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音乐教育聆听危机下呼唤中华乐教传统回归,重塑聆听内容,回归聆听秩序,回溯聆听传统。以实践社群理论探索复归中华传统乐教聆听的方式,从“乐语聆听”到“故事理解”,树立共同愿景;从“声音本位”到“群体共鸣”,构建专业社群;从“以声传声”到“以心传心”,达成持续改进。
[关键词] 实践社群;乐教传统;音乐聆听;重演轻听
一、现代乐教聆听危机下呼唤中华传统回归
1.破解无关的内容聆听,重塑聆听内容
与过去相比,现代乐教往往陷入了一种无法避免的陷阱,那就是对于音乐内容的忽视和无关因素的干扰。这种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回归中华聆听传统,并对聆听内容进行重塑。中华聆听传统强调的是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它不是简单地听音乐,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感知、思考和领悟,从中汲取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灵感。这种传统注重的是内心的共鸣和与音乐之间的对话,而不是被外部干扰所左右。只有当我们真正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够领略到音乐的真正魅力。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受到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干扰,很难专注于音乐本身。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远离这些外部干扰,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全神贯注地聆听音乐。
复归中华乐教的聆听需要构建一个有秩序、体系性的乐教聆听内容,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从内容上牵引学生达成聆听的实质。乐教聆听内容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当今时代,学生们往往习惯于短暂的刺激和快速的反馈,而音乐的欣赏却需要时间和耐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聆听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专注力和耐心,如让他们闭上眼睛,集中精神地聆听一段音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乐教聆听内容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来呈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此外,学校可以组织音乐课堂和演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并与其他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分享。而家长则可以鼓励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如学习乐器或加入音乐团体等,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放缓快速的聆听进程,回归聆听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音乐教育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聆听的速度变得过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上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短暂。聆听过程被迫跟随着这个快节奏的步伐,导致了一种浮躁、片面的聆听态度。这样的快速聆听方式忽略了中华乐教传统中慢节奏的聆听方式,缺乏深入思考和体验音乐的机会,容易导致人们错过音乐作品中的细节部分。这些细节可能包括音乐的微妙变化、表达的细腻情感等。同时,快节奏的聆听方式往往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刺激,注重音乐的外在效果,而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这种表面功利化的聆听方式可能限制了对音乐更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的机会。快节奏的聆听方式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人们真正融入音乐的情感世界。人们可能只是片面地感受表面情绪,而无法深入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中华乐教传统强调的是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体验,通过慢节奏的聆听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领会音乐中的细节和意义。
慢节奏的聆听方式意味着放慢自己的步伐,用更加耐心的态度去听音乐。放缓聆听速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音乐中的细节和情感。通过放慢速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的表达和演绎,深入理解音乐家所要传递的意义。同时,重构聆听秩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在快节奏的聆听方式中,人们往往只追求瞬间的享受,而忽略了对音乐作品整体结构和艺术价值的理解。通过重建聆听秩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欣赏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历史、风格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此外,放慢聆听速度也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通过放松身心,用更缓慢的节奏聆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并促进内心的放松与宁静。
3.突破浅层的表象聆听,回溯聆听传统
在现代乐教领域,存在着一种浅层表象聆听的危机。这种聆听方式注重音乐的外在形式和表面效果,而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内在价值。同时,浅层聆听忽略了音乐作品的细节和结构,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全面鉴赏及审美水平提升。学生可能无法分析音乐的和声、节奏、旋律,以及深入理解其艺术特点和创作意图,导致只追求短暂的享受和表面的感觉,无法欣赏更为复杂和深刻的音乐作品。显然,这种浅层表象聆听方式并不符合中华聆听传统的精髓,亟须回归传统的循序渐进、深层领悟的聆听方式。中华聆听传统强调的是慢节奏的聆听,通过细微感知、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来理解和欣赏音乐。
回溯循序渐进的聆听方式意味着我们需要放慢聆听的速度,逐步深入地领悟音乐作品。这需要我们耐心地聆听音乐,仔细品味音乐中的细节和表达,以及思考音乐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深层领悟的聆听方式是中华聆听传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这种聆听方式强调的是对音乐内在世界的体验和感知,而非只停留在音乐的外在形式上。通过深入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与音乐建立起更为深入的联系,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通过回溯循序渐进、深层领悟的聆听方式,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二、基于实践社群复归中华传统乐教的聆听
1.共同愿景:从“乐语聆听”到“故事理解”
树立共同愿景是实现复归中华乐教聆听传统的关键。这意味着实践社群中的成员,包括音乐教育者、学生和家长,应该共同认识到聆听传统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努力恢复和弘扬它。多方主体均需要相信,回归中华聆听传统能够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并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则,从“乐语聆听”到“故事理解”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乐语聆听”是指通过细微感知和深入思考,去理解音乐作品内在的音乐语言。这包括对和声、节奏、旋律等要素的分析和理解。然而,仅仅停留在音乐语言层面的理解还不足以真正领悟音乐的意义和情感。因此,我们需要逐步推进到“故事理解”阶段。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理解音乐语言,还要通过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象,充分理解音乐所传达的故事和意义。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心理、文化内涵及情感体验。
