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基本生活成本 提振中低收入阶层消费信心

2023-12-29 00:00:00应晓妮张培元邹晓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0期

为进一步推动消费复苏,了解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2023年5—6月,投资研究所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山东、浙江、重庆等地建筑工人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收入预期下降,叠加育幼养老负担重、房价高、社保低等问题,建筑工人消费意愿受到显著抑制,要提振其消费信心需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一、建筑工人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8000万人,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各门类中仅次于制造业,建筑工人的消费特点在中低收入人群中具有较强代表性。

(一)个人情况:平均年龄偏高,八成以上来自农村

40岁以上建筑工人占比近50%,平均年龄偏高。受访建筑工人中,40岁以上工人占比47.3%,50岁以上工人占比近三分之一,明显高于20—3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调研发现,建筑业多数工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90后”“00后”一代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此类“又苦又累、又不体面”的工作。

超过八成建筑工人来自农村地区,跨省市流动现象较为普遍。来自农村的受访者占比83.6%,仅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来自城市或者县城。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工人表示,老家和工作地不在同一省;超过一半的受访工人表示,老家和工作地不在同一市。因为工作流动性强,大部分建筑工人感觉“背井离乡”,对工作地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储蓄意愿较强。

建筑工人月平均收入集中在6000—8000元。受访建筑工人中,约有12.7%的人今年月平均收入为2000—4000元,32.7%的人月平均收入为4000—6000元,27.3%的人月平均收入为6000—8000元,12.7%的人月平均收入为8000—10000元,14.5%的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中位数为6000元,平均数为7970元。

(二)家庭情况:“上有老、下有小”,负担较重

多对夫妻在同一工地务工,家庭收入受行业景气程度影响大。建筑业从业人员以男性为主,受访工人中,男性占比85.5%。由于建筑工程周期较长,项目地点多远离家乡,有多对夫妻在同一个工地务工,男方从事搬运、砌墙、搭建、电焊等工种,女方从事清洁、做饭、采购等工种,家庭整体收入与建筑业景气程度息息相关。

超过八成工人已婚,已婚工人消费意愿较低。78.2%的受访建筑工人表示已婚,另有7.3%的工人离异或丧偶,仅有14.5%的受访者未婚。未婚人群表现出比已婚人群对电子产品、线上线下娱乐等领域明显更高的消费倾向,而已婚人群消费意愿则较低。

“二孩”以上家庭超过三分之一,近七成家庭需赡养两名以上老人。受访建筑工人中,“二孩”及以上家庭占比38.2%,需要抚养1个孩子的占比45.5%,而无需抚养孩子的仅占16.4%。近七成工人要赡养2名及以上老人,其中,需要赡养4位老人的占比16.4%,目前不需要赡养老人的仅占20%。

二、建筑工人消费情况

(一)整体消费水平较低

近一半建筑工人每月消费支出不足3000元。约有12.7%的受访者表示,2023年个人月均消费支出不足1000元,34.5%的受访者月均消费支出1000—3000元,25.5%的受访者月消费支出3000—5000元,仅有27.3%的受访者表示月消费支出5000元以上。2023年上半年,受访建筑工人个人月消费支出平均数4442元,比2020—2022年期间平均上升54.2%。

消费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被问及消费领域时,有80%的受访者表示,每月最大消费支出是“食品餐饮”,9.1%的受访者最大消费支出用于“购买衣服鞋包”,分别有5.5%的受访者最大消费支出用于“交通出行”和“购买电子产品”,仅有1.8%的受访者最大消费支出用于“线上娱乐”或“线下娱乐”。

(二)八成受访者表示不敢消费,收入低是最主要原因

仅有20%的受访者表示“收入基本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大部分受访工人则表示“想消费,但由于一些原因不敢消费”。在被问及哪些原因导致其不敢消费时,有85.5%的受访者选择了“收入太低”,58.2%的受访者选择了“物价水平太高”,49.1%的受访者选择了“买房或租房成本过高”,45.5%的受访者选择了“抚养和教育孩子支出较大”,36.4%的受访者选择了“看病贵,医保自付比例高”,16.4%的受访者选择了“抚养老人支出较大”,9.1%的受访者选择了“没有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额度低”。

