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3-12-29 00:00:00冯丽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与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随着教育学研究的深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逐渐在各个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那么,这种基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模式如何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是什么?这便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合作学习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策略的分析,为教育者提供新的视角与启发,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06

随着对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的深入研究,教育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合作与交互式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教学转型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阅读不仅是对字句的识别和理解,更是对人生、情感、文化的探索和体验,这一过程更适合在合作中进行。语文,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深化理解、扩展知识边界的目的。更为关键的是,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能够锻炼沟通、协作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学生主观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教学策略赋予学生学习主体的角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

首先,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小组协作。与传统的单向教学不同,学生在小组教学中与他人共同完成阅读任务,如角色扮演、主题探讨或故事续写。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主选材、探索策略与发掘答案的过程,从而更加珍视自身在学习中的决策权,形成主观学习意识。

其次,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教学。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有的可能是擅长概括的“小组长”,有的可能是细心的“记录员”,还有的是敏感的“情感解读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最后,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机制重在过程与互动。相较于传统的结果导向评价,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与小组成员的阅读过程、交流互动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意识3JPIP150eb5bKwmQjvY2lQ==到合作、沟通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认知快速拓展的时期,对于多种阅读策略的掌握显得尤为关键。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教育策略,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从各自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分享不同的理解。这种多角度的交流有助于孩子们挖掘文中隐含的意义,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另外,面对不同的解读,学生们学会了比较、分析和评价,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合作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策略,比如:“我为什么会这样理解?”“我是如何找到这个答案的?”这种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观察与思考,使得学生更为主动地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以更高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最后,合作学习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当学生们在小组中碰撞思想、交流见解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往往会得到显著提升,这种积极的心态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的引入,已被证明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他们的社交网络逐渐从家庭扩展到校园。在这一时期,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社交模式,对团队的认识和认同感尚处于形成阶段。此时,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语文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在与他人沟通、交流,实践中感知和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从而形成对团队合作的重视和认同。

其次,语文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过程,更是情感、审美、思考能力的培养过程。当学生在团队中分享阅读体验、分析文本,他们不仅学习到更多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单凭个体的力量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最后,面对21世纪的社会现状,团队合作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所培养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疑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分组,奠定合作基础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合作学习逐渐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它不仅强调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共同探讨。一方面,合作学习有助于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理的分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学生间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分组策略的影响。基于“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在同一小组内,学生的能力和背景应当存在差异,而在不同的小组之间,学生的整体能力应当相似,这样的分组策略可以有效确保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都能发挥其特长,并从中受益。

以小学语文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分组的策略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和背景进行小组分配,确保小组内部存在差异性,以促进学生间的地共同探讨。接着,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在该游戏中,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其中一个成员进行表演,其他成员则进行观察与猜测。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小组成员间的了解。

2.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

在教育实践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互动性强、充满活力的学习模式,已被广泛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其独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鼓励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发掘潜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已成为当前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创设情境涉及精神、心理和情感的共鸣。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愿。

以《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看到创设情境在合作学习中的巧妙应用方式。教学开始前,教师先行设问:“课文中的秋雨姑娘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景色?”这种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答案,为后续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随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一系列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秋景画面,再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回忆和分享自己的观点,还需与小组成员深入探讨、碰撞思想,并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更使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总体而言,通过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兴趣,使学生在这种生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了知识的乐趣和合作的力量。这为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3.合作指导,深化阅读理解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模式的日益创新与转型,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关注与应用。其核心在于鼓励学生互助互补,以团队的方式深化对文本的探索与理解。特别是在处理背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距甚远的课文时,合作指导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与思考的平台,助力他们跨越时空、深化对文章内涵的领悟。

以《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为例。在此篇文章中,白求恩大夫为救治伤员不懈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连续手术的情节,充分展现了他博爱与忘我精神。然而,由于历史背景与当代生活存在明显的鸿沟,单纯地讲授可能难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种精神的伟大。因此,教师要采取合作学习策略,邀请学生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被引导探究如“十分镇定”和“连续手术”等表达背后蕴藏的深意。每位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而达到共同的认知目标。这种合作指导策略,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协商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同时,培养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角色扮演等,进一步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交流的环境,从而确保合作学习策略能够得到充分应用,真正实现深化阅读理解的目标。

4.创新评价,完善合作成果

合作学习涉及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生具有出色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创新评价意在通过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确保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使其真正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例如,在教授《自然之道》这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索、交流与反思。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趣味性的团队挑战活动,学生在小组中要合作分析此篇课文的主题与细节。每个小组都需要领取任务,如文本解读、主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完成后,每组会选择代表在班级前展示其分析成果。其次,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互评,关注团队合作的过程和效果。教师则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合作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除此之外,家长评价也是多元评价机制中的关键一环。教师可将课堂中的教学片段录制下来,并发布到班级微信群中,邀请家长对学生的表现、团队合作及展示效果进行点评,这种外部的、客观的评价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反馈视角,助力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寻找提升之道。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反思

1.遵循适度性原则

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普及,表明了现代教育在探索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必须深入反思其在具体应用中的得失,特别是关于其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指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风格等多个方面,确保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和强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过度的合作学习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依赖,而不足则可能使合作学习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过度的合作学习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伴,久而久之,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反,如果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没有得到充分保障,那么学生可能无法从中受益,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探讨和交流。其次,小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善于团队合作,而有些学生则更倾向于独立学习。因此,适度的合作学习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总体情况,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灵活地调整合作学习的策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该经常性地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效用。

2.把控阅读氛围

阅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其过程涉及学生的主观体验与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推动学生深度交流、共同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然而,成功地整合合作学习与阅读教学,需要营造恰当的阅读氛围。

合作学习中,良好的阅读氛围犹如沃土,为学生提供了扎根、生长的空间。而这种氛围,不是简单的“和谐”,而是必须浸润着探究、好奇和共鸣。为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目标,确保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目的。阅读不只是简单地文字识别,更多的是文本之间、文本与生活、文本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其次,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对待错误的态度、对待差异的接纳,都会深深影响其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师需要通过鼓励、肯定以及适时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批判,敢于创新。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共识。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你说我听”,而应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共鸣的交流。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对文本的共同理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以《山居秋暝》为例,在小组讨论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对“空山新雨后”有不同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讨其中的意境与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共鸣与共识。

在深入剖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合作学习的交汇点后,教师可以明确地认识到:阅读不仅是解码文字、理解意义的技能过程,更是一种涉及认知、情感、社交三重维度的复杂活动。合作学习为此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饱尝文本深处的情感与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共情能力。教师的角色将由传统的“教”转向“导”,引领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索、自我成长。然而,如何在合作学习中平衡个体与集体,自由与指导,创新与传统,仍是教育者需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会芳,马小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第2期。

[2] 杨贵林《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22期。

[3] 张悦《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学周刊》2021年第15期。

[4] 韩学平《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