例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先选取一首中华音乐作品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聚焦音乐的各个要素,如和声、节奏、旋律等,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这些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和特点。鼓励学生描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情绪,并就其中的细节展开讨论。其次,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故事,如作曲家的创作心理、音乐的文化内涵,以及可能隐藏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提出自己对音乐背后故事的猜测和解读,并互相分享和讨论。提供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华音乐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如音乐的结构、情感表达和与个人经历的联系等。引导学生通过创作、绘画、写作或演示等形式,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呈现出来,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解读,开展互动交流。借由这一教学过程,学生能够逐步从对音乐的“乐语聆听”转变为对音乐背后故事的理解,不仅能关注音乐的表面效果和音乐语言,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最终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和创造能力。
2.专业社群:从“声音本位”到“群体共鸣”
复归中华乐教的聆听传统需要构建一个专业社群,从“声音本位”逐步推进到“群体共鸣”。构建专业社群是实现复归中华乐教聆听传统的重要步骤,这意味着音乐教育者、学生和专业演奏家等成员应该形成一个密切合作的群体,共同致力于恢复和弘扬中华乐教的传统。通过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促进整个社群的发展。从“声音本位”到“群体共鸣”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声音本位”是指个体对音乐声音的个体化关注和追求,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技巧和表达。但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的追求还不足以真正实现中华乐教的聆听传统,我们需要逐步推进到“群体共鸣”的阶段。这意味着个体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声音和表达,还要融入整个群体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创造出共鸣、和谐的音乐体验。这就需要个体具备合作精神、相互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以积极互动的专业社群在集体演奏中达到共同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进行“合奏和合唱的魅力”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或配对进行合奏或合唱练习,每个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乐器或声部。此时,教师需要强调个体音色和技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人风格,并指导学生在合奏或合唱中注重个体声音的表达和演奏技巧。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奏或合唱演练,注重整体音乐效果和群体共鸣,并提醒学生互相配合,注意与其他成员的和谐、统一;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难题,以提升整个群体的音乐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合奏或合唱演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通过强调团队合作和互相依赖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到群体共鸣真正能够创造出更丰富、更有感染力的音乐。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逐步从“声音本位”转变为“群体共鸣”。在合奏和合唱的过程中,他们将学会互相倾听、互相配合,并意识到个体的表达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整个群体。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也充分体验到在群体共鸣中创造出更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3.持续改进:从“以声传声”到“以心传心”
在实践社群中复归中华乐教的聆听传统,需要持续改进,从“以声传声”逐步转变为“以心传心”。要达成这样的改进,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音乐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共鸣,而不仅仅是技巧和声音的传递。详细说来,既可以鼓励社群成员深入研究中华乐教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交流,传递对音乐的真实感受t9RNjVLwm3AdJz5TB9W/Nw==和内心体验,使音乐更加贴近生活和情感。同时,可以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创作或演奏中的个人体验和情感传递,与观众或听众建立起共鸣。
基于实践社群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组织社群内部的演出和交流活动,能让各成员在相互信赖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音乐表达和实现情感共鸣。通过集体排练、合奏和合唱等形式,激发社群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出共鸣、和谐的音乐体验。为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学习和反思,可以鼓励社群成员进行课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定期组织讨论会、工作坊和培训活动,促进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由此,实践社群在复归中华乐教的聆听传统中取得更大的突破,真正实现“以心传心”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孝余.聆听的危机与挑战:中国音乐教育的三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1).
[2]舒飞群.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笔谈录(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音乐文化观和社会实践观[J].中国音乐教育,2018(08).
[3]葛忆翔,李基安.基于实践社群理论的英语语法多媒体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04).
[4]冯楚然.音乐图像学视域下的艺术课程跨学科教学[J].中小学班主任,2022(24).
[5]魏冰娥.“唯乐不可以为伪”:对儒家乐教真情本质的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6).
[6]唐姝娴.论中国乐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22(12).
黄思瑀 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