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得天独厚的教育素材,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职责。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低段 语文教学 文化自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16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不足,语文课程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效果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文化教育素材,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教育能力,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有机渗透到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以及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意义
1.渗透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诚信、孝顺、尊敬兄长、爱国、和睦邻里、严以律己、自尊、自信、自立”等文化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素材。当学生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中的文化素材后,那么他们就会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就会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2.渗透文化自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路线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与生活中,所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素养,学生们就会在基本的字词学习、语句篇章阅读以及语文活动中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3.渗透文化自信是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学生们具备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后,他们就会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就会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并会在学习、了解我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语言鉴赏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们会在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化历史以及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核心素养。
4.渗透文化自信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AqFhGoSKPgJZfhecQ/iadF03aeIpr8YgY6GtYGcB1F0=的重要职责。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自然要积极探索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文化自信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措施,将其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语言教学活动中,从而全面落实语文新《课标》理念。
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教学环节
1.课前备课环节渗透文化自信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当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文化自信素养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后,他们就会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素材,并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融入教学设计中,从而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以《姓氏歌》为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机渗透我国的姓氏文化,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呈现《百家姓》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姓氏文化,并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课堂导入环节渗透文化自信素养
课堂导入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后续语言探究活动的质量。当学生们在课堂导入环节保持高度的专注后,课堂导入内容就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学生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呈现以古诗词如《清明》《游子吟》等改编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新知探究环节渗透文化自信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学习探究环节,教师同样可以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理解语句含义。
以《传统节日》为例,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文化习俗。教师可以一边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一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传统的春节习俗,引导学生观看人们在窗户上贴的窗花,感受放鞭炮的节日气氛,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语句表达的含义。
4.作业练习环节渗透文化自信素养
在课后作业练习环节,教师同样可以有机渗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了解和传承。
学生们学习《曹冲称象》这一篇课文之后,可以在课后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与曹冲有关的故事,了解曹操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学生们对字理以及汉字的起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自主搜索汉字的发展历史,总结字理等,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我国语言文化的源远流长,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
三、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模式下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识记字音和字形,并没有挖掘汉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运用字理教学和字谜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理念,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贝”的故事》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中有多个与“贝”有关的汉字,如需要学生认读的“赚、赔、购、贫、货”等字,需要学生识记的“购、财”等字,在这篇课文的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模块还有“赔本、珍贵、贫穷”等与“贝”有关的词语。教学上述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贝”字的由来及其延伸含义,进行汉字的学习与识记。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猜字谜,学习编辑字谜,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呈现如下字谜“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通过对谜面的深入分析,学生们可以猜出“哭”字。类似的还有“存心不让出大门,你说烦人不烦人”的字谜,学生们可以猜测出“闷”字。当学生们接触字谜之后,他们就会积累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看见的字谜,甚至会分析字谜的特点,并会在此基础上自主编字谜。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含有“形声字”特点的字体,具体可以是“清、城、露、花、岗、烈、圆、阁”等汉字。学生们会在总结汉字字体结构特点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识字能力,了解我国的汉字。
2.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语文教材上的很多课文本身就表达了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由于教材版面的原因,教师并没有对课文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解释说明。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八角楼上》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在八角楼中工作的情境。很多小学生只是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听说过毛泽东主席,并没有深入了解毛泽东主席对新中国的伟大贡献,也不了解毛主席高尚的人格品质,对革命文化的了解也比较少。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呈现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领导革命工作时的艰苦环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刻感知革命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人格品质,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革命文化。
以《端午粽》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渗透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端午节的来源与屈原有关,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分享屈原的故事,引导学生感知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感。紧接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一一呈现“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来源,向学生们一一呈现不同地区在传统节日期间的传统美食以及其他的节日习俗文化,包括走亲串友、娱乐活动等。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延伸“亲情、互送祝福、邻里分享、除旧迎新”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3.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国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在国学经典作品的诵读活动中,学生们会深入感知汉语的韵律。在国学经典作品的诵读活动中,学生们还会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学习,深入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并逐步产生浓厚的语言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始诵读经典,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经典作品中表达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即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书籍,可以是《三字经》,也可以是《百家姓》,然后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诵读,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字音、停顿、重读、情感表达”等一系列的诵读技巧。教师观察学生们的诵读表现,并从中选出诵读能力强的学生,授予其“诵读小冠军”的荣誉称号,或者是对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当“人之初,性本善”的语言内容内化到了学生的思想中,成为学生思想意识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就会与人为善,并会积极帮助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进而就会用实际行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在线经典诵读。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中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电子产品展开诵读练习,纠正自身的错误读音,并在信息平台积极上传自己的诵读音频,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提升自身的诵读能力。
4.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尽管语文教材中的多篇课文都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还有很多同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内容没有出现在教材上。由此可见,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要积累基本的语言知识点,还要积极分析其中表达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较强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用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外读物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课外书籍《老人湖》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展开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具体可以是:你们去过内蒙古吗?你们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景色特点吗?你们是否和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使得学生将课外阅读与日常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回想自己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生活在一起的情境,感知其中的浓浓亲情。书籍中的爷爷不愿意离开家乡,不愿意到城里生活,那么教师可以提出与热爱家乡故土、孝顺老人等相关的问题:“为什么爷爷不愿意离开家乡?如果你的爷爷将来也不愿意跟随你到城里生活,那么你会怎么办?”学生们会一边阅读书籍,一边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如何孝顺老人,如何照顾老人。
5.组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以渗透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活动。比如,学生们阅读了《三字经》等书籍中的内容,了解了“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黄香温席”等一系列的典故,那么他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然后扮演其中的角色,将其表演出来。以“孔融让梨”这一故事为例,学生们可以分别扮演孔融以及其兄弟姐妹和家人,将孔融谦逊有礼的良好品质展现出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以培养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语言游戏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故事猜猜猜”的游戏活动。以“铁杵成针”这一成语故事为例,班级内选出一名学生负责运用语言讲述这一故事,其他学生负责猜具体的成语。学生们会在趣味化的语言活动中深入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感知成语故事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指的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展开与文化自信培养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积累以及运用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健美《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渗透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23年第23期。
[2] 张慧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文理导航》2021年第5期。
[3] 张艳超《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渗透之道》,《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