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探析\t

2023-12-29 00:00:00薛伟强 谈沅林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22期

[摘要]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有明确要求,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入生命教育将成为今后的重要方向。目前,生命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自然生命的认知浅表化、社会生命的衔接割裂化与精神生命的升华简单化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精准分析学情,关照自然生命的成长场域;培育神入思维,丰富社会生命的情感体验;补充历史细节,体悟精神生命的隽永意义。

[关键词] 初中历史;生命教育;南京大屠杀;身份模拟;神入思维

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初中历史课堂上,多年来有一种现象令老师们非常诧异:在放映南京大屠杀相关视频时,在讲述杨靖宇坚持抗日牺牲后发现胃里面只有草根、树皮时,在学习铁人王进喜会战大庆油田不怕苦、不怕死的事迹时,偶尔会有个别学生笑出声来。大部分老师惊诧不已,为什么个别学生在那种场合下居然还能笑起来?除了从道德角度直接谴责或听而不闻的冷处理,老师们往往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实际上,个别学生的反常行为已经对课堂教学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信号,其本质问题是生命教育融入的不足。初中历史课程融入生命教育的研究已有少量成果,但长时间以来,尚未见对以上相关反常现象的专门探究。本文探析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现状与问题,并尝试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视角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意蕴

2016年,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要点的“健康生活”列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因而,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入生命教育可谓势在必行。在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说法很多。但大体上认为生命教育应教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本质上看,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也关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自身发展价值的统一。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教会青少年珍爱自身生命,更要引导青少年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不仅珍爱人类的生命,也要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命。

人的生命包含三种属性,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有学者因此将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系统,它们都与历史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生命教育与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民族观教育、人格教育交织,集中体现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中。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对应生命教育所关注的社会生命层面;课程目标中“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崇尚英雄气概”等表述为精神生命层面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支撑;课程内容中的“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等学业要求为相关的生命教育提供了载体。

二、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自然生命的认知浅表化

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身体、组织、器官等物质存在,一旦自然生命消逝,人就无法在社会中寻求社会生命、发展精神生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生命的珍贵,除了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生命,相关不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融入自然生命的意识和素养不足。不少教师把历史看作“背多分”,认为学生记住历史知识即达到目标,缺乏挖掘历史长河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的意识和素养,忽略初中历史教学的生命教育。一些教师仅仅把历史教学定位为应试教育,对于中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生命教育等价值引领漠不关心,甚至对于学生反常发笑的警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其次,自然生命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阶段的生命认知需求脱节。作为社会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推己及人,关怀他人。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成全自己,更要尽可能地成全他人。调查显示,92.5%的七年级与八年级学生已经知道生命的宝贵,但认知处于相对浅显的水平。他们大多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无价”,但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生命的关注和尊重还很少,这也是个别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和讲述杨靖宇、王进喜英雄事迹时不够严肃的重要原因。

再次,自然生命教育过程缺少对“死亡”的理解。“恰当的死亡教育是通向生命教育的第一块砖,也直接影响了生命教育能否成功。”历史教师通常会通过历史事件中的生命消亡来突出生命的价值,但由于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老师们大多避讳死亡话题,很少直接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死亡。生与死,作为生命的一体两面,揭示出生命的独特性、不可逆性。只有通过史实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生命历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与挫折,从死亡的视角审视生命,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对自然生命的完整认知,理解他人生命与自我生命同样宝贵,理解历史进程中大量生命的无辜消亡是历史的悲剧,比如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便是典型。

2.社会生命的衔接断裂化

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社会生命的认同以自然生命的认知为基础,以个体具有的责任意识为纽带。在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他人的事迹后产生敬佩、同情等情感,由认知他人的生命宝贵上升为认同他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社会生命层面的融入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关系、扮演的角色与应承担的责任,从而认同个体生命在社会中产生的价值。然而,这并非易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的社会生命观念淡薄。调查显示,有学生在听完杨靖宇的事迹之后,能够认识到他牺牲的悲壮,但对是否值得用生命去换取认识不足。这样的想法映射出生命教育在社会生命层面的断裂,使得自然生命迷失于个体的主观意愿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原因往往导致学生社会生命观念淡薄。一是受限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通过教材有限的文字或图片感知社会生命,感受历史人物通过牺牲生命来奉献社会的价值。二是七年级与八年级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匮乏,以感性思考为主,个体责任意识不强,尚难以认同社会生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心灵受到震撼但过后就忘”是责任意识的模糊状态,“认为历史人物悲惨却难以为之感动”则是责任意识处于萌芽的表现。由于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认知,一些学生在潜意识中可能会认为,为他人付出生命、为社会做贡献与自己无关。这个时候,老师的启发引导就很关键。

另一方面,教师缺乏适时融入社会生命教育的意识。据笔者调查统计,至少八成的七年级学生听说过南京大屠杀,“非常熟悉”或“比较了解”雷锋与袁隆平。由此可见,在正式学习历史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对部分历史知识有所了解,这本应成为学习的良好基础。然而,教师如果不能精准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找准社会生命教育的切入点,进行相关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杨靖宇、王进喜等相关英烈的史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那么,不管是残酷血腥的大屠杀视频,还是悲壮英勇的烈士事迹,或者是老师认为足以打动学生的其他材料,都很难走进学生心里,得到他们的认同,甚至会出现反常的笑声。

