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家庭协同式育儿 释放家庭再生产活力

2023-12-29 00:00:00王伶鑫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0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育儿的重要场景,在生育、养育、教育过程中,谁参与家庭育儿问题备受关注。2022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在长期形成的社会认知中,多数人认为照料孩童是母职或祖辈的责任,父职照料往往处于“缺席”状态。父亲积极参与育儿有助于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家庭生育意愿,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并且能够综合强化家庭再生产能力。因此,促进父亲更好地参与育儿活动,打造家庭协同育儿模式,是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家庭中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情况,本研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结构式访谈方法,并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辅助,以便快速准确回收信息。本研究在2023年2月至3月对19位被访者进行了访谈,其中10位是已有子女的父亲,9位是已有子女的母亲,未有夫妻双方同时参与访谈的情况,访谈对象居住地包括北京、安徽、广东、四川和浙江。从父亲被访者来看,年龄范围在25—42岁,涵盖了“80后”和“90后”群体,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8人已有了1个孩子,2人已有了2个孩子。从母亲被访者来看,年龄集中在25—34岁,处于生育旺盛期,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7人已生育了1个孩子,2人已生育了2个孩子。访谈内容集中在个人育儿参与程度、主要参与内容、遇到的困难、主要期待和政策期盼等方面。

一、父亲参与家庭育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父亲群体在婴幼儿阶段育儿参与率普遍较低。从父亲参与育儿的时间阶段来看,主要集中在幼儿园阶段,也有4位父亲表示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一直参与育儿照料。1岁以下乳儿期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进食、睡眠、免疫等基本生存要素的需求,但这一阶段需要进行照料的时间段十分细碎且无规律。调研显示,婴幼儿这一阶段的照料主要由母亲承担,父亲参与程度较低,这将不利于缓解女性面临的照料压力和职育平衡难题。经交互分析发现,孩童母亲评价父亲参与育儿程度低的为“80后”家庭,“90后”母亲对父亲育儿参与程度的评价较高,这说明越年轻的代际在父母共同参与育儿方面做得更加充分。

二是父亲育儿以带孩子活动为主,家务承担较少,参与形式较为单一。访谈结果显示,有8位父亲平时主要参与的育儿活动是带孩子外出游玩、活动,有5位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搜集育儿知识、日常照料(冲奶粉、换尿不湿等)、帮助做家务(扫地、做饭、洗碗、洗衣服等)等家庭事务性内容均有4位父亲选择。由此可见,父亲育儿参与主要在孩童具有自主行动能力且发展出更高层次需求的阶段。女性无偿进行家务劳动现象受到广泛关注,来自家庭的照料负担的加重影响了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当父亲在婴儿期更多地参与育儿照料和家务劳动,将有效分担家庭照料压力,有助于实现职育平衡。

三是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最大困难是知识储备不足,并且在化解家庭育儿观念冲突过程中普遍“缺席”。通过访谈发现,父亲参与育儿时遇到的困难前三位分别是:知识储备不足,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时间不够并且在实践中手忙脚乱;母亲在生育养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前三位分别是:难以在生育和职场发展之前取得平衡,家庭成员之间养育观念冲突,孩子上学问题。母亲最期望父亲参与育儿活动的前三位分别是: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增加育儿照料频率和在发生家庭育儿观念冲突时加以协调和化解。总体来看,父母双方在育儿参与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类型的困难,父亲主要经历的是技能方面的困难,具体表现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母亲主要经历的是社会连接和家庭关系方面的困难,具体表现为重要人生事件抉择和因育儿产生的家庭矛盾处理。这一结果也反映出在家庭育儿过程中父母双方参与模式的区别,父亲更多参与知识技能方面的“硬件储备”,母亲在准备学习育儿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参与关系连接方面的“软件服务”。但因父亲在“软连接”方面的参与程度不足,更多地只是执行孩子母亲提出的操作事项,没有在为什么采取这种育儿方式、育儿理念方面进行前置思考,进而使女性面对家庭照料与继续工作、代际育儿观念冲突时难以获得有效支持和负担分解。

