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阅读支架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

2023-12-29 00:00:00徐惠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1期

摘 要:阅读支架是阅读教学中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的训练要素而搭建的阅读路径,它将文本中隐形的语文要素显性化、典型化。学生通过支架阅读,一步步夯实语文基础,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本文从巧设阅读支架、依托阅读支架、迁移阅读支架和运用情境支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搭建阅读支架,为学生提供具体、清晰的阅读路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支架 语文要素 迁移训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01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会将学生置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让学生勇于探索,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语言文字里面的新事物,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运用不同的阅读架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通过提高对字、词、句、段的感知和深度理解,将其中隐性的语文要素显性化、典型化、规范化。在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习上的支架和建筑物的支架类似,是支撑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理解并且掌握知识后可以拆除框架。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支架式教学对于落实小学语文要素的作用

小学语文要素包括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习惯。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内容就包含了这些关键的要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力、思维以及习惯。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模式,能够为小学语文课堂训练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让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思考方向学习语文知识内容,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支架式教学对于落实小学语文要素有三个主要的作用,分别体现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环节当中。第一是在课前环节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运用支架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写作结构和顺序,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开展语文预习活动,提升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能力。第二是在课中环节构建良好的体验式的框架,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当中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和情绪体验,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第三是构建课后的知识迁移支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将知识运用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能够结合课后反思,增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二、搭建阅读支架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心中装着“课标”,装着“语文”,装着“文本”,装着“学生”,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阅读支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阅读路径,让学生能沿着“支架”逐层深入走进文本阅读,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阅读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如何搭建阅读支架,学习语文要素呢?

1.巧设阅读支架,搭建学习桥梁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我们紧扣单元主题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学生相应的年级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以落实课后习题为切入点作为支架节点,在学生、文本、课标之间搭建有效的阅读学习桥梁,如朗读支架、读写支架、联结支架、词语理解支架、文本内容理解支架。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创设不同类型的阅读支架,并在支架中运用小提示或小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阅读(朗读感悟)、分析、思考、推理,亲身经历语文要素的形成过程,开展真实的语文学习探究和互动过程。

以二年级的《羿射九日》教学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故事,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本文的教学把“神奇”作为朗读的节点,以此搭建情感朗读支架,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

以第一课时为例,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首先,学生从课题入手,了解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大体上讲了什么内容,并随机利用课件字理识字和课文图片理解“射”字,初步感受“羿射九日”的神奇。接着,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圈出觉得神奇的地方,结合文本语言文字,通过多次朗读感受10个太阳每天轮换从东往西穿过天空,普照大地的神奇。接着,教师利用第2自然段“可是”搭建联结支架:10个太阳不守规矩一起出现在天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大地万物被“炙烤”的场景,并利用字理识字和形声字形旁表义理解“炙烤”一词的意思。再以“炙烤”这一节点,搭建情感朗读支架,抓住第3自然段中表现“炙热”的词语,多次朗读想象10个太阳炙烤大地万物的场景,感悟人们生活的艰难和痛苦。而后,教师让学生用关键词语“炙烤、晒枯、烤焦、蒸干、熔化、艰难”做叙述连接支架,口述“弈神九日的起因”。至此,教师让学生在“神奇”的牵引下,利用朗读这一主体支架,使学生既在听说读想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内涵,又有效地解决了弈射九日的原因这一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搭建朗读支架,从“神奇”切入,促使学生多次阅读文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多次地朗读文本,在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中感受故事内神奇的想象,了解弈射九日的原因。

2.依托阅读支架,夯实学习基础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一篇课文可以体现多个语文要素,部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是十分清晰的,能够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统筹安排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结合具体课文和学生实际知识经验把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通过支架一步一步地练习,逐渐掌握相应的语文要素,感悟其中的人文要素。

