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3-12-29 00:00:00梁红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2022年版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思维能力是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保障。文章首先从“透过语言感知,培养思维敏感力”“借助文本阅读,激发思维想象力”“巧借选文插图,提升思维理解力”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然后从“阅读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结构解析入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两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04

思维能力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并列构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具有敏锐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多特点。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更有助于他们从小养成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乐于思考等良好品质,促进学生长效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话题展开初步讨论。

一、由感促知:培养儿童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由感觉、直觉、表象和想象等构成。其中,感觉是儿童对事物的直接反馈,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表象是事物在儿童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想象是大脑记忆对表象进行改造,继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在阅读鉴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入课堂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是陌生的,也是新奇的。学生通过拼音、识写等途径认识了些许汉字,积累了部分语言技能。因此,在阅读中急于表现自己的学习能力,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为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思维能力需经后天教学栽培,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可供迁移的思维方式。结合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特点及语言基础,统编版教材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诸多精妙编排。

(一)透过语言感知,培养思维敏感力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数选文在课后练习部分均设有“朗读课文”这样的学习选项。如此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了解文章结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获悉文章主旨,更在于借助“朗读”的方式来刺激学生感官体验,通过身体器官(眼、口、手、耳等)全面参与,促使学生全情投入到与文本交流的深度体验中,提升思维敏锐度。

以一年级下册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本课的课后练习第一题就要求学生要“朗读课文”并“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那么,课文中小公鸡和小鸭子之间有哪些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公鸡和小鸭子来到河边后,小鸭子说:“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小公鸡说:“我也去。”小鸭子说:“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后来,小鸭子把小公鸡救上岸,小公鸡笑着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针对上述对话,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朗读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齐声诵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上述对话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为“读好”上述对话做好准备。其次,是启发提问。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小鸭子对小公鸡说要下河捉鱼给它吃,当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那么,它说话时的语气该是怎样的?2.小公鸡为什么要说“我要去”?它说这句话的心情是怎样的?3.小鸭子为什么要劝阻小公鸡?它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它当时的心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中的语言情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该教师又通过点名试读、优秀范读、教师领读等方式进行了多轮朗读练习,以强化学生的语言体验。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编排还有很多,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体会作品情感”等。以上设计均是通过语言感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感度,借助语言体验,引发语言直觉与文本形象间的紧密关联,为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二)借助文本阅读,激发思维想象力

古诗、童话、寓言、故事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常见题材。这些选文题材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知识,也蕴含与学生思维培养相关的重要内容。古诗、童话、寓言等文学作品因常使用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示范作用。记叙文、说明文常借助具体的场景,展示事情发展的过程或事物的具体形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画面,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教学价值。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各类文体,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来引发学生参与,由此展开联想与想象,促进形象思维能力发展。

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五言《绝句》、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以及曾几的《三衢道中》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了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诗人们对大自然美好景致的赞美与热爱。本课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结合诗句意思,通过画面想象来具体阐释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于是,有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设计一:初读古诗。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知,使学生初步了解三首古诗主要描绘的内容。设计二:再读古诗。要求学生边读古诗,边去想象其中的画面,以引发学生想象。在此过程中,该教师设计如下问题:1.说一说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季节?2.每首古诗都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联想想象的过程中了解古诗主旨。设计三:串联诗意。通过想象诗中景象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为学生的想象画面(景象)涂上情感底色,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围绕杜甫的《绝句》,有学生联想出以下画面:沐浴着阳光的祖国大地,一片繁荣景象。暖暖的春风送来各种花的鲜香,燕子们趁着春光,都在忙着衔湿泥搭窝。

