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基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以学生发展指导为理念,围绕探索自我、探索外部、决策行动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以时间为轴,以主题为线,积极实施普通高中系统化、系列化的主题班会课程,旨在突破当前主题班会的困境,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学生发展指导;主题班会;系统设计;课程实施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中教育阶段被定性为“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阶段处于生涯探索期,青少年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慢慢验证自己对这个世界与未来的认知,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满足学生对自我与外部的探索需求,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做出科学的指导,这是高中教育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南海中学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有机融合,以学生发展指导为理念,建立三年一盘棋的主题班会课程体系,真正落实对学生理想、品德、学业、心理、生涯、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一、立足学生发展的主题班会课设计
学生发展指导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融合。高中学段主题班会课的有效开展需要搭建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主题班会实施框架。
首先,明确学校、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定位与职责。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应立足学生发展指导理念来设计主题班会课程,为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提供明确指引。家长是助力学生发展的后援团,其定位是配合学校的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支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与精神资源,甚至一同参与主题班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落实学校主题班会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思想、精神上的感悟及他们在后期行动上的转变,做好主题班会的评价反馈。可以说,学生是主题班会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是对主题班会效果的检验。
其次,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求,做好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主题班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和“心理闭锁期”。具体表现就是情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情绪容易起伏。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重要他人”转变为身边同龄人,在乎他人(特别是同龄人)的评价。同时,因大脑负责控制和决策的额叶皮质还没有完全成熟,大部分高中生对生涯发展缺少规划,在做决策时往往缺乏理性。
最后,要明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普通高中的学生发展指导主要体现为自我探索、外部探索与决策行动三个层次,具体可以分为个人与社会发展指导、学业发展指导、专业与职业发展指导三个部分。个人与社会发展指导包括认识自我、理想抱负、情绪管理、社会技能、心理健康、生命安全、休闲生活、人际交往、意志潜能等;学业发展指导包括目标与态度、计划与时间、方法与技巧、选科与选课、高考与志愿等;专业与职业发展包括专业发展、职业目标、职业探索、职业体验、职业技能等。
基于此,我们进行顶层设计,以时间为轴,以主题为线,创新开发了主题班会课体系。
1.以时间为轴,开设高中三年系统化的课程
为达成有效指导学生发展的目标,我们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核心,根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内容,结合高中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生涯角色特点,设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三个层面的教育体系。在三年一盘棋的发展规划中,我们围绕每个年级侧重的教育主题,设置不同的课程。例如,高一以“认识自我”为核心,从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各个层面,加强对自我的认识;高二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开展学法指导、时间管理等“提升自我”的班会;高三则可以从理想目标教育、生涯意志、外部资源探索等方面,设置“超越自我”的课程。我们在设定完成主题班会课程后,自上而下地安排年级课表,作为学生每月两节的必修课。每节班会课过后,班主任与学生都要写主题班会课的反馈。班主任写教学反思,学生则写主题班会的感悟,从而根据师生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高中三个年级系统化设计的主题班会课具体如下表所示。
2.以主题为线,开设系列主题班会
在主题班会课程体系的指导下,为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知,让主题班会产生更具体、扎实的效果,班主任还要结合班级特点,以系列化班会的方式落实主题教育。比如,“认识自我”主题,除了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与能力,班主任还可以开展“同学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集体与我”“社会与我”“祖国与我”等专题班会;再如,“人际交往”主题,班主任可以开展宿舍人际交往、异性交往、亲子交往、沟通方式等专题班会。有些主题则可以“实践体验+分享报告”的形式进行,如职业体验主题班会,先用一节班会课讲解职业分类、职业特点,再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切身感受不同职业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分享对职业的感受。如此,学生才会有深刻的体会,主题班会课程才能真正落实职业感知的教育目的。
总之,一节40分钟的班会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好的主题班会课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建构,从而让教育完整而丰厚。
二、学生发展指导的主题班会课实施