如四年级的《海上日出》的单元要素是“按一定顺序写景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按一定的顺序”这一支架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感受这种写景的写作方法。在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出示单元要素:按一定顺序写景,让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以此为支架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阅读文本想象画面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画面图片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日出的过程。再利用多媒体打乱画面图片顺序,让学生快速浏览或多次朗读课文2—3自然段的内容,按“日出”的过程给图片重新排序,帮助学生了解巴金对于日出的描写顺序,感受巴金优美精炼又有序的文字描述方式。在画面的支撑下,依托朗读支架,由文字及图片,由图片及文字,由文及景,由景及文,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和读悟中对语句进行有梯度地排序,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巴金按“日出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这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归课文找一找“连接”4幅图景顺序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顺势让学生在这些连接顺序支架的词语支撑下,试着读一读或背一背2—3自然段。最后提醒学生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来描写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接下来,教师利用连接顺序支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了海上日出哪些方面的变化?通过小组或师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利用课件的标红关键词让学生领悟到巴金写了日出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亮光变化、位置变化。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在课件的标红词语的提示中,在文本的反复阅读和复述中,学生通过文字感受海上日出变化过程的场景,再次认识到巴金是按日出的不同方面变化的顺序写海上日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以“按一定的顺序”这一支架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最后,学生要找出文中描写日出变化场景的句子,驱使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学生通过细读、思考、分析、判断找到“太阳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明白巴金把太阳当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出的缓慢过程,教师随机点拨海上日出过程的艰难。此时顺势利用链接支架,插入背景:1927年1月,巴金赴巴黎留学,他把路途见闻整理成《海上杂记》,本文是杂记的第23篇。1925—1927年正处于大革命时期,觉醒的青年们热爱祖国,向往光明。他们奋力救国之举,就如同海上的太阳“负着重荷”。这样,在阅读支架的基础上,教师又搭建了人文支架,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要素教育,渗透爱国情感,践行以文载道,立德树人的宗旨。这样《海上日出》以“日出”的过程为主线,搭建“阅读——理解——运用——复述——感悟”阅读活动支架,让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实实在在的“语文味”。学生通过多次深度阅读文中表示变化顺序的词语和语句,反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够感受“海上日出”的变化过程,凸显“按一定顺序写”这一单元要素。

3.迁移阅读支架,提升语文素养

搭建阅读支架意味着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接了学生与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起初需要教师在阅读支架内的引领和帮助要多一些。在他们习得技巧和方法后,教师要渐渐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让学生无师自通,无需教师的引导,自己对知识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点的迁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三年级的《火烧云》一课为例,文章主要写了火烧云的色和形,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用了解火烧云的“色和形”为支架进行具体的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之快和作者用词精妙之美。同时,教师把课文“内容理解”和“习作表达”两者兼顾起来,既教方法又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色”这一支架上,教师采取分类迁移教学的方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阅读3—6自然段,并协助学生搭建颜色描写支架。学生自行勾划描写颜色的相关词语和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图片相结合,使学生将文本和图片进行对照欣赏。

接着抛出“金灿灿能否换成半紫半黄,为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采用替换朗读体会,回归文本朗读对比、思考发现作者连用两个ABB式叠词,两个ABAC叠词,“金灿灿”是“事物+叠词”的描写方式,而“半紫半黄”是ABAC式的颜色,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学生很快迁移悟出“葡萄灰、梨黄、茄子紫”3种颜色词是按“事物+颜色”方式描写的。教师顺势进行迁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学生的学习思路瞬间打开,创造出:红通通、柠檬黄、胭脂红、草绿、雪白等词语,回归文本朗读理解“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体会红烧云的颜色多、美。最后学生要按构词特点积累背诵文中描写火烧云7种颜色的词语及句子,体会萧红描写火烧云时用词的精妙。

在“形”这一支架上,教师同样采取分类迁移教学的方法。以“写了哪些动物?”“什么动物?”什么样子?”“怎么消失的?”这几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说出作者笔下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短语描述的规律是“名字+形状变化+消失”这一描写形式,顺势进行迁移,让学生按照“名字+形状变化+消失”的构段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去展开丰富想象现场仿说、仿写,拓展体会火烧云的变化多端,感悟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和作者用词精妙之美。

色彩支架和形态支架的建立,深度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与拓展,使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口语和写作表达上,提升语文素养,彰显单元要素训练:学习整合信息,从几方面把事物介绍清楚,真正做到“一课一得”。这样在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经验,通过搭建有效的阅读支架,让文本知识结构化;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让文本信息显性化,教师要顺势迁移,步步攀升,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4.运用情境支架,调动积极思维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思维、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为此,教师更需要搭建情境支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2课《丁香结》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设置“识丁香花”环节。这一支架的搭建,让学生迅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的“赏丁香花”花环节打通思维通道。之后,教师再次搭建配乐通感、情境朗读支架,让学生观“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星星般的”丁香花,闻“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学生能够走进文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支架式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时,教师需要通览教材,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为宗旨,运用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搭建有效的阅读支架,让学生通过阅读支架,做到“教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实现高效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逐步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曹春秀《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探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教师》2022年第27期。

[2] 李定《巧用思维支架,提升表达能力,落实语文要素》,《小学语文》2022年第Z2期。

[3] 陈雪红《整体把握 搭建支架 注重实践——浅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落实》,《华夏教师》2022年第22期。

[4] 潘阳《搭建学习支架 在整合中“教”与“学”》,《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8期。

[5] 陈翼阳《运用支架,实现从“语文要素”到“语文素养”的转化》,《七彩语文》2022年第28期。

[6] 鲍荣《搭建学习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基于语文要素的支架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