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一体化的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

2023-12-29 00:00:00樊振明 栾军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22期

[摘要] 在思政课一体化的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课程有共同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初高中思政课程标准对政治认同素养的表述不同,初高中思政课教材的相同内容有不同要求,因而本文就同一主题,通过研究思政课程标准、教材内容、集体备课、交流授课等形式探索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 思政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思政课程标准的衔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均有规定,但表述有差异。义教新课标指出,7-9年级是初中年级段,是小学高年级的延续,与高中阶段相衔接,是培育道德品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法治教育中的内容有“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高中新课标,模块3:政治与法治的“2.1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2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2.3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4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们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制度”。根据以上表述,可见义教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都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从义教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分析,关于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容相同、表述不同、初高中要求不同。初中要求学生“了解、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说明”“阐明”“阐述”“领悟”,无论是思维进阶还是能级要求,或是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高中都比初中要求要高,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也就更需要加强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基于以上分析,高中新课标育人要求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更高一些。比如,从宪法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国体和政体都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和政体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而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但增加了“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二、初高中思政教材内容的衔接

除了初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衔接外,初高中思政课教材中关于政治认同还有很多相同内容,如坚持党的领导、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的2-3和62-73页,其课题分别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三课的《追求民主价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则分布在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如第一单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31页)和第二单元的《人民当家作主》(35-53页),以及第六

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54-69页)。八年级下册《基本政治制度》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的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54-69页)。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守望精神家园》(58-73页),与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第三单元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87-122页)。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中国人中国梦》(104-118页),与高中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7-55页)等。

根据以上表述,高中教材从内容、难度、要求上都与初中不同,内容上高中比初中多,难度上高中比初中深,评价要求也不同:初中仅仅要求识记、理解及应用,而高中更强调在原来的识记与理解基础上加以运用。例如,在讲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初中只需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容、意义和如何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评价一般以选择题为主。而高中则需要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并能有效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因此,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评价除了选择题还有简析题。初高中思政课教材对同一个内容的表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高中内容是对初中内容的深化与拓展,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机结合。此外,也有些内容体现高度的一致性,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都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可见,初高中思政课教材具有高度的衔接性,也有高中教材对初中教材的内容拓展和深化。

三、初高中集中集体备课的衔接

为促进初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提高育人水平,我市出台了《关于开展初中、高中教育联盟实验的意见》,组建以江苏省泰兴中学为牵头校,以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济川初中教育集团、洋思中学教育集团、西城初中教育集团和黄桥初中教育集团为成员校的初高中教育联盟,开展联盟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初高中育人新模式,建设初高中学术共同体,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打破学段壁垒,搞好初高中贯通教育。通过组织符合条件的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或调配高中教师到初中任教,实现初高中教学、育人的有机衔接。这一文件为我们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切实贯彻实施意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落实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中学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泰州市教育局成立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积极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为实现初高中衔接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避免各自为政,实现初高中育人的无缝对接,我校进行了初高中集中集体备课的尝试。在市教师发展中心政治研训员陈小春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初高中教师集中集体备课活动:一是备课标,初高中思政课教学根据义教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政治认同”共同核心素养的异同点,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学生要达到什么要求,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落实。二是备学情,初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心理接受能力、原有知识储备等方面不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或熟悉程度不同,明确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路径。三是备教材,初高中教材对同一个主题的表述不尽相同,教师要弄清高中教材内容相对于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哪些知识需要深化,哪些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四是备教法,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任务设置、评价要求等。五是备学法,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哪种学习方法最有效,最能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能实现提质减负增效。五是备评价,备评价要求,课程标准中有哪些评价要求,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将具体要求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六是备习题,命题导向要正确,符合本节课学习要求,达到消化、巩固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习题需要原创或改编,一般不要原题照抄,符合闭卷考试要求(泰州初中道德与法治是闭卷考试)。七是备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活动来检验、巩固所学内容,设置什么活动情境,既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发学生思考,又能契合主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让学生有获得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达到最优化教学。这样做既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是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共同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同时,初高中教师也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四、初高中课堂教学的衔接

除了初高中集中备课以外,我们还组织了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有关备课要求。既然是初高中教学衔接,在具体实施中就可以让有高中教师资格的初中教师(课题组成员)给高一学生上课,请高中教师到初中来上同样主题内容的课。比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实效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评课探讨,在后续教学中探索改进的思路、方法。

义教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均提倡议题式教学,高中已经进行了多年,在初中又该怎样实施?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以下情况:初中教师在高中课堂中的落实知识点、抓基础知识教学上比高中教师做得扎实,但在理论提升与应用上不如高中教师做得好。高中教师因缺少初中教学经历,教学形式较活泼,容易吸引学生,但在知识点的读背默上不如初中教师做得好;照搬高中教学模式,理论性太强,学生对有些内容听不懂,教学效果不理想;授课老师都发挥了思政课的育人主阵地作用,落实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教师虽然也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读研究了高中思政课教材内容,借鉴了一些高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但对高中学生的评价要求了解不深,课堂教学并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如何利用活动教学,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还应进一步研究,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课堂开展相关的活动教学是在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的,而不是让学生对突如其来、并不熟悉的内容进行讨论。因此,要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让学生预习、调查、思考,在课堂上讨论、交流,以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达到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目的。今后,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初高中思政课衔接教学的方法路径,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思政课育人的水平。

综上,政治认同是义教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共同规定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培育目标的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作为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强化初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教学衔接工作是提高思政课实效的重要依托,两者的育人目标相同,都指向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只是不同阶段要求不同,因而需要做到无缝对接、育人无痕。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度第13期立项课题“基于政治认同培养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JK13-L3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2]陈小春.初高中思政教学一体化设计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1).

[3]吴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06).

樊振明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

栾 军 江苏省泰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