1.明确主题班会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主题班会的内容无论是解决班级中的问题,还是化解学生的纠纷,或是预防某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其目的都指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比如,高一选科指导与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生涯决策主题班会,教师只是借助政策与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外部资源,教给学生决策的方法,而决策能力的获得与最终决策行为,则主要靠学生自己。
2.细化主题班会的目的
开展系列主题班会课时,在最终目标的指导下,班主任要细化每节课知情意行的教育目标,再围绕班会目标设计活动流程,选择活动内容。比如,在分科后新组建的班级开展“破冰游戏”主题活动时,班主任设置这样的目标。认知目标:帮助学生在新的班级中快速认识新同学、新老师、新班级。情感目标:在游戏中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并在游戏中了解、信任、团结同学,产生对新班级的归属感。行动目标:学会认识新同学、融入新班级的方法,让自己快速融入新班级。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开展活动的依据,班会课就不会变得随意化、形式化。
3.主题班会的开展要结合学情、班情特点
主题班会的目标设计与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高中生的心理处于“狂风暴雨期”,情绪时常会不稳定,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所以,在开展活动时,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改变满堂灌的教导方式。班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主题班会要服务于班级管理,要有利于班级舆论的建设,要有利于达成班级发展的目标。比如,新班组建的主题班会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相对陌生、班级缺乏凝聚力的特点,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笔者设计的“扑克牌回家”主题班会就是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复原打散的扑克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充分理解团结的意义。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让学生对新班级产生初步的归属感。
4.班会课的开展需要序列化
班主任可以基于一个主题,开展系列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设置主题月,连续一个月都是同样主题的活动。以“认识自我”主题为例,可以一个月连续上四节这个主题的班会课:第一节“我是谁”,通过“我的表彰大会”“兴趣岛”“我的技能”“我的生命线”“我的墓志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通过人格测试、智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职业兴趣测试等,帮助学生从科学数据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第二节“他人眼中的我”,可以通过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从他人的眼中客观地看待自己。第三节“欣赏自我·悦纳自我”,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自我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既有优于别人的特长,也有发展中的不足,因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特长,接纳自我不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第四节“我要去哪里”囊括“我的三个愿望”“十年后的我”“我的理想工作/生活”“我的最后三天”等活动,班主任通过访谈、写作、表彰等方式,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生涯目标,并指导学生在目标指引下,学会管理目标,规划今后的人生。这些系列化的主题班会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自我产生比较完整、客观的了解,并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进行清晰的规划。
5.明确班会的主讲人
在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根据主题班会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主讲人。主讲人不局限于教师或学生,也可以让家长、校友,甚至是企业人士来担任。比如,有关人际交往的主题可以由班主任来担任主讲人,通过案例故事、视频讲解、测试检验等方式,借助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原理,教会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式。对于职业分享的主题,则可以由学生家长来担任主讲人,班主任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职业故事、职业感受,从而带来真实而具体的职业认知。再如职业体验,可以请学生代表来担任主讲人,通过他们在企业的参观、实习等,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和真切感受。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主讲人,所起到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灵活设置主讲人可以实现家校社融合,达到共育的效果。
6.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
主题班会要选择小的切入口,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内化认知与情感,促进内在的心理发展,并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幸福感。虽然消极的体验感受,如悲伤、难过等也可以带给人深切的感受,然而消极的体验感受带来的惭愧、悲观等情绪并不利于个人后期的行为发展。心理学上的FLOW(心流)感受,是一个人对知识接收时的最佳状态,这种情绪感受也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内化。比如,在“认识自我”主题系列班会中,班主任灵活运用测评工具,开展互动式活动,使学生对自我产生比较完整与全面的认识,在了解自我特长与优点的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不完美,进而积极地悦纳自我。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绿色教育视域下普通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ZQJK017)和南海区“十四五”(第一批)中小学(中职学校)德育课题“家校社合作开展高中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NHDY01)阶段性研究成果]
邓小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