二、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主要诉求

一是父亲普遍认为最需要加强的育儿能力是掌握科学育儿知识,但权威获取渠道可及性不足。访谈结果显示,有9位父亲认为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最需要加强的是“掌握科学育儿知识”。调研显示,父亲对科学育儿知识需求迫切,父母对育儿知识的主要获取渠道是:遇到问题随时上网搜索,向有生育经历的同龄人请教询问(例如同学、同事、朋友等),购买科学育儿类书籍。当前,科学育儿逐渐成为主流的育儿观念,育儿知识缺乏也是父亲育儿程度不及母亲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父母对相关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随时搜索和经验传递,通过权威、官方渠道获取科学育儿知识的渠道尚不够健全,造成知识需求与权威知识提供之间连接不畅。

二是协调化解家庭育儿冲突是父母的共同诉求。在实际育儿过程中,祖辈照料是重要的育儿形式之一,本次调研显示,有4位母亲选择孩子主要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在祖辈主要参与或协助参与育儿的模式下,“科学育儿观”和“传统经验带娃”两种育儿观念发生冲突难以避免,这一冲突易引起祖辈和孩童父母,特别是与孩童母亲之间的家庭矛盾,严重时会影响精神情绪、家庭和谐。和谐化解因育儿观念冲突形成的家庭矛盾,是孩童父母双方共同的诉求,同时也是对父职育儿参与的迫切需求。家庭是育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一方面,家庭育儿冲突表现为代际育儿观念矛盾,通常发生在祖辈与孩子父母之间,父亲在化解矛盾方面参与仍显不足,这将造成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增加、儿童发展受阻等问题。另一方面,受社会竞争压力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持有较高的发展期望,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育儿观念分歧成为了夫妻矛盾的导火索。孩童父母与祖辈之间、父母之间的育儿冲突对家庭的稳定性形成冲击,会对家庭再生育计划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政策效应无法充分发挥,也限制了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父亲参与到育儿矛盾的化解中来,采取家庭协同式育儿方式共同呵护儿童健康成长,增强家庭再生产能力。

三、对策建议

第一,重视家庭协同式育儿氛围营造。从转变观念入手,强调父母全过程共同参与育儿,减少育儿过程中的“父职缺席”和“母职焦虑”,缓解“不想生”和“不敢生”等低生育意愿情绪。可利用公益广告、主题日、社区宣传等渠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塑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强调家庭协同育儿的重要性,增强协同式育儿参与意识,促进实现家庭协同育儿新模式,助力生育意愿回升。

第二,增强科学育儿知识可及性。依托医院、妇幼保健院、大学、研究机构、社区卫生站、托育机构等各类机构,增强专家力量参与,针对儿童各成长阶段特点,通过撰写科学育儿手册,录制科学育儿公益课程,开展科学育儿讲座等形式,增强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在智慧平台、公众号、电视媒体等信息平台上提供官方、权威、科学的育儿知识传播渠道,使更多家庭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受到科学育儿知识。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医生向育龄家庭的辐射作用,加强孕产家庭的科学育儿指导,指导对象可从孕产妇进一步扩展到配偶、同住照料人等。

第三,完善更加灵活的生育假制度。用人单位探索建立双职工灵活工时制度,对于学龄儿童家庭,可以允许其父母延后一小时上班时间或提前一小时下班时间,缓解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难问题。进一步完善生育假期制度,适当延长男性陪产假、育儿假,加强男性育儿参与,平衡家庭照料分工。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合理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增强生育保险支付能力,加大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形式分摊一部分企业生育假期成本。

第四,强化家庭育儿的社会支持。完善生育支持配套措施,解决“双职工”家庭育儿照料的后顾之忧。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与各项政策之间的匹配性,将生育支持政策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大对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财政投入,增加普惠托位供给,优化托育机构布局,形成方便可及的多层次托育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分摊家庭照料压力。依托社区活动站、新建住宅区配套场地,建设可供家庭就近就便进行亲子活动的区域,邀请育儿专业从业人员、医护人员、教育专家等进社区进行育儿指导,将育儿支持进一步下沉至社区。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