(三)“在城里买房”和“改善孩子教育”是建筑工人最大期盼

在被问及如果收入增加,最有可能先增加哪些领域的消费时,有58.2%的受访者选择了“在城里买房”,52.7%的受访者选择了“孩子教育”,34.5%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己或家人看病”,32.7%的受访者选择了“食品餐饮”,29.1%的受访者选择了“回老家建房修房”,14.5%的受访者选择了“买衣服鞋包”,14.5%的受访者选择了“买手机等电子产品”,3.6%的受访者选择了“线下娱乐”,1.8%的受访者选择了“线上娱乐”,3.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四)“工资增加”和“房价降低”最有可能提高建筑工人消费意愿

在被问及最可能增加其消费的情形时,有96.4%的受访者选择了“工资增加”,56.4%的受访者选择了“房价降低”,56.4%的受访者选择了“看病花钱减少”,43.6%的受访者选择了“孩子教育支出减少”,16.4%的受访者选择了“政府提供可以低价租住的房子”,14.5%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保增加”,12.7%的受访者选择了“发放消费券”,1.8%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三、抑制建筑工人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收入低,雇佣关系不稳定

收入低是抑制建筑工人扩大消费的首要原因。根据建筑工人反映的平均6000—8000元每月的收入,按其一年工作10个月来计算,正常年份个人收入约为6万—8万元。而2020—2022年期间,一年只能工作6个月左右,由于大部分建筑工人收入按工作时间计算,工作时间缩短导致其收入明显下降。今年虽然不再担心停工停产,但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包工头能接到的活少了,全年收入水平还很不确定。

近一半建筑工人家庭月收入不足1万元。建筑工人自身多为家庭收入的顶梁柱,2023年,受访建筑工人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0元的占比43.6%,家庭月收入10000—20000元的占比32.7%,家庭月收入20000—30000元的占比7.3%,家庭月收入30000元以上的仅占比16.4%。

近七成工人为临时工或外包工,就业关系很不稳定。69.1%的受访建筑工人表示自己为临时工或外包工,没有稳定的劳务合同,对未来收入没有稳定预期,“哪里有项目就在哪里干”;仅有3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与雇佣单位签订了正式用工合同。多数受访者表示,一年无稳定工作时间。

(二)养儿难,期盼下一代改变命运

抚养孩子支出平均占建筑工人收入的20%—30%。受访建筑工人每年用于孩子生活和教育的平均开销约为1.66万元,约占年平均收入的20%—30%,是建筑工人反映的最主要生活支出之一。

建筑工人抚育孩子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对阶层提升的期盼。在被问及导致其不敢消费的最主要原因时,45.5%的受访者选择了“抚养和教育孩子支出较大”。在访谈中,有子女的建筑工人普遍反映出比没有子女的建筑工人更低的消费意愿,有子女的建筑工人(除包工头外)在选择抑制其消费的前三个主要因素时,几乎都选择了“抚养和教育孩子支出较大”这一选项。一位受访建筑工人表示,由于收入较低,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资源,一旦收入增加,期望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改变家族命运。

(三)买房贵,首付和房贷压力大

大部分建筑工人表现出想在城里买房的强烈意愿,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买得起房。受访建筑工人中,67.3%的人未在城市买房,仅有32.7%的人在城里买了房。房贷年限长、月供高,收入稍高的建筑工人多成为“房奴”。在已买房的人中,72.2%的人背负房贷,普遍还要再还10—20年,平均每月需还2000—5000元月供,对月均收入6000—8000元的建筑工人而言是一笔较大的负担。

