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3-12-29 00:00:00王小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阅读能力对学生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学生具备阅读能力,有利于其开展自主阅读活动,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经验,形成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如果学生缺乏阅读能力,那么其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等皆会受到不利影响。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阅读能力对学生的作用,深入分析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08

语文不仅是学科,还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工具。学生在开展其他科目学习时会运用到阅读能力,在解题时会运用到阅读能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提升学科素养的必备能力。基于语文学科阅读数量的丰富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语文教学建议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教学,实现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一)提高理解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掌握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而语文课堂以理解阅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清晰、明了、简单,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语文阅读文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受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个体差异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明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影响,意识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对阅读文本和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理dcc26e3af6e6625d3e05192f4d56055e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快速、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理解能力较弱学生难以快速、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数量、阅读质量的差异性,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形成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开展阅读活动,逐渐提升理解能力,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此拉开,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对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二)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涵盖阅读教学,还包括写作活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可知,写作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容易出现写作缺乏内容和深度、缺乏思路和语言等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写作素材、写作经验,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基于写作上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成因和解决策略,明确阅读对写作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写作语言、写作思路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阅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文本,如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通过阅读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文本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好词好句的积累量,明确不同题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思路,长此以往,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写作的严谨性。综上所述,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开阔学生眼界

小学阶段课时较多,学生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难以脱离实际生活去外面的世界感受和经历事情,导致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学习眼界等方面受到影响,难以实现认知、实践等能力的发展。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名篇散文等文本,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欣赏世界和生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游刃有余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升知识积累数量

语言表达是学生生活、交流的必备素养,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催动语言表达素养形成的课程,可以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涵和字词意思,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深度。并且,语言知识积累需要依托于独立阅读,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情境教学的多元化设计,使学生在接近阅读文本的情境中,深入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和内涵,不断增加语言知识储备,为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1.创设导入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高效的阅读教学活动需要依托于趣味的课堂导入。通过情境教学法导入课堂,学生可以快速明确阅读文本主题内容,并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使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更加高效的语文阅读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阅读文本,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荷花》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阅读文本,围绕公园中的荷花景色展开描写。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播放清晨荷花池的美景,让学生观看视频,并自主阅读文本内容,体会文本中描写的景色和意境。在视频前半段,教师可以展示荷花池的美景,后半段中,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意境和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其思考词、句、段对荷花池景色描写的作用,通过感官、思维上的刺激,使学生将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主动性和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设计朗读教学情境,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过程,并在声音中增加韵律、节奏、情感等内容,使文字更加生动,增加学生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综上,朗读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的开展,设计有效、多样的朗读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空间和朗读时间,使学生可以充分朗读文本,体会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语言知识。

《荷花》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朗读教学,构建文本语言情境,增加阅读文本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强化学生的文本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文本内涵、思想的同时示范《荷花》朗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体会,设计沉浸色彩的朗读情境,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文本,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聆听,并在学生朗读结束后给予一定建议,使学生的朗读情感更加充沛,同时,教师在示范和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悠扬、富有意境的音乐,如《Summer》《风舞者》等,使学生在音乐的带动下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意境,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设计问题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依托于语文思维能力。所以,学生通过发现阅读中的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实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避免出现从众现象,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观察以往问题教学片段可以得知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价值,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并质疑文本,提升学生文本阅读的独立性,促使学生开展独立阅读活动,深入理解阅读文本意义和情感,积累语言知识。

《荷花》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阅读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阅读文本分为三段,第一段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段描绘荷花生长的优美姿态,第四、五段描写作者观赏荷花的感受,并针对这三段内容提出教学问题,如从第一段可以读出什么?“赶紧”一词的应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白荷花在这些大玉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可以换成哪些字?作者为什么用“冒”字?作者为什么说荷花池是一幅活着的画?这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文本中阅读和学习。而后,学生依据自愿原则分享问题答案,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新的问题,如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会着重描写荷花的姿态?荷花在荷花池中会有什么样的姿势?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降低问题难度,进一步分析阅读文本,提升阅读速度和质量,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是学生通过交流、互动、探索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其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互动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平台,在分享和接受他人阅读结果和阅读经验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阅读文本。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为师生互动、生本共鸣、生生互动提供平台和机会,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1.强化师生交流,明确阅读导向

师生交流是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明确阅读方向的关键。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具有较强的畏惧心理,导致师生互动中呈现出教师说、学生应的状态,难以开展高效的师生互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并以相对温和的形象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发挥师生交流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独立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月是故乡明》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围绕故乡的月亮展开。此文是一篇抒情文章,作者将“月”作为线索回忆童年生活,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教师在开展将教学活动时,可以以温和的形象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后,与学生谈论童年趣事。部分学生因家庭原因,假期时和上学时所在的地方不同,如学生放假,家长因工作问题会将学生带到爷爷奶奶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将学生内心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让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深度学习。

2.促进生本共鸣,开展深度阅读

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意识到阅读能力背后的本质,加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性,使学生在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的同时,自主思考阅读文本的深层次含义,促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活动。

《灯光》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学六年级上册的阅读文本,通过讲述关于“多好啊”的回忆,歌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文章主要讲述革命时期的艰苦和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学生出生于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较为富足,难以认识到早期的艰苦环境和革命先烈的精神。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和学生学习的环境,而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文本中的“他”对学生良好学习条件和环境的憧憬和战争时为革命的献身精神,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己沉浸到文本学习中,深刻感受革命战士的意志品质和道德精神,从而与文本产生情感、精神上的共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课文赏析活动,提高语文审美素养

阅读是学生感受文字、情感美、精神美的过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师要结合教育改革要求和阅读文本“美”的特点开教学,侧重于对文本中美的挖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促使学生形成审美素养,强化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1.教学赏析手段,提高阅读能力

高效的阅读活动需要学生将自身思想、意识、感知觉融入阅读过程中,品味文本语言中的意义和内涵,了解文章写作结构和写作思路,实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文本欣赏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发展和形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诗词具有较强概括性,主要内容是赞赏西湖美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初步朗读诗词,感受诗词中的文字之美,调动学生探究诗词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语言之美,在充足了解诗词意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描写的西湖美妙景色和诗人看到景色的情感,感受诗词意境、情感之美,通过鉴赏指导,学生可以逐渐具备自主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2.利用画图教学,树立审美观念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意境,形成独特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展示不同类型书籍的梗概,让学生选择最具吸引力的书籍,使学生可以多读书、读好书,增强对文字的敏感度,加强图文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观念。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记录西湖美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阅读文本基础上推荐与风景相关的书籍,如《秋色赋》《致大海》《荷塘月色》等,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鉴赏方式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将书籍中体现的美景以图画的方式体现出来,制作成风景绘本,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教师要意识到阅读能力对学生综合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基于新《课标》要求设计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巧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品位·经典》2022年第24期。

[2] 王雪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品位·经典》2022年第24期。

[3] 马艳、李学斌《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选文的百年嬗变》,《教育学报》2022年第6期。

[4] 于夕杰、付文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领域单元整合的有效路径——以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单元整合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2期。

[5] 徐健辉《师范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以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