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12-29 00:00:00孙晶晶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潮席卷国内,汉服、古典礼仪等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迸发出新的生机。小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必然要紧跟文化潮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而国学经典的渗透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呼应。本文中,笔者探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中的有效渗透策略,以期促进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国学经典 素质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15

国学是一门学问,它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国学的大盛时期,到了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掀起“寻根”的热潮,九十年代,国学再起掀起热潮,直至今日,这股热潮仍未褪去。国学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国学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沉淀后的精华,学习国学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其价值是现代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国学经典知识,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将国学经典渗透其中。基于此,本文对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和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渗透措施。

一、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国学热”是近几年来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然而,在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的课堂上,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形态。目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都包含了一些与国学有关的内容,但多数都是从国学经典中摘抄而来,在编排上也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国学37jJV8pXJ2XpHlGfksI7SQ==经典教育存在着零散、不集中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它的渗透作用。与此同时,在汉语课堂上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在课上渗透国学经典时,传统的国学经典渗透教育方式、内容、范围较为狭窄,这种情况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的。此外,教师在实施渗透教育时,往往只注重知识层面的教育,而忽略了精神与道德素质的全面渗透。这就导致学生对国学经典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是影响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国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作用有很大的影响。通常来说,教师的国学素养越高,就越能将国学经典流畅地融入教学实践当中,学生们也就能够从其教学中更好地学到国学知识。但是,如果教师的国学素质不够高,那么他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只能是生搬硬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影响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往往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无法充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学经典教学。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作用

1.有益于小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

国学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来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囊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和学术成果。把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时期接触到不同的文学内容和优秀的文化。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期间,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至今还影响着后人。小学生在学习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能学习到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如历史知识、政治知识等,大大提升了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2.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思想素质的提高

教师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利用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优美的意境,对小学生的语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增强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的文化积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传统文化典籍大多是古代优秀的文学著作,古人以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人生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且归纳了出正确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这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又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性的境界,培养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文素养。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古人推崇的国学经典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浅显的故事来教育后代。当前,小学生普遍缺乏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学习。然而,将国学经典推广至全国范围,对于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能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人格。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知识水平、人格素养以及思想观念都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以“仁”为核心,这正是处于成长初期的小学生所必需的美好品质。许多国学经典都反映了以“仁”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立德树人是新课改下的根本任务,而学习国学经典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在诵读和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处事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国学经典呈现给学生,首先要从朗诵入手,通过记忆、朗诵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阅读水平,从而逐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其他知识。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对这些知识也会产生一定的领悟,从而使他们在人生、学习方面得到启发,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热爱,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3.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国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措施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解读国学知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籍数不胜数,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经典古籍探寻历史,了解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国学知识无处不在,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涉及比较多的国学知识,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涉及的国学知识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优秀古典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去探究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后,自然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国学经典是带领人们穿梭古今的载体,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能够一睹千年前的壮丽山河,并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学生也会因此对国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有着重大意义。

中华古典诗词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用词讲究言简意赅,并且还包含了大量的生僻字,在诵读的时候比较拗口。因此,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时,常常会因为难以理解其中内容而产生抵触心理。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小学生学习生僻字,之后再去学习其中的含义、主题和中心思想,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新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作品中的内容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中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以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全文围绕写景展开,并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主题,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对古诗《观沧海》的鉴赏环节,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起伏的潮汐与流水的声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观潮现场的氛围。与此同时,《观沧海》也弥补了《观潮》在情感渲染上的不足,从而达到以读激情的良好效果。

2.知识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兴趣

一首诗,一篇赋,甚至是一个成语,都包含了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很多深刻的思想都能从寥寥数字中体现出来。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应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国学经典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会走进生活,提高自身实际处理问题的相关能力,如此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被运用到生活中,这是古典作品与现代文学的共同之处。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与课堂相比,现实生活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以《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为例,此单元主要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展开,这三个故事也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七夕、中秋相关。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更深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收集与这三个节日有关的事物。如下图所示: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传统节日产生更多了解,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浓厚的探索欲。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国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高旭在《南社启》这样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则国魂果何所寄?曰:寄于国学。”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重要标志。教材中的作品不仅有文采,而且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其中一些作品可以作为启蒙养正的素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还能够让学3cf73b78e32f9060910ee9fbe8e12a66477fcae7c9731924dc2ec3484a8c100f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作品需要被教师融入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发出提问:“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们会想到《三字经》中的哪些内容呢?”这时学生们就需要回忆《三字经》中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反复想起国学经典,同时也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让小学生朗诵唐诗宋词,使讲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小学语文讲堂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国学经典教育有机地融入小学语文讲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精华,同时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关键构成要素,更是国学经典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唐诗宋词教学活动时,教师务必遵循智育与德育同步发展的战略准则,使二者相互融合,切忌使一方面从属于另一方面。基于此,语文教师务必指引小学生带着目的诵读国学经典中优秀的唐诗宋词,深刻体会诗词所展现出来的内在思想,理解诗词句本意,进而将诗词内容转变成自身的语文素养。在进行诗词主题阐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小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核心内涵。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在评估小学生对诗词主题的归纳能力时,必须采取认真、科学的态度,以便让小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内心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融入创新思维,让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诗宋词所描绘的美好画面。

例如,在讲解曹植的《七步诗》时,小学生可能无法直接理解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三国演义》的背景,讲述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曹植在创作这首诗词时所表达的无助和悲愤的情绪。

5.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国学经典

传统的国学经典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太大,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对学生长期进行国学教育。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一些国学经典。教师在课堂上朗读一段经典,以此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国学经典。在朗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他们在课外读书时所碰到的问题反映给教师,教师也要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地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读,会背,并要鼓励学生思考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自主性。在课外阅读国学书籍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获取与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汉语。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国学经典内容以后,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三字经》的任务,让学生每天放学以后读几页《三字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国学经典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教师可以适时地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解读字词等。这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的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国学经典作品。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而国学经典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长期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国学经典更好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 柯丽春《弘扬传统文化 使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名师在线》2019年第25期。

[2] 何学芳《国学浸润,品学双长——浅谈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书育人》2019年第25期。

[3] 周晓虹,刘黎明《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初探》,《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