各年龄阶段工人对买房有不同的焦虑。访谈中,所有年龄段的建筑工人都表现出对“买房贵”的焦虑。其中,20—30岁的建筑工人主要考虑的是要有一套婚房。30—45岁的建筑工人主要考虑的是抚养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居住环境。45—60岁的建筑工人主要考虑的是下一代成家立业,让即将工作或已经工作的子女可以在城里有相对体面的生活。

(四)物价高,钱只敢花在刀刃上

建筑工人用于消费升级的支出很少。多数工人在消费习惯上较为节俭,除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开支外,用于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长途旅行、线上线下娱乐等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升级支出的费用较少。访谈中,一些50岁左右的建筑工人直接表示,不会把血汗钱用在娱乐上,一般选择寄回老家或攒起来,用于在城里买房或子女教育、给家人和自己看病等。

受访者心理上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快。尽管我国CPI上涨幅度一直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且近期CPI涨幅较低,但多数受访者在心理上还是认为物价上涨过快。

(五)社保低,有病不敢上医院

建筑工人及家人社会保障水平低。约有30.9%的受访工人全家均无养老保险,约有60%的受访工人表示仅有夫妻双方或一方有养老保险,而家中老人均无养老保险。一般来说,建筑公司会为工人缴纳工伤保险(当年龄超过60岁便无法缴纳),出现安全事故后,公司赔付20%,保险公司赔付80%。但除了工伤保险之外,建筑工人很少有其他的“四险一金”。社会保障水平低,增加了建筑工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超过六成工人表示“看病贵”“看不起病”。受访建筑工人中,全家均购买了医疗保险的仅占27.3%。受访工人家庭年均看病花销高达8500元,63.6%的受访者认为“看病贵,有病不敢上医院”,21.8%的受访者认为,“虽然看病花销多,但医保帮其解决了大部分,让其和家人看得起病”,仅有9.1%的受访者认为看病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不高。

四、提振建筑工人消费信心的政策建议

从调研情况来看,要提振以建筑工人为代表的中低收入阶层消费意愿,首先要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其次要降低其买房、生育子女等基本生活成本,有活干、有钱赚才能敢花钱。

(一)发挥投资对稳就业的作用

一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稳定建筑工人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在稳需求、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把发展规划提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项目化”,把规划中明确的迟早要干的项目和任务适度提前开工。二是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企稳回升。支持开发商正常合规的融资需求,鼓励地方政府协同银行、地产开发商解决烂尾楼问题,推进“保交楼”工作。因地制宜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动老旧城区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更新。

(二)提升工人就业能力和议价能力

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设产业工人培育基地,鼓励企业采用学徒制等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工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对年龄较大、不适宜继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免费提供符合市场需求、易学易用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引导其在环卫、物业等劳动强度低、安全风险小的领域再就业。二是及时解决拖欠工人工资问题。政府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守信践诺,按照工程进度按时足额支付工程款,保证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用好工程建设领域工资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维权信息公示等政策工具,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三)降低住房和生育等基本生活成本

一是降低居住成本。继续降低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房贷利率,取消“认房又认贷”的二套房认定标准,优化二手房交易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实质性降低购房成本。探索将农民工等中低收入群体纳入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覆盖范围。二是降低生育和教育子女成本。完善社区托幼设施,面向包含非户籍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公益性、多样化托育服务,将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的定额计算方式转变为实际费用扣除方式,依据子女数量构建差异化个人所得税扣除额。三是稳住重要民生商品物价。进一步完善粮油肉蛋菜奶等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加强产供储加销体系建设,对部分地区CPI涨幅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幅过高的情形,提前做好价补联动资金安排。

(四)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一是提高农村地区社保水平。根据物价水平的涨幅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使农村社保的上涨幅度适当快于城市,在上海、浙江等财政资金较为充裕的地区率先试点,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月领取的最低金额,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二是提高农村地区医保水平。适当降低新农合个人缴纳比例,提高财政补贴水平,提高看病报销比例,增加门诊报销额度,将一些罕见病纳入大病医疗范围。完善医保异地报销制度,进一步简化报销流程,减少城市流动务工人员异地就医的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