学可实施的范围内对课程进行设计,组织学生制作赵州桥的简易模型,模拟洪水冲击桥身的场景,感受建桥的艰难。在学习《悯农》时,教师可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学校开辟的农艺园中进行实践,深刻领悟粮食的来之不易。
《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个最重要场所,社会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二课堂,在学校教学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时,家庭和社会都可以成为对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补充。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找到适合实施教学活动的地点,选择适合学生在家庭及社会上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详细介绍劳动教育内容,并以作业等形式布置给学生。其次,家长需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端正自己的劳动态度,使孩子的劳动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配合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尽量创造更优质的体验条件,而不是通过“摆拍”等形式敷衍了事。最后,社会应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劳动活动,开辟劳动教育研学基地、提供劳动体验岗位、组织社区劳动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过程。
在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教师可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感受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不同节日的劳动内容,家长要在能力范围内创设条件,带领孩子制作屠苏酒、踏青、采摘茱萸,社区也可组织大型的制作春联比赛,为语文教学提供劳动实践保障。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击心灵的感悟,收获更加深刻的文化理解和劳动经验。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语文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教师专业性不足,资源开发不足等原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面对小学语文和劳动教育的相关问题时,学校、教师、家长、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发挥其育人价值,使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劳动教育能够更有效、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明霞、陈雪瑞《小学语文学科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文本分析与应用——基于“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2] 齐金华《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农艺园劳动实践课程为例》,《现代教育》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