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t

2023-12-29 00:00:00张蕾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22期

[摘要]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基于语文学科特点,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具体策略:梳理教材,统筹规划;把握契机,适时渗透;链接生活,解决问题。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此酿成的悲剧呈高发态势。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范畴,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文化人”的学科定位,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此,笔者试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做法。

一、梳理教材,统筹规划

各学科教学有着自身的任务与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渗透式为主,细化、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语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偶尔会发现教师能够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但往往是散点式的,偶尔为之,即兴为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阶段各册教材进行系统梳理,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及主题,再进行统筹规划,以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学期、每单元、每一课的教学中。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学段为例,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及主题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如下页的表格。有了这样的整理统计,教师就能够做到纲举目张,更好地在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教学时,融入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二、把握契机,适时渗透

“以文化人”是语文学科遵循的基本育人方式。“以文化人”,意即用文字、文章等教化人。“化”更强调的是“潜移默化之化,春风化雨之化”。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有效把握契机: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快捷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利用。

比如,在教学《跳水》(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猴子抢走孩子的帽子后,孩子为什么要不顾一切抢回帽子?请大家结合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说一说。有的学生说:“孩子看见猴子在撕自己的帽子,行为非常调皮,有一种被挑衅的感觉,所以生气极了。”有的学生说:“水手们的嘲笑,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一定要夺回帽子,一定要争口气!”教师追问:“孩子的做法好吗?如果你就是那个孩子,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帽子要不要无所谓,猴子觉得好玩就行。”有的学生说:“猴子毕竟不是人,没有我们人类聪明。我可以用它最喜欢的香蕉或者其他东西逗它,跟它换帽子。这样既能让大家开心,又拿回了帽子,两全其美。”还有的学生说:“周围有很多大人,我可以寻求大家的帮助,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肯定会想出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教师总结与评价:“同学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想法比课文中的孩子更合理。这说明你们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遇事沉着冷静,这对你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此案例中,教师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换位体验课文中孩子的心理,再联系自我,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假如自己是那个孩子,遇到那样的情况会如何处置,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遇事要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慌张和冲动,而要寻求有效办法,合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又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

三、链接生活,解决问题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材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篇课文内容都是生活的反映。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语文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实时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方面问题,适时链接相关课文内容,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让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和阳光。

如《丁香结》(六年级上册)一课,作者笔下的丁香,开满城里城外、校内校外,也开在了作者的斗室前。眼前的丁香,打开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由花形似“结”,引发了人生感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作者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同学们,你的心中有‘结’吗?”有的学生说:“在学习上,我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考到爸爸妈妈满意的成绩。”有的学生说:“我没有朋友,觉得很孤单。”还有的学生说:“我天生脚有点跛,总觉得别人会笑话我。”教师继续追问:“这些‘结’怎么解呢?如果难以解开,怎么办呢?”于是,有的学生自我安慰道:“生活本来就不可能事事顺心,不用纠结那么多。”有的学生补充道:“我妈妈说,大家的学习能力不一样,跑步还有快慢之分,只要自己努力就行。”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多向别人学习优点,不要总是揪着自己的缺点。”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既然在生活中的各种“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正如文中所说,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勇敢面对‘结’,能解则解,不能解就暂且放下,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本身的教学,而是将目光投射到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正确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结”: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不顺心的事本来就是生活一个组成部分。人生中的“结”永远存在,是“解”不完的;正因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于平淡无味。面对生活,我们既要有赏花的心情,又要有解结的心志。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身处困境、面对棘手的问题时,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和积极面对。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探索”(项目编号:2022JSQZ02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蓝草.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J].青春期健康,2022(02).

[2]黄元虎.文本解读贵在基于儿童[J].小学语文教学,2020(10).

张 蕾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