3.精神生命的升华简单化

精神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本质是在认同他人生命价值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内化这种生命价值并付出实际行动,由“我认同”提升为“我想做”。《义务教育历史课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学生学习“抗战精神”“铁人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此。

实践中,部分教师容易简单地将生命拔高到精神生命层面。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中,教师大多直接出示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典型史料,或者在播放相关视频后,便提问“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通过几段材料、图片或视频,就直接宣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结论,这是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与单纯的说教其实无异。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未能精准分析学情,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王进喜、焦裕禄的相关事迹,与新中国成立时的特殊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但迄今已经70多年,当下的国家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关事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可能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但他们还未能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有担当、有责任。关于新中国一穷二白且受到资本主义国家限制封锁的困境及国家命运,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就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如果不理解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就很难对那个时代的王进喜、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产生理解和认同。

三、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优化路径

1.精准分析学情,关照自然生命的成长场域

作为现实生活场域中的个体,学生出生后即以自然生命的状态成长。各种生活准则、生活秩序和学习活动塑造了其对外界的认识,形成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全面、科学地精准分析学情,才能真正做到关照自然生命的成长场域。

精准的学情分析首先要求教师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而非单纯凭借自身的经验。比如,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07%的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已经了解南京大屠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它是“悲惨的”“沉重的”“令人愤怒的”。如果教师课前精准地掌握了这些学情,就可以有的放矢,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领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首先理解日寇滥杀无辜、残害生命的残暴,当时南京人民异常悲惨的境况,然后再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相信此时没有学生会再笑出声,这样也可以有效达成“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新课标要求。

精准分析学情其次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对应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换言之,课中与课后的学情分析也很重要。譬如,个别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发出笑声就是典型的课中学情。同样是“南京大屠杀”,有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后的反馈,以学生所质疑的遇难者身份为突破点,通过设置“什么叫战争罪和反人道罪”“你怎么知道这些遇难者是南京平民和被俘的士兵”等问题链,围绕学生的疑惑点展开针对性教学,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京大屠杀的罪

恶性。

2.培育神入思维,丰富社会生命的情感体验

“神入历史”即当事者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空,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尽量理解其看事情、想问题的方式,尽量体会其感受,避免用现代的观念、想法去理解过去。神入历史在重建与理解过去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情感体验等重要的角色,西方国家的历史教育中对神入思维非常重视。

情感体验离不开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引,带有冲突性的具体情境,既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够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叙述的不足。比如,学习杨靖宇事迹时,教师先通过时间轴来逐步展现杨靖宇的抗日经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至1940年2月,杨靖宇身边仅有的两位警卫员相继牺牲,他还要面对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以及被大批日军包围的极端情况。杨靖宇选择投降还是继续孤军作战,一定会触动学生思考。

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身份模拟型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譬如,当学生了解杨靖宇在冰天雪地深陷敌人包围的相关背景后,教师先请学生结合材料想象,杨靖宇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再提问:假如你是杨靖宇,你将如何生存?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丰富了对杨靖宇的情感体验,深刻体会到抗联将士艰苦抗战的艰难。然后再讲述,杨靖宇拒绝叛徒劝降,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后壮烈牺牲,时年35岁。日军为了解开谜团解剖了遗体,发现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实,支撑杨靖宇坚持抗战到底最重要的不是草根、树皮,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调查显示,根据以上设计思路,经过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即使尚未学习过中国现代史的大部分七年级学生,也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和认同杨靖宇舍生忘死的抗日爱国精神。王进喜、焦裕禄等新中国的劳模事迹,也可以依据同样的思路来让学生理解,从而做到寓教于史、寓教于情、寓教于理。

3.补充历史细节,体悟精神生命的隽永意义

全面的生命教育通过精神生命统一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关注自然生命、认同社会生命的基础上,渐次升华到体悟精神生命。以鲜活的历史人物、启智的历史事件为媒介,在神入历史的基础上,适时补充合适的历史细节,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心境,体悟精神生命的隽永意义。

“合适的历史细节”是指典型、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例如,教师讲述杨靖宇的事迹时,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胃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的细节,远比介绍杨靖宇的幼年故事更有震撼力。又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事迹时,可以首先呈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借助时间轴、历史图表等形式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给予学生神入历史的媒介。再利用王进喜随身携带的钥匙链上系有的钢板尺、焦裕禄常坐的破藤椅,提到20次“幸福”的雷锋日记等细节,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应该在社会中如何作为,从而体悟精神生命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应依托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入,创设情境进行问题驱动,依照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顺序层层递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生命教育领域,许多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即便个别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或听杨靖宇事迹发笑,教师也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谴责。生命教育的认知与生命态度的改变,通常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显著差异。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更加需要长期陶冶。历史教学融入生命教育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渐次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最终实现生命价值。

注:调查样本学校为江苏省徐州市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和一所区级重点初级中学,被试学生分布在七年级与八年级,问卷调查于2021年6月15日至2021年6月26日进行,现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9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96.77%。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4期课题“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融通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JY14—ZB87)和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证据思维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1XKT052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22).

[2]于文思.从“有限之途”到“无限之境”:谈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3]薛伟强.历史教学学情分析的现状、问题与优化: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Z1).

[4]陈东亮.要注入新的观念:“南京大屠杀”教学反思[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11).

[5]张钧淇,蔡文荣.台湾以国中生为对象之生命教育学位论文之评析[J].教育科学期刊,2017,16(02).

薛伟强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谈沅林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