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立足“从做中学”的理论,通过创设五彩纷呈的情境,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开展跨学科语文教学活动,以“供给方法”为教学策略,邀请其他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跨学科实践活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布置阅读寓言故事的长周期作业,促使学生思考故事寓意,理解通过一件事表达想法的写作方法,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关键词] 从做中学;习作教学;丰富经历;供给方法;表达主旨
杜威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提出了“从做中学”的理论。该理论与2022版课程方案中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因而,“从做中学”可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指导。
三年级学生刚进入学习写作的阶段。该年段习作的要求是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习作教学,笔者曾在本校范围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宽泛的习作内容,近80%的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他们在选材上遇到了困难;对于缺乏实践经历的写作内容,88.89%的学生无法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而对于选定的写作材料,44.44%的学生不清楚表达目的,很难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基于此,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为什么写”等问题,笔者基于“从做中学”理论,探讨改进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丰富实践经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有限,遇到写作内容比较宽泛的作文,诸如“记一件事情”“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大部分学生存在从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较为困难的情况,或者说在写作中能用到的生活素材比较少,处于没有材料可选的状态。究其原因,学生除了日常学习,参与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比较少,生活节奏比较单调。总而言之,学习经历与生活经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选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如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经历与生活经历,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择有趣味、有意义的素材。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主题活动和节庆活动。例如,“雷锋精神代代传,美好社区我建设”学雷锋活动、“寻先人足迹,传民族精神”清明节活动、“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主题活动等。
其次,笔者还利用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传统节日,介绍其来历、习俗及相关的诗句,并采用“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等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这些成果最终就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教师以“从做中学”的理论为指导,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活动,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践行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育理念。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既丰富了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又积累了习作中可用、可写的生活素材。
二、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统编教材几乎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习作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习作的要求来看,完成这些习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事实上,不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因而在完成这些习作时存在“怎么写”的困难。此外,还有些习作内容是学生事先没有经历过的,因而也存在不知道“写什么”的困难。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可以采用跨学科合作教学的策略,解决学生习作中“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笔者在按照常规教学流程指导学生开展“我的植物朋友”主题习作教学后,发现学生的习作内容就像植物介绍卡片一般,缺少对植物外形、颜色、香味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更为细节的描写。究其原因,学生并未掌握观察植物的方法,而语文教师也未能教给学生有效的观察方法。为此,笔者想到校园内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由自然老师创建的,对其中的树木生长习性和生活特点了如指掌。于是,笔者就设计了跨学科合作来开展习作教学,邀请科学课老师参与到本次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介绍各种植物及其观察方法。这样,自然老师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让他们学会观察植物的方法,了解所写植物的相关信息,最后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篇作文。
在此次跨学科实践活动中,“从做中学”一是指教师的“做”,笔者联合科学课老师开展跨学科合作习作教学,二是指学生在科学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各种植物的感性认识,积累经验,从而在习作中做到言之有物,提高表达的条理性和丰富性,解决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可以说,跨学科实践活动支撑下的习作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其教学实效可谓显著。
三、读寓言明道理,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这是习作表达的目的。笔者发现,三年级学生对习作表达的目的不够清晰,往往只是去描写一件事,很少能思考和表达事件深层次的意义。这与学生缺乏表达意识有关,更与学生习作中表达目的不够明确有关。统编教材中编排的寓言故事文本短小,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写作目的。笔者将阅读寓言、理解寓意作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明晰事件所代表的意义,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表达写作主旨。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道理”。学完这一单元后,笔者带领学生开展阅读寓言故事的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这三本课外书,并尝试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寓言道理。比如,找出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联系故事结果,思考寓言故事告诉读者的道理。又如,有的寓言故事会在结尾处说明寓意,或者读者借助阅读提示,带着问题阅读寓言帮助自己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从长周期作业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好地领悟寓意。学生了解到的尽管是虚构的寓言故事,但每一个故事里都明确表达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学着像寓言故事的作者那样,通过一件事情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朱亚莲 上海市徐汇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