关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有学生阅读后想象出来这样的景象: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竹叶片片翠绿,桃树上出现了鲜艳的桃花,似乎在向人们宣告“春天来了”的信息。江水变暖了,野鸭们在其中畅快地玩耍,江岸上大片的蒌蒿长满了嫩叶,芦苇也钻出泥地,抽出了嫩芽。此时,应该是肥美的河豚快要上市的季节吧。对于古诗《三衢道中》,有学生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相应分享,他提到当阅读本诗时,大脑中出现了如下画面:初夏时节,梅子成熟了,衢州一带的晴朗天气也变得多起来。诗人乘坐小舟,沿溪水向下。在溪水的尽头下船,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两岸的树木非常浓密。山林深处,时不时传来几句黄鹂鸟的清脆叫声,给整个行程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三)巧借选文插图,提升思维理解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是以教材选文为依托的,教师通过对选文进行读、写、思、鉴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技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入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选文,多数并非仅以文字方式呈现出来,为贴合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状况,往往会在课文编排上辅以插图、插画等方式进行图文混编,以突出文本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好这些选文插图,借助图文混排的直观特征来增强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为例。课文讲述了一座百年老屋,由于窗户变黑洞、门板破烂、无人居住,打算要自己倒下去。但在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一次次请求下,最终没有倒下的故事。故事虽然感人,但篇幅较长,结构复杂,为学生全面理解增加了不小难度。为此,在本课的课后练习部分,教材要求学生联系文中插图,说一说老屋给自己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有教师联合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故事情节,制作了一组随文插图,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沿着故事发展脉络不断出示插图图片,如“老屋要倒图”“小猫渴求图”“母鸡孵蛋图”“蜘蛛结网图”“老屋听故事图”,以图示文,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文本的内容结构,也促进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

再以四年级上册课文《盘古开天地》为例。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巨人盘古开天地、创世界的故事,体现了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展示了神话题材作品的想象力,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神话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为更好体现文章主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材围绕故事情节的进展,特别编排了一组插画,通过“天地混沌”“劈开天地”“支撑天地”“化身万物”等图像,生动呈现了盘古开天地的神奇经历与伟大气魄,不仅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发展。

二、以读致赏:提高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既包括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影响,也包含对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新《课标》对“思维能力”定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提出的与“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有关的“认知表现”,均可归类为语文思辨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范围。伴随语言能力和语言经验的日益丰富,学生们不再满足于或不想停留在仅对文本语言进行感知、想象等状态的初级思维阶段,他们需要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加入自己想法,渗透个人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鉴赏”行为便出现了。此时,语文教材在文本遴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取舍,体现出对儿童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加强。教师应根据学情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强化学生在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方面的思维表现,全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从阅读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维源于实践与运用,阅读是语言运用和实践的重要通路。在阅读中锻炼思维,是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途径,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向不同的阅读思维,思维能力培养首先应从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开始。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以小学语文低年龄段教学为例。该学段学生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朗读、跟读、指读、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的阅读方法教学编排,既与学生所处学龄段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低学段学生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表现较好,但专注力差、自律性不强、抽象思维能力薄弱,通过出声诵读、泛读跟读等阅读学习方式,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中。与此同时,出声诵读有助于学生沉浸于具体语境,加速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此时,学生的阅读方法更为多元,阅读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起来,除了之前提到的朗读、默读、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外,批注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抓住关键句段阅读、带着任务展开阅读、结合资料分析阅读,速读、古典名著专题阅读等更为复杂且多元的阅读方法出现。此时,阅读不再限于是信息提取的途径,而是体现为对信息展开筛选、提取、处理等系列活动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通过不断阅读来积累语言经验,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全面发展。

(二)从结构解析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新《课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中提到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与抽象思维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知心理学认为:抽象思维与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推演等综合表现相关,是掌握事物本质、探寻内在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积极创设情境,通过文本品鉴、结构解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文中场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这里所说的“哪些地方”,实则蕴含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再以《短诗三首》《繁星(一五九)》为例,本诗中提到了两个“风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领悟诗中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还有,在课文《景阳冈》教学中可引入对主人翁“武松”的两种不同评价:一方认为武松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方认为武松鲁莽、好面子,听不进别人的规劝。学生可以针对上述两种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蕴含着对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综合认知表现的考查,是全面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方式。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任务。在形象思维培养方面,教师要重视语言感知、文本阅读、图文插画等教学途径,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敏锐力、想象力及理解力;在逻辑思维培养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方法与结构解析等教学途径,借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鑫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路径》,《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年第4期。

[2] 王富华、王冉《小学语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浅谈》,《小学语文》2023年第1期。

[3] 孙月玲《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